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要活成什麼樣子?|從樂高衍生對人生的思考

人生應該要活成什麼樣子?|從樂高衍生對人生的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聽了鄧惠文醫師和劉軒的訪談,關於鄧醫師女兒和樂高的故事,實在發人深省。

不得不說,鄧醫師的女兒真的是有幾分她的影子,一個孩子講的話怎麼會既童趣又富含哲理阿😆養育孩子有時候真的像在開驚喜包一樣呢! (「在旁邊看都覺得有趣,實際上當媽媽很累,常常想翻白眼」 by 身邊的媽媽們)。


故事開始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鄧醫師帶著她的女兒去買樂高,教女兒說,你想知道要買哪一種的樂高,就看一下包裝上的圖片,就會知道它組裝起來是什麼樣子。

沒想到,女兒居然指著包裝問她:「喔!所以這一盒就是一定要做成這樣嗎?

鄧醫師愣了一下,回答說:「恩,基本上這一盒裡面的組件,都是為了要讓你組裝成這個樣子而設計的」

女兒說:「那為什麼要做?這樣我做出來的不是跟別人都一樣嗎?

此時,旁邊的店員過來,很聰明的解圍說:「媽媽,聽起來妹妹比較適合的,是我們的基礎組合」

基礎組合就是沒有設計成你一定要做出什麼樣子,可以自由組裝的樂高。


此時劉軒出來科普了,其實樂高最早期成立的時候,裡面是沒有說明書的,因為該公司表示─「我們不覺得你需要用樂高做出什麼東西來」

換言之,其實樂高的初衷就是一款遊戲,不是為了要做出成品而設計,而是為了讓你享受組裝、創造的遊戲體驗


這個樂高的故事,或許也可以套用在人生當中,我們看著社會謳歌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試圖鼓吹大家透過模仿來複製他們的「成功」人生,卻忽略了這個所謂的「成功」究竟是不是我們想要的。


就像「買熱門款樂高」VS「買基礎組合樂高」一樣,「追求大多數人認同的成功」與「有自己定義的成功」,兩者沒有對錯之分

這個例子只是提醒大家適時的反思──

知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是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這些問題比較重要。




陰性價值VS陽性價值

假設「表現」是陽性,那麼「不表現、吸收」是陰性

如若「主導」是陽性,那麼「配合、跟隨」是陰性

這當中的陽性價值與陰性價值,有哪一個是絕對的好嗎?有哪一個是適用於所有場合的嗎?


現代社會過度強調效率、產值、成為領導者、創新等等思維,這些思維非常好,但有時候過度追求這些也會帶來反效果。

舉例來說,過度強調效率、產值,會讓某些主管忽略去理解員工的狀態和能力,忽略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對等的事實或微妙的人際張力,導致企劃執行上的困難。

又或是當面臨到必須與其他廠商共同合作時,因著需要借助對方擅長的領域,勢必有需要適當地妥協、配合的地方,而此時,陰性價值──跟隨、協調等能力,便有其重要性。


我想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自我療癒聖經》這本書裡面,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一個成熟的人,是能夠在領導與被領導之間、表達與傾聽之間自在地轉換的。

因此,不論是陽性或陰性價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YT訪談詳見下方:



這個訪談還有提到表層劇本VS內在藍圖,以及年輕人「躺平」的現狀。

有機會下一篇再提~~

avatar-img
勇敢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20會員
69內容數
我是Dite 戴特,也可以叫我戴戴😊,這裡會記錄我重塑新生活的點滴 好書推薦|推薦各種心理學、自我成長的好書 旅遊的日子|熱愛日本旅遊,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 簡單生活|紀錄自己喜歡看的劇、動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心靈補給|一些從心理書籍獲得的啟發和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非常喜歡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他所寫的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這兩本都非常推薦,透過各種比喻、精準的詞彙,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描寫的很好理解。
自從二月發布完文章後,沉澱了一段時間 整整兩個月,專注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每天注意飲食、充足睡眠,遇到壓力定期出去走走、看喜歡的書、追喜歡的劇 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 工作上也不強求一定要怎麼樣 做好基本盤,剩下的有力氣就多做,沒辦法的時候選擇先放過自己 沒想到這樣實行兩個月
探討近期臺灣YouTube界熱議的心靈成長課程爭議,分析課程中潛藏的操控手法,例如不知情同意陷阱、人格貶低、先貶後褒的心理操縱,以及造成類似躁鬱症的症狀。文中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強調尊重自身感受、辨別偽善的「為你好」要求,及避免過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呼籲讀者重視心理健康,並在安全環境中追求自我成長。
我非常喜歡一位心理師──武志紅,他所寫的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這兩本都非常推薦,透過各種比喻、精準的詞彙,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描寫的很好理解。
自從二月發布完文章後,沉澱了一段時間 整整兩個月,專注於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每天注意飲食、充足睡眠,遇到壓力定期出去走走、看喜歡的書、追喜歡的劇 讓自己每天開開心心的 工作上也不強求一定要怎麼樣 做好基本盤,剩下的有力氣就多做,沒辦法的時候選擇先放過自己 沒想到這樣實行兩個月
探討近期臺灣YouTube界熱議的心靈成長課程爭議,分析課程中潛藏的操控手法,例如不知情同意陷阱、人格貶低、先貶後褒的心理操縱,以及造成類似躁鬱症的症狀。文中提出自我保護的方法,強調尊重自身感受、辨別偽善的「為你好」要求,及避免過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呼籲讀者重視心理健康,並在安全環境中追求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