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要活成什麼樣子?|從樂高衍生對人生的思考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聽了鄧惠文醫師和劉軒的訪談,關於鄧醫師女兒和樂高的故事,實在發人深省。

不得不說,鄧醫師的女兒真的是有幾分她的影子,一個孩子講的話怎麼會既童趣又富含哲理阿😆養育孩子有時候真的像在開驚喜包一樣呢! (「在旁邊看都覺得有趣,實際上當媽媽很累,常常想翻白眼」 by 身邊的媽媽們)。


故事開始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鄧醫師帶著她的女兒去買樂高,教女兒說,你想知道要買哪一種的樂高,就看一下包裝上的圖片,就會知道它組裝起來是什麼樣子。

沒想到,女兒居然指著包裝問她:「喔!所以這一盒就是一定要做成這樣嗎?

鄧醫師愣了一下,回答說:「恩,基本上這一盒裡面的組件,都是為了要讓你組裝成這個樣子而設計的」

女兒說:「那為什麼要做?這樣我做出來的不是跟別人都一樣嗎?

此時,旁邊的店員過來,很聰明的解圍說:「媽媽,聽起來妹妹比較適合的,是我們的基礎組合」

基礎組合就是沒有設計成你一定要做出什麼樣子,可以自由組裝的樂高。


此時劉軒出來科普了,其實樂高最早期成立的時候,裡面是沒有說明書的,因為該公司表示─「我們不覺得你需要用樂高做出什麼東西來」

換言之,其實樂高的初衷就是一款遊戲,不是為了要做出成品而設計,而是為了讓你享受組裝、創造的遊戲體驗


這個樂高的故事,或許也可以套用在人生當中,我們看著社會謳歌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試圖鼓吹大家透過模仿來複製他們的「成功」人生,卻忽略了這個所謂的「成功」究竟是不是我們想要的。


就像「買熱門款樂高」VS「買基礎組合樂高」一樣,「追求大多數人認同的成功」與「有自己定義的成功」,兩者沒有對錯之分

這個例子只是提醒大家適時的反思──

知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這些問題比較重要。




陰性價值VS陽性價值

假設「表現」是陽性,那麼「不表現、吸收」是陰性

如若「主導」是陽性,那麼「配合、跟隨」是陰性

這當中的陽性價值與陰性價值,有哪一個是絕對的好嗎?有哪一個是適用於所有場合的嗎?


現代社會過度強調效率、產值、成為領導者、創新等等思維,這些思維非常好,但有時候過度追求這些也會帶來反效果。

舉例來說,過度強調效率、產值,會讓某些主管忽略去理解員工的狀態和能力,忽略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對等的事實或微妙的人際張力,導致企劃執行上的困難。

又或是當面臨到必須與其他廠商共同合作時,因著需要借助對方擅長的領域,勢必有需要適當地妥協、配合的地方,而此時,陰性價值──跟隨、協調等能力,便有其重要性。


我想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自我療癒聖經》這本書裡面,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一個成熟的人,是能夠在領導與被領導之間、表達與傾聽之間自在地轉換的。

因此,不論是陽性或陰性價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YT訪談詳見下方:



