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的理解」與「反思的實作」:具活生生性的他者

更新於 2024/11/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同情的理解」與「反思的實作」:具活生生性的他者〉2023-11-12


  作為一名在現代科學薰陶之下學有專精的物理學家,孔恩在第一次閱讀到亞里斯多德《物理學》時,一點也不認為這部書能夠對當前的物理學提供任何幫助,但他並未就此把這本書丟在一旁,也沒有快速地得到「亞里斯多德根本超笨」的結論。孔恩在當時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物理學之外,亞里斯多德能夠那樣的清晰敏銳,但一碰到物理問題,他的才智就發揮不出來了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孔恩透過自己的思考與研究,發展出了一種「典範」的思維,他意識到,亞里斯多德時代的科學典範與當前截然不同,在那樣的世界觀框架之中,這些從我們的角度看起來漏洞百出的語句一下子都變得非常合理。於是「尋出一個使這部原典像是出自一個理智清明的人的手筆的讀法」便成了孔恩轉向為一位科學史家時的核心思路。


  在孔恩以這樣的思路展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的同一時代裡,羅素也在《西方哲學史》的序言中,談及了哲學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他指出他之所以在已經有著不少哲學史書籍的時間點還需要寫作這部書,為的是要揭示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與時代的產物與成因。並透過敘述那些重要的、造就哲學家(也被哲學家影響)的「一般歷史」,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對哲學家進行「同情的理解」。


  這類被羅素與孔恩重點地提出來的「理解」思路,成為了一個好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這一方法論不僅僅要求我們在閱讀古代學者時,試著去思考那位學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學術背景;當我們在考慮一件具體的社會議題時,我們也必須要去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他們自己的處境下,(和我們一樣)艱難地嘗試做出最正確的思考與行動。



  就像我們提到過的,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面臨著愈來愈劇烈的「部落衝突」。當人們看到一段網路上(甚至其他日常狀況中)的言論時,多數時候會首先去將對方歸類進敵方或我方。如果是自己部落的成員,就助威吶喊、按讚轉發;如果不是,則展開出征,將對方貼上不是笨就是壞、不是被洗腦就是網軍的標籤。


  的確,我們(在網路上尤其容易)會遭遇到一些與我們意見截然不同的人。我們會像一開始的孔恩那樣,相信自己心目中的「事實」與「科學」,而將眼前的說法看作是過時的、荒謬與不可理喻的錯誤。我們會在最少阻力之下,相信自己比另一種意見的持有者更理性、更進步、道德上更加正確(甚至唯一正確)。


  然而,即便面對的是一些真正「過時」的說法,羅素與孔恩也意識到,那裡存在著某種可以被理解的角度。我們的確可以(甚至在一些時候應該要)去認為某個人或某群人的結論是偏頗與有失公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說出這些話的人就必然是蠢蛋或惡人。


  就像帕拉迪島出生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祖先對其他人造成的殘暴行為,瑪雷長大的孩子也不會認識到帕拉迪島人現在的處境。他們彼此的敵意並不因為自己或對方中有任何一人真的天生邪惡,而是直到當下的生命經驗之中,他們都還沒有機會去認識到不同的思考方式、沒有機會去相信對方是可以溝通的、沒有機會好好聽到對方的真實感受。



  我們所面對的社會議題,並不是抽象的邏輯思考,也不是實驗室中可以反覆操作的自然科學課題。而往往是整體社會透過許多活生生的個人行為展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可被理想典型化的現象。在這些現象之中,我們會觀察到許許多多從我們的觀點看來需要被改變的問題。但這不意味著,攜帶或表現出這些行為的人,就是一些「問題人」。


  透過社會結構的考察,我們可以大方向地得知在怎樣的環境影響下,人更可能形構出怎樣的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面前的、說出那句話的人就是這樣能夠被從一個特定的生活環境中邏輯地推理出來的、函數模型般的「一個個案」。


  就像藍佩嘉《拚教養》中談到的「反思的實作」。人雖然會無可避免地受階級與其他種種社會結構深刻影響,但卻永遠可以有其作為思考與行動之主體的主動性。他永遠有機會在高速變動的社會中,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作供自己反省的參考對象,以此去重新形構自己與其他人的相處方式。



  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這些被我們自己相信為「更好」--無論是更加開放、更加平等或更加自由--的信念或思考方式,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有幸能處在一個能接觸到這些理念的環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足夠地「不那麼順風順水」,好讓我們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與生命經驗有所反思。


