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異性戀遊行?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異性戀遊行?〉2023-11-14


  2023年10月28日,亞洲極具規模的台灣同志大遊行在近18萬人的規模下熱鬧舉辦。一如既往地,在萬聖節前的周末,許多人不僅僅是上街為多元性別倡議,也將自己盛裝打扮了一番。


  其中一些人Cos成自己喜歡的、或具象徵意義的影視動漫角色,另一些人也穿上我們日常較少看見的服裝,凸顯自己想要體現出的美麗。在表達意見的同時,也讓平常不容易被主流認同的真實自己,在這樣的嘉年華中展現出來。讓許多平時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不同性別光譜與非典型服裝的人,字面上地體驗到「與多元同行」。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在這之中感受到熱鬧、包容與歡愉。即便是「號稱」亞洲最性別友善的國家,每年同志遊行的前後,我們還是會在網路上看到各式各樣「我尊重同志,但是……」的「中立」質疑。問問題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對多元性別群體有歧視,但是他們顯然不怎麼樂意看到他們以這樣的方式走在街頭。


  這些自認中立理性的質疑呈現了一些有著些許不同的立場。有些人認為同志遊行根本就不需要(不應該)存在,尤其在《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生效之後,他們更會透露出「同性婚姻都已經合法了,你們還想要什麼?」的不悅,甚至反過來問「為什麼沒有異性戀遊行?」。另一些人則認為,遊行倡議或爭取權利沒什麼不好,但為什麼一定要奇裝異服、甚至裸露或喊一些令人害羞地口號?



  這些程度不一的質疑不禁令人想到美國哲學教授約翰.科爾維諾(John Corvino)那場有趣又具啟發性的演說《同性戀的道德錯誤是什麼?》。在那場演講中,他除了以哲學論證的方式分析了那些常見而似是而非的反同論述,指出它們的問題之外,也分享了很多他自己身為同性戀者,在社會中遭遇到的種種經歷。


  在其中一個令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裡,科爾維諾提到他的母親雖然接納他的同志身分,但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理解為什麼他要如此公開地把這個傾向說給所有人聽。


  在一次質問中,他的母親說到「你爸爸和我從來不會這樣到處張揚自己的性取向」。即便他的母親沒有注意到,但在這句她說出口時感到自然不過的話中,她其實清楚地表達了她和他老公的性取向。甚至,在這句話中,根據科爾維諾的分析--或者,我們每個人只要願意的話其實都能夠聽出來--她還說了他們至少發生過了一次以上的性行為(科爾維諾俏皮地用手比著他自己)。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之中,人們頻繁地談論自己的妻子、丈夫、男朋友、女朋友、自己喜歡的人、喜歡自己的人。在這些談話之中,人們多半預設著說話的人與受話的人都是異性戀,但我們對這些預設視若無睹。而在同樣的正常談話之中,如果是一名男性談論他的男朋友,很多人就開始不鎮定了。某個人會在心中說著「嘿,我們不想知道你是gay,不想知道你們的gay故事」,並露出尷尬的微笑(如果他雖然恐同,但試圖讓自己看起來足夠禮貌)。


  這種狀況恰恰反映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同志遊行、為什麼多元性別的群體需要把自己的實際處境、訴求和需要展現出來。因為他們並不是社會的「預設值」,不能被妥善地塞入反同團體所謂「一夫一妻,天經地義」的框架。就像我們的社會中有許多不愛穿裙子的女性,想要穿裙子但卻因為社會習慣而不敢穿的男性同樣存在。我們的社會需要有一些足夠包容的場合,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不傷害與侵犯他人的前提下,展現出自己真正的樣子。


  就像為什麼許多同性戀的孩子需要在青春期(或經濟獨立之後)的某一段時間面對向父母出櫃的難題而異性戀的孩子不用,因為你不表現出來,別人就不會知道你是同性戀,別人就會首先將你視為異性戀、對你投以「會作出異性戀行為」的期望。就像那些不小心看見同性親密互動時的友善緩頰:「沒有啦,他們只是感情比較好,是好姊妹/好兄弟啦」。



  因此,反同團體其實不必太擔心多元性別教育會把孩童「變成同性戀」。如果人們的性傾向能夠如此輕易地受外在環境影響,那更多時候,也是有同性戀傾向但不夠確定的人,因為環境影響而被「變成異性戀」。除非,那些人的潛台詞是「當同性戀真的讚到不行,如果有人知道這種事情存在,就一定會趨之若鶩」。


  但從我的角度看來,雖然同性伴侶說不定真的能夠在親密關係上有更多平等相處的社會基礎,但異性戀也沒有那麼不堪啦,那種擔心顯然是有些過度了。






延伸閱讀:

