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了鄧惠文醫師和劉軒的訪談,關於鄧醫師女兒和樂高的故事,實在發人深省。
不得不說,鄧醫師的女兒真的是有幾分她的影子,一個孩子講的話怎麼會既童趣又富含哲理阿😆養育孩子有時候真的像在開驚喜包一樣呢! (「在旁邊看都覺得有趣,實際上當媽媽很累,常常想翻白眼」 by 身邊的媽媽們)。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鄧醫師帶著她的女兒去買樂高,教女兒說,你想知道要買哪一種的樂高,就看一下包裝上的圖片,就會知道它組裝起來是什麼樣子。
沒想到,女兒居然指著包裝問她:「喔!所以這一盒就是一定要做成這樣嗎?」
鄧醫師愣了一下,回答說:「恩,基本上這一盒裡面的組件,都是為了要讓你組裝成這個樣子而設計的」
女兒說:「那為什麼要做?這樣我做出來的不是跟別人都一樣嗎?」
此時,旁邊的店員過來,很聰明的解圍說:「媽媽,聽起來妹妹比較適合的,是我們的基礎組合」
基礎組合就是沒有設計成你一定要做出什麼樣子,可以自由組裝的樂高。
此時劉軒出來科普了,其實樂高最早期成立的時候,裡面是沒有說明書的,因為該公司表示─「我們不覺得你需要用樂高做出什麼東西來」。
換言之,其實樂高的初衷就是一款遊戲,不是為了要做出成品而設計,而是為了讓你享受組裝、創造的遊戲體驗。
這個樂高的故事,或許也可以套用在人生當中,我們看著社會謳歌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試圖鼓吹大家透過模仿來複製他們的「成功」人生,卻忽略了這個所謂的「成功」究竟是不是我們想要的。
就像「買熱門款樂高」VS「買基礎組合樂高」一樣,「追求大多數人認同的成功」與「有自己定義的成功」,兩者沒有對錯之分
這個例子只是提醒大家適時的反思──
知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這些問題比較重要。
假設「表現」是陽性,那麼「不表現、吸收」是陰性
如若「主導」是陽性,那麼「配合、跟隨」是陰性
這當中的陽性價值與陰性價值,有哪一個是絕對的好嗎?有哪一個是適用於所有場合的嗎?
現代社會過度強調效率、產值、成為領導者、創新等等思維,這些思維非常好,但有時候過度追求這些也會帶來反效果。
舉例來說,過度強調效率、產值,會讓某些主管忽略去理解員工的狀態和能力,忽略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對等的事實或微妙的人際張力,導致企劃執行上的困難。
又或是當面臨到必須與其他廠商共同合作時,因著需要借助對方擅長的領域,勢必有需要適當地妥協、配合的地方,而此時,陰性價值──跟隨、協調等能力,便有其重要性。
我想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自我療癒聖經》這本書裡面,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一個成熟的人,是能夠在領導與被領導之間、表達與傾聽之間自在地轉換的。
因此,不論是陽性或陰性價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YT訪談詳見下方:
這個訪談還有提到表層劇本VS內在藍圖,以及年輕人「躺平」的現狀。
有機會下一篇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