  作為一個對於自己相信的事物有信心、甚至一定程度上感到有責任的人,我們的確有充分的理由去推廣、倡議、去指出其他想法從我們的角度看來的不足之處。但不同的聲音不可能一夕之間消失,也不見得應該要消失。那些聲音來自某些人,也許他們不理解一些事情、甚至他們可能帶有一定的敵意與惡意,但他們仍然首先是一些活生生的人,他們的言行仍然最初與最終地是基於某些他們心目中的合理理由。


  在實際的、複雜的處境之中,有些人的確有可能永遠無法成為朋友、有可能永遠處於立場的對立面。然而,先去將對方考慮為一個嘗試理性思考的人,去找出那個讓那些乍看之下難以理喻的結論得以成立的考慮邏輯。如果因此得以溝通調和是很棒的,不能的話,至少我們清晰地看見了隔閡的形狀,並可以在這之上,對彼此在世界中所處的相對位置與關係,真正有道理地擺放。





延伸閱讀:

〈公共討論空間變小了嗎?--從Cheap「被抄家」爭議談「部落化」現象〉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教養在「壓縮現代性」下的變化與階級差異:《拚教養》閱讀筆記〉

〈「魔族是不可溝通的」〉

〈在「選擇」之前:鑲嵌於處境之中的主體〉

〈你的奧德賽:一種不上不下的美好生活〉

avatar-img
78會員
71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些重複性高或模式性強的輕度「智力工作」將不再需要由人來處理。「按部就班完成義務教育後,按部就班地成為一個辦公室值員」的路徑將隨著時間的演進慢慢不再是典型的「普通人」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那些更難被AI體現的,諸如照顧、服務、陪伴等工作的價值將有機會脫離當前這遠遠被低估的狀況,得到相對公允的重視。
  在「脫口秀」這一形式的保護下,女性或性少數得以有機會站在台上公開發表意見,而這是平常的社會中較為缺乏的場景。當她拿著麥克風,對台下訴說自己的經歷與觀點--尤其是終於有機會換她們對異性戀男性「品頭論足」的時候,這本身就成為了一件很有力量的政治行動。觀眾也開始有機會在一種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意識到問題。
  場合形塑了一種氛圍,氛圍中的許多展現都與我們日常中會做出的行為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在那些明確的典禮、儀式、宴會。辦公室也是一個場合、大街上也是一個場合。下屬服從上司不合理的指令、行人在義交的催促下在斑馬線上奔跑。你心中知道不需要這麼做,但你讓身體成為命令的容器,推託掉為自己每一刻行為做決定的責任。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於是乎,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假設之中主動地放棄了「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而去選擇那「不管別人怎麼做,我們至少部會落入最差狀況」的方案。於是,這一所謂的經濟理性,在其個人主義式的本性之下,諷刺地總是放棄讓彼此獲得最大利益的機會,而總是選擇「還過得去」的選項。
  這一創造討論空間的運動若要落實到每一個個人,最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從這一刻起就直接去進行公共討論。直接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核心立場,並從討論的過程中和他人的觀點進行互動。一方面在當前的議題上找出更多雙方觀點異同的理由、尋求進步方法,一方面也在這些討論中讓那一可以討論的氛圍一點一點被建立出來。
  那些重複性高或模式性強的輕度「智力工作」將不再需要由人來處理。「按部就班完成義務教育後,按部就班地成為一個辦公室值員」的路徑將隨著時間的演進慢慢不再是典型的「普通人」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那些更難被AI體現的,諸如照顧、服務、陪伴等工作的價值將有機會脫離當前這遠遠被低估的狀況,得到相對公允的重視。
  在「脫口秀」這一形式的保護下,女性或性少數得以有機會站在台上公開發表意見,而這是平常的社會中較為缺乏的場景。當她拿著麥克風,對台下訴說自己的經歷與觀點--尤其是終於有機會換她們對異性戀男性「品頭論足」的時候,這本身就成為了一件很有力量的政治行動。觀眾也開始有機會在一種相對安全的環境中意識到問題。
  場合形塑了一種氛圍,氛圍中的許多展現都與我們日常中會做出的行為截然不同。不僅僅是在那些明確的典禮、儀式、宴會。辦公室也是一個場合、大街上也是一個場合。下屬服從上司不合理的指令、行人在義交的催促下在斑馬線上奔跑。你心中知道不需要這麼做,但你讓身體成為命令的容器,推託掉為自己每一刻行為做決定的責任。
  戈丁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薪資水準起初經常是相等的,差異卻會從「第一名孩子出生時」開始不斷擴大。不只是因為女性才能懷孕,往往在孩子出生之後,家庭中承擔起大部分照顧工作的人還是女性,男性反而從此負擔更少家務。以至於這一造成女性職涯停滯或下降的階段,反而經常是男性薪資與職位提高的上升期。