〈從「二元」到「非二元」,再到「每一個人的真實經驗」〉

〈差異不是原罪:假「公平」與「保護」之名的歧視〉

〈生理反應的非道德性:無須愧疚,也不能作為合理化藉口〉

〈厭女文化從未停止--從性別歧視詞彙到反進步傾向〉

〈《致未來的男孩們》閱讀筆記:名為「想受到女孩子歡迎」的詛咒〉

〈Trans.Gender--對二元與多元性別的超越(四):
 酷兒思維與「對每個人獨特性的尊重」〉

avatar-img
86會員
74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同於緣規、剪刀這些有其他正確用法的工具,從玩具刀的形狀、名稱、以及那些讓小孩子感興趣的短影音影響下,他們很容易去得到「可以用這個互戳」的印象。尤其,因為孩子知道這些玩具刀不像美工刀那樣銳利,「一般來說」不會讓別人受傷,反而更可能在玩得太high的情況下,不小心真的把人弄傷。
  我們的確有充分的理由去推廣、倡議、去指出其他想法從我們的角度看來的不足之處。但不同的聲音不可能一夕之間消失,也不見得應該要消失。那些聲音來自某些人,也許他們不理解一些事情、甚至他們可能帶有一定的敵意與惡意,但他們仍然首先是一些活生生的人,他們的言行仍然最初與最終地是基於某些他們心目中的合理理由。
  那些重複性高或模式性強的輕度「智力工作」將不再需要由人來處理。「按部就班完成義務教育後,按部就班地成為一個辦公室值員」的路徑將隨著時間的演進慢慢不再是典型的「普通人」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那些更難被AI體現的,諸如照顧、服務、陪伴等工作的價值將有機會脫離當前這遠遠被低估的狀況,得到相對公允的重視。
  在「脫口秀」這一形式的保護下,女性或性少數得以有機會站在台上公開發表意見,而這是平常的社會中較為缺乏的場景。當她拿著麥克風,對台下訴說自己的經歷與觀點--尤其是終於有機會換她們對異性戀男性「品頭論足」的時候,這本身就成為了一件很有力量的政治行動。觀眾也開始有機會在一種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意識到問題。
  場合形塑了一種氛圍,氛圍中的許多展現都與我們日常中會做出的行為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在那些明確的典禮、儀式、宴會。辦公室也是一個場合、大街上也是一個場合。下屬服從上司不合理的指令、行人在義交的催促下在斑馬線上奔跑。你心中知道不需要這麼做,但你讓身體成為命令的容器,推託掉為自己每一刻行為做決定的責任。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不同於緣規、剪刀這些有其他正確用法的工具,從玩具刀的形狀、名稱、以及那些讓小孩子感興趣的短影音影響下,他們很容易去得到「可以用這個互戳」的印象。尤其,因為孩子知道這些玩具刀不像美工刀那樣銳利,「一般來說」不會讓別人受傷,反而更可能在玩得太high的情況下,不小心真的把人弄傷。
  我們的確有充分的理由去推廣、倡議、去指出其他想法從我們的角度看來的不足之處。但不同的聲音不可能一夕之間消失,也不見得應該要消失。那些聲音來自某些人,也許他們不理解一些事情、甚至他們可能帶有一定的敵意與惡意,但他們仍然首先是一些活生生的人,他們的言行仍然最初與最終地是基於某些他們心目中的合理理由。
  那些重複性高或模式性強的輕度「智力工作」將不再需要由人來處理。「按部就班完成義務教育後,按部就班地成為一個辦公室值員」的路徑將隨著時間的演進慢慢不再是典型的「普通人」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那些更難被AI體現的,諸如照顧、服務、陪伴等工作的價值將有機會脫離當前這遠遠被低估的狀況,得到相對公允的重視。
  在「脫口秀」這一形式的保護下,女性或性少數得以有機會站在台上公開發表意見,而這是平常的社會中較為缺乏的場景。當她拿著麥克風,對台下訴說自己的經歷與觀點--尤其是終於有機會換她們對異性戀男性「品頭論足」的時候,這本身就成為了一件很有力量的政治行動。觀眾也開始有機會在一種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意識到問題。
  場合形塑了一種氛圍,氛圍中的許多展現都與我們日常中會做出的行為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在那些明確的典禮、儀式、宴會。辦公室也是一個場合、大街上也是一個場合。下屬服從上司不合理的指令、行人在義交的催促下在斑馬線上奔跑。你心中知道不需要這麼做,但你讓身體成為命令的容器,推託掉為自己每一刻行為做決定的責任。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中國人傳統的婚姻頗堪玩味,因為有太多不同的民族風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婚姻」最普遍的意思,只是向周遭的人表明:「就個女人是我的,你們不許動。」對於不是周遭的人,意思就是:「她已經是已婚婦人,除了她的丈夫以外,誰也不能染指。」 聽聞民國之前沒有甚麼全國保障婚姻法例,一切依據「傳統」,已經在眾
也許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國際性的文化背景,上了國際學校,住了不同國家,最後現在主要待在台灣,突然覺得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進而發覺在台灣,我身邊有越來越多不結婚的女生,或是不把婚姻當成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事,似乎背後有其道理。   先說說那些,把婚姻當成重要追求的故事。在我身邊的女生朋友,大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這句台詞,以及承載這句台詞的那段情節,讓一個人願意鼓起勇氣去講出那些自己遭遇到的事情。之後,另一個人也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多年的開關終於被打開了一樣,越來越多人站出來訴說自己的經歷,開啟了一段屬於台灣的MeToo 時刻。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中國人傳統的婚姻頗堪玩味,因為有太多不同的民族風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婚姻」最普遍的意思,只是向周遭的人表明:「就個女人是我的,你們不許動。」對於不是周遭的人,意思就是:「她已經是已婚婦人,除了她的丈夫以外,誰也不能染指。」 聽聞民國之前沒有甚麼全國保障婚姻法例,一切依據「傳統」,已經在眾
也許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國際性的文化背景,上了國際學校,住了不同國家,最後現在主要待在台灣,突然覺得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進而發覺在台灣,我身邊有越來越多不結婚的女生,或是不把婚姻當成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事,似乎背後有其道理。   先說說那些,把婚姻當成重要追求的故事。在我身邊的女生朋友,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