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男版《懼裂》的《非常男人》如何顛覆大眾對容貌焦慮的刻板印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電影海報

《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電影海報


本屆《金馬影展》的其中一部作品《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深得我心,也是我心中認為最能跟《懼裂》(The Substance匹敵的心理驚悚的類型片。

本文整理導演 Aaron Schimberg 和演員群 Sebastian Stan、Renate Reinsve、Adam Pearson 的出席的各個訪談,梳理出《非常男人》角色之間的隱喻、電影的符號象徵,以及導演如何回應傳統電影對身障者以及相貌不揚者的刻板印象。





《非常男人》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非常男人》(A Different Man是 2024 年美國黑色喜劇心理懸疑片,由 Aaron Schimberg 編導,Sebastian Stan、Renate Reinsve 及 Adam Pearson 主演。

《非常男人》講述一位有抱負的演員 Edward(Sebastian Stan 飾),為了改變自己的外貌,接受了激進的醫療手術,卻發現他夢寐以求的新臉孔很快就變成了噩夢。


在劇中,Edward 是一名患有神經纖維瘤病的演員。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在劇中,Edward 是一名患有神經纖維瘤病的演員。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在劇中,Edward 是一名患有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的演員,他後來進行一次實驗性的臉部重建計畫,生活也歷經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一名成功人士隨後改名為 Guy Moratz。

然而,Edward 對過去自己的迷戀,以及對一位有類似病況卻自信滿滿的新演員 Oswald(Adam Pearson 飾)的妒忌,導致他的生活陷入低潮,最後更遭受暴力對待並被關進監獄。

多年之後,Edward 遇到了昔日的競爭對手,也就是現在成功的 Oswald,他意識到自己過去的行為是徒勞無功的。

— -


《非常男人》的敘事主題

《非常男人》的主題正是聚焦於「外貌——身份」之間的連動。

Edward 的臉部缺陷使他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人們對他的反應,從好奇、恐懼到同情,不一而足,但很少有人真正試圖去了解他。即使是那些認識他的人,也常常會無意間冒犯他,或者對他的狀況表現出無知。

電影中使用了許多象徵手法來強化這個主題。


即使是那些認識 Edward 的人,也常常會無意間冒犯他。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即使是那些認識 Edward 的人,也常常會無意間冒犯他。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例如,Edward 公寓天花板上的洞,象徵著他生活中日益嚴重的問題,而他卻不知道如何解決。他目睹一個看似擁有美好生活的男人自殺,也暗示了外表並不能代表一切。

戴上「完美」的面具

後來,Edward 接受了臉部重建手術,治好了他的缺陷。

Edward 在術後以 Guy Moratz 的身份展開了新生活。他享受到不再被注視和嘲笑的自由,不僅成為一個成功的房地產業務,也有源源不絕的約會邀請。

然而,因為追逐外貌的紅利,Edward 也逐漸失去了自我,成為了社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而不是他真正想成為的人。


後來,Edward 接受了臉部重建手術,治好了他的缺陷。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後來,Edward 接受了臉部重建手術,治好了他的缺陷。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此時,Oswald 的出現對 Edward 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Oswald 和 Edward 有著一樣的臉部缺陷,卻充滿自信和魅力,不論演戲或歌唱,皆展露 Oswald 的落落大方,深受人們的喜愛。Oswald 的存在讓 Edward 意識到,他原本可以擁抱真實的自我,別因為羞愧和恐懼而選擇逃避,甚至為此換一張臉。

但手術後 Edward 從未向他人坦白自己的真實身份。

部分原因是 Edward 害怕過去的創傷,另一部分原因是他缺乏勇氣。最終,Edward 的蛻變淪為一種幻覺。他並沒有真正克服內心的恐懼和自卑,而是在虛假的身份中迷失了自我。


Oswald(右一)擁有和 Edward(左一)一樣的缺陷,卻充滿自信和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愛。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Oswald(右一)擁有和 Edward(左一)一樣的缺陷,卻充滿自信和魅力,深受人們的喜愛。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Sebastian Stan 詮釋角色的挑戰

根據 Collider Interview 的訪談,Sebastian Stan 在詮釋《非常男人》中 Edward 一角時,面臨了以下幾項重大挑戰:

呈現臉部缺陷者的內心世界

Edward 因為神經纖維瘤病,面部嚴重畸形,這對他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經驗產生了巨大影響。