  於是乎,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假設之中主動地放棄了「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而去選擇那「不管別人怎麼做,我們至少部會落入最差狀況」的方案。於是,這一所謂的經濟理性,在其個人主義式的本性之下,諷刺地總是放棄讓彼此獲得最大利益的機會,而總是選擇「還過得去」的選項。
  這一創造討論空間的運動若要落實到每一個個人,最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從這一刻起就直接去進行公共討論。直接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核心立場,並從討論的過程中和他人的觀點進行互動。一方面在當前的議題上找出更多雙方觀點異同的理由、尋求進步方法,一方面也在這些討論中讓那一可以討論的氛圍一點一點被建立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件巧合到不行的事情,簡直像是奇蹟等級的巧合。
Thumbnail
在這個目前感覺起來是由人類主宰的世界 科學發展的原因或許是因爲人想要自然的資源可以更好的爲我們所用 可以回過頭來更貼近生活ㄧ點,討論社會與我們感受到的就好 現實中比較殘酷的ㄧ個規責會是 :每個生命雖然都是獨特的,但不會有特例 或許你可以舉出許多特例,但在仔細想想本質上真的有特例嗎 本質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現代生活讓我們與周遭的環境是分離的,雖然人跟人在同個環境,但心卻在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感受你所處的空間、環境,你會發現周遭人的一舉一動跟你的所思所想,竟然在不同的地方有相似之處。 如果你細細品讀你的環境要給你的訊息,你會發現你心中的疑問都在生活中有所解答。
  宇宙的演化在於真理,動物的溝通在於肢體,人們的交流在於語言,抒發自我並傾聽來自萬物的本源。傾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它宛如一碗心靈雞湯,陶冶我們的心性,是一個生命的體現。   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傾聽自己及他人,當我用心聽時,我會發現靈台一片清明,彷彿能將事物理解得更清晰、更透澈。
Thumbnail
事情的發生是一體兩面的 當你看到善的一定也會有惡 等待你發現 我們要學習的是 能否以更高的視角360度 去看見事情的全貌 與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合作、共創 甚至理解你就我,我就是你 「我們」這個宇宙是合而為一的 所有事情都是在你之內發生 你能改變的是 你看事情的角度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件巧合到不行的事情,簡直像是奇蹟等級的巧合。
Thumbnail
在這個目前感覺起來是由人類主宰的世界 科學發展的原因或許是因爲人想要自然的資源可以更好的爲我們所用 可以回過頭來更貼近生活ㄧ點,討論社會與我們感受到的就好 現實中比較殘酷的ㄧ個規責會是 :每個生命雖然都是獨特的,但不會有特例 或許你可以舉出許多特例,但在仔細想想本質上真的有特例嗎 本質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現代生活讓我們與周遭的環境是分離的,雖然人跟人在同個環境,但心卻在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感受你所處的空間、環境,你會發現周遭人的一舉一動跟你的所思所想,竟然在不同的地方有相似之處。 如果你細細品讀你的環境要給你的訊息,你會發現你心中的疑問都在生活中有所解答。
  宇宙的演化在於真理,動物的溝通在於肢體,人們的交流在於語言,抒發自我並傾聽來自萬物的本源。傾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它宛如一碗心靈雞湯,陶冶我們的心性,是一個生命的體現。   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傾聽自己及他人,當我用心聽時,我會發現靈台一片清明,彷彿能將事物理解得更清晰、更透澈。
Thumbnail
事情的發生是一體兩面的 當你看到善的一定也會有惡 等待你發現 我們要學習的是 能否以更高的視角360度 去看見事情的全貌 與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合作、共創 甚至理解你就我,我就是你 「我們」這個宇宙是合而為一的 所有事情都是在你之內發生 你能改變的是 你看事情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