這個訪談還有提到表層劇本VS內在藍圖,以及年輕人「躺平」的現狀。

有機會下一篇再提~~

我是Dite 戴特,也可以叫我戴戴😊,這裡會記錄我重塑新生活的點滴 好書推薦|推薦各種心理學、自我成長的好書 旅遊的日子|熱愛日本旅遊,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 簡單生活|紀錄自己喜歡看的劇、動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心靈補給|一些從心理書籍獲得的啟發和體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跟之前有篇文章提到,「遇到困難時,自己會不會求助」有點類似,但不完全一樣。 能否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不足和脆弱,是一個能否面對真實自我以及現實的能力。
之前在「對自己說沒關係」文章有提到,在某次與朋友之間的對話才發現,很多人其實內心會有個嚴厲的聲音,在出錯時狠狠地責備自己,這是一種高度運作下的「超我」 (super ego)所導致的,這個超我也稱作「內在父母」,其實它的存在是必然。
自上次看了武志紅心理師的《自我的誕生》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作者的獨到的眼光與文字所吸引,於是上網查了他的另一本書《深度關係》,副標題下的非常有韻味,內容則是不意外的溫柔又犀利。作者不避諱直戳人的內心,剖析不同情感與狀態背後的意義。
本文章探討了情緒覺察的重要性,透過個人的諮商經歷,提示讀者學習識別和表達情感。強調情緒表達不僅可以增進自我認知,也幫助改善與他人關係。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實用的練習方法,如情緒日記和透過娛樂媒介疏通情感,促使讀者探索和接受自己各種情緒。
最近開始看一些溝通的書籍,覺得有一種心理能力蠻重要的,就是區分對話的目的以及什麼是我要負責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對話和溝通裡就是要爭個輸贏,最終卻破壞了關係,又或是過度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以至於沒辦法放心地傳達出自己的想法。 溝通的本質是傳遞感受與想法 既然如此,那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自己的感受
這跟之前有篇文章提到,「遇到困難時,自己會不會求助」有點類似,但不完全一樣。 能否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不足和脆弱,是一個能否面對真實自我以及現實的能力。
之前在「對自己說沒關係」文章有提到,在某次與朋友之間的對話才發現,很多人其實內心會有個嚴厲的聲音,在出錯時狠狠地責備自己,這是一種高度運作下的「超我」 (super ego)所導致的,這個超我也稱作「內在父母」,其實它的存在是必然。
自上次看了武志紅心理師的《自我的誕生》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作者的獨到的眼光與文字所吸引,於是上網查了他的另一本書《深度關係》,副標題下的非常有韻味,內容則是不意外的溫柔又犀利。作者不避諱直戳人的內心,剖析不同情感與狀態背後的意義。
本文章探討了情緒覺察的重要性,透過個人的諮商經歷,提示讀者學習識別和表達情感。強調情緒表達不僅可以增進自我認知,也幫助改善與他人關係。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實用的練習方法,如情緒日記和透過娛樂媒介疏通情感,促使讀者探索和接受自己各種情緒。
最近開始看一些溝通的書籍,覺得有一種心理能力蠻重要的,就是區分對話的目的以及什麼是我要負責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對話和溝通裡就是要爭個輸贏,最終卻破壞了關係,又或是過度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以至於沒辦法放心地傳達出自己的想法。 溝通的本質是傳遞感受與想法 既然如此,那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自己的感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小外孫回來這幾天,對養兒,育兒,以及與幼兒相處等都有了極為新奇和深刻的領悟和感受。 自己有孩子時,因為我在花蓮上班,因此大概都是內子在照顧和教育,內子有時會提到當時的狀況,因為三個孩子年紀相隔不遠,因此她常會提到如何把三個孩子叫起來,匆忙的用過餐,然後把小的送去奶媽家,再送兩個大的去上課;
『以前想要有個女兒,但在急診待久了,感覺生小孩就像抽盲盒,最怕抽到都20多歲了,還要你幫他收拾善後的,有這個風險,我不如多存點錢讓自己日子過好一點。』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頭腦不錯但不是最好,長相還可以但不是美女,讀一個不錯的大學,做一份還可以的工作。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小外孫回來這幾天,對養兒,育兒,以及與幼兒相處等都有了極為新奇和深刻的領悟和感受。 自己有孩子時,因為我在花蓮上班,因此大概都是內子在照顧和教育,內子有時會提到當時的狀況,因為三個孩子年紀相隔不遠,因此她常會提到如何把三個孩子叫起來,匆忙的用過餐,然後把小的送去奶媽家,再送兩個大的去上課;
『以前想要有個女兒,但在急診待久了,感覺生小孩就像抽盲盒,最怕抽到都20多歲了,還要你幫他收拾善後的,有這個風險,我不如多存點錢讓自己日子過好一點。』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頭腦不錯但不是最好,長相還可以但不是美女,讀一個不錯的大學,做一份還可以的工作。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