Stan 需要深入理解 Edward 的自卑、羞愧、渴望被接納等複雜情緒,並將其真實地呈現在銀幕上。為此,Stan 實際與患有此病的 Adam Pearson 進行了深入交流,從 Pearson 的親身經歷中汲取養分。


親身體驗配戴面具的感受

為了更貼近角色,Stan 在電影中也需要配戴面具來呈現 Edward 手術前的面容。

Stan 表示,配戴面具行走在紐約街頭讓他感到孤立和害怕,也讓他更切身地體會到面部缺陷者在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這種親身體驗幫助 Stan 更準確地傳達出 Edward 的心理狀態和肢體語言。


為了更貼近角色,Stan 在電影中配戴義肢在紐約街頭行走。來源:Marvel Jacket

為了更貼近角色,Stan 在電影中配戴義肢在紐約街頭行走。來源:Marvel Jacket


角色在手術前後的巨大轉變

Edward 在接受手術後,從一個自卑、封閉的「怪物」,變成了自信、迷人的「型男」。

Stan 需要在表演中呈現出這種巨大的轉變,同時又要讓觀眾相信手術後的 Guy 依然是 Edward,這對他的演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Stan 坦言,如何拿捏 Edward 在手術前後的微妙變化,是他最擔心的部分。


Stan 坦言,如何拿捏 Edward 在手術前後的微妙變化,是他最擔心的部分。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Stan 坦言,如何拿捏 Edward 在手術前後的微妙變化,是他最擔心的部分。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在非線性敘事中保持角色的一致性

電影採用非線性敘事手法,Stan 需要在同一天內切換 Edward 和 Guy 兩個身份,並在不同時間點演繹角色的不同狀態。這對他的表演功力是一大考驗,他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以確保角色在不同場景中的一致性。


理解並呈現 Edward 的暴力行為

Edward 在目睹 Ingrid 和 Oswald 的成功後,最終選擇用暴力來發洩他的壓抑和絕望。Stan 需要理解 Edward 做出這種極端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並以一種讓觀眾信服的方式演繹出來。

— -


《非常男人》對外貌的隱喻與象徵

外貌如何形塑自我認同

Edward 因外貌飽受嘲笑和歧視,導致他自卑、羞愧,甚至自我厭惡。他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與人接觸,甚至放棄了表演的夢想。

電影開頭以 Edward 在火車上的遭遇(眾人側目、嘲笑),直接呈現了面部缺陷如何影響他人觀感。人們對 Edward 的反應,從好奇、恐懼到同情,突顯了社會對「正常」外貌的執著,以及對與眾不同者的排斥。


追求「正常」外貌的代價

Edward 接受手術後,變成了外貌英俊的 Guy,看似擺脫了過去的陰影,獲得了事業和愛情上的成功。然而,Edward 卻迷失了自我,活在一個虛假的人設中。他壓抑真實的自我,甚至害怕面對過去。


外貌與內在美的衝突

電影中,Oswald 同樣擁有面部缺陷,但他自信、開朗,與 Edward 形成了鮮明對比。Oswald 的存在,讓 Edward 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來自於接納自我,而非迎合社會的審美標準。

Ingrid 被 Edward 的才華吸引,卻無法接受他的外貌。她愛上的是戴著面具的「Edward 」,而非真實的他。這段扭曲的感情,反映了外貌與內在美之間的衝突,以及社會對美的狹隘定義。

— -


導演對「剝削」的回應

此前,導演 Schimberg 在電影《劇本人生》(Chained for Life中與 Pearson 合作,導演認為 Pearson 在該片中的表演被低估了。因此,他想為Pearson 量身打造一個更能展現他表演幅度的角色。

不過,Schimberg 對於《劇本人生》中讓 Pearson 等殘疾演員出鏡的作法被批評為「剝削」感到不滿。Schimberg 認為,如果讓面部有缺陷的人扮演自己都被視為剝削,那麼電影界對美的呈現方式就存在嚴重問題

