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年輕人的理性選擇(圖:Pexels)
仍有許多人批評年輕人不願打拼,但我認為所謂「躺平」,其實是年輕人對現況的理性反應。
傳統的「論資排輩」文化嚴重影響人才發展,使得能力讓位於年資。「責任制」淪為變相剝削,加班成為常態卻不一定有加班費。培訓制度形同虛設,新人只能靠「自己摸索」或「看前輩臉色」學習。
在這樣的環境,年輕世代發展出兩種職涯策略:頻繁跳槽以尋求更好機會、「既然都是爛工作,不如選擇輕鬆一點的」。這些被標籤為「躺平」的行為,本質上是對環境的「理性」回應。
資訊時代,求職者視野更廣闊,了解健康職場的要件:薪資透明、符合法規、培訓計畫、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滿足這些條件,不是真的那麼難。台灣也不乏重視員工感受、資訊對稱的新創公司,例如極力推廣薪資透明的鈦坦科技,以及「面試趣」、「比薪水」、「職場透明化」等,致力解決以上痛點的新興平台。
年輕世代對職涯有新的想法,而台灣的職場也得跟著進化:建立透明的徵才機制,提供明確職缺資訊、薪資範圍,並設計清晰的晉升路徑,讓員工看見職涯發展的可能性。所謂「躺平」,實為職場環境失衡的理性抉擇。正視這些根本問題,才能建立健康、永續的職場生態。
我是 Marty,一位職場觀察人
如果你對我的內容感興趣,歡迎加入我的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