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回想看看印象最深刻的受人批評的回憶、以及受人稱讚的回憶,
哪一件事你能記起更多的細節?哪一件事讓你現在想來的情緒感受更為強烈?
----------給自己一分鐘回想----------
想好了嗎?
是受人稱讚、或是受人批評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受人批評,
並不是你比較悲觀、或是渾身散發負能量!
其實,痛苦與負面的記憶特別深刻,是人類演化的結果。
由於負面的事情,經常與威脅人類生存的情況相關,因此大腦更傾向於注意那些可能造成危險的事情,並且引發比起正面的事情更強烈的情緒反應,來強化記憶,讓你下次遇到類似事件時,能夠警覺並避開。
所以,負面記憶總是記得特別清楚,其實是大腦的一種生存保護機制。
相較於正面的事情,對於負面的事情更敏感、反應更大的這種現象,心理學中稱為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
一百句稱讚的話,比不上一兩句詆毀與攻擊對一個人的影響;
獲得一百萬的喜悅,比不上失去一百萬的痛苦;
兩人互動中的一次裂痕,必須花三到五倍的良好互動才能修復。
這種適者生存的演化結果,使得大腦不斷放大危險、威脅、負面情緒。
雖然有助於趨吉避凶,讓你好好活下來;但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可能導致焦慮、壓力、憂鬱等,而大腦會因為這些思維習慣,更加反覆處理負面訊息,產生惡性循環,導致進一步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
「不要去想就好了!」
這句話確實有道理。
每提取一次記憶,就會活化一次這個記憶的神經迴路,而進一步強化記憶;因此,不要去回想負面的事情,確實可以淡忘這個回憶。
但是,哪有那麼簡單?
尤其對於經歷過重大的負面事件的人而言,更是很難不去回想那些痛苦的事。
每重新回想一次,就是加強那個痛苦的記憶,越難以忘記。
有另一個可行的方式,來忘記這些負面記憶。
那就是繼續回想,但刻意加入改變。刻意在這些痛苦的回憶中,進行版本更新,覆蓋掉原本的記憶,刪除那些令人恐懼與悲傷的部分。
另外,透過主動讓大腦與正面記憶連結,也有助於平衡負面記憶。例如,每天寫下值得感恩或讓你快樂的人事物,或是練習自我肯定;也不需特別排除負面經驗,讓負面經驗成為自我反思的素材,思考改善的可能,而非無止盡對負面經驗糾結與自責。
負能量或負面經驗並不是糟糕的事情,
情緒是中性的,正面或負面都有它們的功能與存在的必要。
和它們和平共存,安頓自我的身心。
其實會寫這篇文,是因為寫作當時發生了一些讓我覺得很鬱悶、無處發洩的事,忽然靈光閃現,便找了一些書來印證自己的想法,寫完了覺得氣也消了一點,以下就順便分享當時記錄的想法。
這讓我想到, 許多小時候被霸凌的孩子, 經過了十幾二十年, 仍然清楚記得被欺負的事件細節。情緒激動時脫口而出的話, 可能在對方心中刻下一道深深的傷口,在記憶中停留多年無法忘記。即使事後當事人後悔、 說「對不起我不是有意那樣說,只是當下太生氣了」等等試圖彌補,也無法立即抹去已經烙印於大腦中,關於「被傷害」的記憶。
除了學習如何平衡自己的負面記憶,也要提醒自己,說話之前必須更加謹慎。不要讓自己一時衝動的言語,造成別人長久的痛苦記憶。
1.《哇!人生超讚der!(才怪):高人氣心理師的9堂課,拯救你遠離有毒正能量,找回面對現實的勇氣》
▶ 作者: 惠特妮‧古德曼 Whitney Goodman
▶ 譯者: 邱思華
▶ 出版社:今周刊
▶ 購書連結(讀墨Readmoo):點這裡
2.《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 作者: 莉莎‧潔諾娃 Lisa Genova
▶ 譯者: 黃庭敏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購書連結(讀墨Readmoo):點這裡
———
💡你也覺得不好的事情總是特別難忘嗎?或是你做過平衡負面記憶的練習嗎?留言與我分享吧!
✨喜歡以上的分享嗎?歡迎透過購書連結購書,支持我繼續創作!
✨追蹤我一起讀更多好書➡️IG: nga_booksh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