因此,Schimberg 想透過《非常男人》探討這個議題,並進一步挑戰觀眾對於美的定義。


Schimberg (左一)透過《非常男人》探討美,並挑戰觀眾對於美的定義。Matt Winkelmeyer/Getty Images

Schimberg (左一)透過《非常男人》探討美,並挑戰觀眾對於美的定義。Matt Winkelmeyer/Getty Images

— -


《非常男人》對「面具」的探索

電影中,Sebastian Stan 飾演的 Edward 在接受手術後,戴上了 Guy 的面具。 這個「面具」象徵著 Edward 壓抑的真實自我,也反映了社會對於美的虛假追求。

《非常男人》最經典的一個鋪陳,是 Edward 在手術後,仍然保留自己之前臉部的面具。


Edward 在手術後,仍然保留自己之前臉部的面具。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Edward 在手術後,仍然保留自己之前臉部的面具。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Edward|代表過去傷痕的面具

這個面具代表著 Edward 過去的自我,以及他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雖然手術治好了他的臉部缺陷,但過去的創傷和社會的偏見仍然深深地影響著他。保留面具可能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反映出 Edward 並未完全擺脫過去的陰影。

同時,面具也象徵著 Edward 對真實自我的壓抑。

— -

Guy|代表外貌紅利的面具

Guy 則是代表著追求社會眼光,最終迷失自己的面具。

Edward 在手術後改名為 Guy,並試圖以一個嶄新的身份生活。然而,他逐漸迷失在 Guy 的面具底下,追逐眾人的目光,而放棄了原本的夢想和渴望。面具就像是他內心的一個提醒,提醒著他所隱藏的真實自我。

就算戴上了 Guy 的紅利面具,Edward 卻無法安定自己飄忽的身分認同。


Guy 則是代表著追求社會眼光,最終迷失自己的面具。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Guy 則是代表著追求社會眼光,最終迷失自己的面具。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甚至,在某些時刻,Edward 似乎渴望回到過去,戴上面具可能是他試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在他與 Ingrid 的關係中,也表現出這種矛盾的心理。

Ingrid 被 Edward 的真實樣貌所吸引,但 Edward 卻害怕再次受到傷害,因此選擇隱藏自己。更訝異的是,在一次與 Ingrid 行房的過程中,Edward 甚至戴上手術前的面具,試圖說服自己 Ingrid 愛的是真實的自己。


Ingrid 被 Edward 的真實樣貌所吸引,但 Edward 卻害怕再次受到傷害。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Ingrid 被 Edward 的真實樣貌所吸引,但 Edward 卻害怕再次受到傷害。來源:《非常男人》電影劇照


導演 Schimberg 認為,Edward 保留面具的行為,也反映出他對社會的恐懼和不信任。Edward 曾因為外貌而受到歧視和排斥,即使手術後,他仍然擔心自己會被社會所拒絕。

面具成為 Edward 的一種保護,讓他可以躲藏在虛假的身份背後。




《非常男人》的評價如何?

《非常男人》釋出後,主演 Sebastian Stan 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男主角銀熊獎提名(Nominated for the 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以及高譚市獨立電影獎(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s)最佳影片提名(Nominated for Best Feature)。此外,在《爛番茄》的評論上也斬獲 92% 的新鮮好評。

而在近期的第 82 屆金球獎(82nd Golden Globe Awards)Sebastian Stan 榮獲音樂或喜劇類影帝,Stan 首次入圍金球就得獎。

《非常男人》台灣有上映嗎?

《非常男人》在今年的 61 屆《金馬影展》也有播映,不過目前尚未有在台灣上映的資訊釋出。若未來有上映,本文會再及時更新。

內容總結
非常男人
4
/5
avatar-img
98會員
221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有感覺得出來導演(鍾孟宏)想要還原歷史的「真相」。但是,透過小莫(白色恐怖受害者的遺族),將過去所有的關係人串起來,其實真的稍嫌牽強。
2/5餘燼
本篇整理導演針對《懼裂》電影的重要象徵以及隱喻,Coralie 解釋,包括:為什麼走廊是橘色的?浴室的象徵是什麼?怪物代表個人的解放嗎?結尾的清掃車是必要的嗎?
4/5懼裂
《荒野機器人》將羅茲設定成一個只為了完成工作目標的機器人,在照顧亮亮的過程中,羅茲也逐漸以自身的行動回答:我是誰?從哪來?該去哪?
5/5荒野機器人
《誰偷了垃圾桶》將劇中設定成接受賄賂的印度社會,或多會少也反映了印度的現狀,也因此馬哈拉賈以及瓦拉達拉傑督察,兩人之間的正面與負面行動反而能相輔相成。
4/5誰偷了垃圾桶?
林郁婷在體育場上突破性別界限,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而李二毛則在追求性別認同的道路上,面臨著無數的困難和歧視。性別平等的道路,對兩人而言不是均等的平坦道路。
《角頭:大橋頭》作為台灣長壽的電影 IP,近期的輿論也頗有言詞。對我而言,真正纏著多數觀眾內心的,仍舊是生澀且直面的粗話台詞,以及過於外顯的霸氣與衝動。
3/5角頭:大橋頭
有感覺得出來導演(鍾孟宏)想要還原歷史的「真相」。但是,透過小莫(白色恐怖受害者的遺族),將過去所有的關係人串起來,其實真的稍嫌牽強。
2/5餘燼
本篇整理導演針對《懼裂》電影的重要象徵以及隱喻,Coralie 解釋,包括:為什麼走廊是橘色的?浴室的象徵是什麼?怪物代表個人的解放嗎?結尾的清掃車是必要的嗎?
4/5懼裂
《荒野機器人》將羅茲設定成一個只為了完成工作目標的機器人,在照顧亮亮的過程中,羅茲也逐漸以自身的行動回答:我是誰?從哪來?該去哪?
5/5荒野機器人
《誰偷了垃圾桶》將劇中設定成接受賄賂的印度社會,或多會少也反映了印度的現狀,也因此馬哈拉賈以及瓦拉達拉傑督察,兩人之間的正面與負面行動反而能相輔相成。
4/5誰偷了垃圾桶?
林郁婷在體育場上突破性別界限,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而李二毛則在追求性別認同的道路上,面臨著無數的困難和歧視。性別平等的道路,對兩人而言不是均等的平坦道路。
《角頭:大橋頭》作為台灣長壽的電影 IP,近期的輿論也頗有言詞。對我而言,真正纏著多數觀眾內心的,仍舊是生澀且直面的粗話台詞,以及過於外顯的霸氣與衝動。
3/5角頭:大橋頭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性愛拍得很美,那些綑綁之間的呼喊、喘息,都那麼真實,那麼地想從那樣的痛苦逃離,但也不盡然是逃離痛苦,或者更是一種望向內在的慾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一部充滿笑聲的「驚悚電影」,引導觀眾反思性別角色和善惡的定義,增長見識和智慧。
Thumbnail
身為黑人的Chris,即將跟白人女友的父母見面,為此他十分擔心,雖然實際見面之後,發現他們人其實不壞,但環繞在生活中的種種跡象還是讓他略感不安,究竟是他多疑還是這個家真有問題?
Thumbnail
整部通篇漫長的「偽緩慢電影」其實從頭到尾只揭示了,女性依舊是個受到男性主體形構出的社會所箝制之下的客體。
Thumbnail
一個人可能「既是無性別、又是流性別、多元性別、自成一個性別」~這大概就是我體會到的酷兒精神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沒想到看《破浪男女》會哭到停不下來。 楊雅喆繼《女朋友。男朋友》、《血觀音》後再次觸碰性別議題,說是觸碰可能太過輕微,《破浪男女》刀口銳利,當你以為這只是賣弄情色的電影,片中顫抖的呻吟和喘息早已迫不及防直入內心深處的孤獨。 「如果是很快樂的做愛,那麼生出來的小孩子也許比較幸福吧?」
Thumbnail
性愛拍得很美,那些綑綁之間的呼喊、喘息,都那麼真實,那麼地想從那樣的痛苦逃離,但也不盡然是逃離痛苦,或者更是一種望向內在的慾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一部充滿笑聲的「驚悚電影」,引導觀眾反思性別角色和善惡的定義,增長見識和智慧。
Thumbnail
身為黑人的Chris,即將跟白人女友的父母見面,為此他十分擔心,雖然實際見面之後,發現他們人其實不壞,但環繞在生活中的種種跡象還是讓他略感不安,究竟是他多疑還是這個家真有問題?
Thumbnail
整部通篇漫長的「偽緩慢電影」其實從頭到尾只揭示了,女性依舊是個受到男性主體形構出的社會所箝制之下的客體。
Thumbnail
一個人可能「既是無性別、又是流性別、多元性別、自成一個性別」~這大概就是我體會到的酷兒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