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學會傾聽、理解與連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被理解」,是一種能治癒人心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忽略了他人的情緒需求,將傾聽變成一種形式化的交流。真正的共情,並非只是點頭回應,而是深入對方的世界,感受他所經歷的喜怒哀樂。當我們能做到這一點,不僅能化解誤會,還能在關係中建立更深的信任。共情,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橋樑。接下來,我們將從誤區與正確的共情概念出發,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實踐共情。

raw-image

共情六誤區:你是否踩過這些雷?

共情是一門溫暖人心的藝術,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走偏了。以下是6個最常見的誤區,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 將共情等同於贊同


「我理解你」不等於「我支持你的一切」。很多人誤以為共情就要站在對方那一邊,導致自我價值感受損傷。事實上,你可以不認同對方的做法,但依然對他的情緒感同身受。共情的關鍵是理解,而非放棄自己的立場。

啟發:真正的共情是一種橋樑,而不是一種妥協。


2. 以自我為中心的共情


很多人傾聽時,腦海裡卻在搜索自己的經歷來「對號入座」。當你以自己的角度解讀對方的感受時,反而可能讓對方覺得「你根本不懂我」。共情是走進對方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框架套在他身上。放下「自我投射」,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他。

啟發:放下自己的成見,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3. 急於給建議,忽略傾聽


當朋友向你傾訴時,你是不是常脫口而出:「我覺得你應該……」?這樣的回應會讓對方覺得你忽視了他的感受,關心的只有問題本身。共情的核心在於傾聽和陪伴,而不是成為問題解決專家。試著問:「你希望我做什麼來幫助你?」

啟發:傾聽是共情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4. 忽略對方的非語言訊號


有時候,對方說「我沒事」,但眉頭卻緊鎖,語氣中透著低落。如果你只看表面,忽略了這些細微訊號,可能錯過了真正的情緒。共情不僅僅是聽對方的話,還要看、要感受。留意語調、表情和肢體動作,能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他。

啟發:語言說的是表面,情緒藏在細節裡。


5. 情感過度投入,忘了保持距離


有些人共情到最後,自己也陷入對方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種情感過載不僅對自己有害,還可能削弱對方的依賴感和獨立性。學會在理解他人的同時,保持心理上的健康距離。幫助他人,不代表要背負他們的全部情緒。

啟發:共情是一種支持,而不是情緒的共同沉溺。


6. 忽視自我界限,盲目付出


在共情的名義下,有些人會無限度地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甚至犧牲自己的需要。這樣的「無界限共情」不僅容易引發自我耗竭,也可能讓對方形成依賴。學會劃清界限,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啟發:只有懂得自我保護,才能長久地支持他人。



共情五要點:讓關係更近一步


如果說共情是打開人心的鑰匙,那麼正確的方法就是找到那把最合適的鑰匙。以下是5個實用的共情要點,幫你提升溫度,拉近距離!

1. 理解而非贊同


共情的本質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而非必須同意他的做法。你可以不同意對方的選擇,但仍能讓他感受到你的支持和關注。

當你說「我明白這讓你很難過」時,對方會覺得自己被看見,而非被評價。這份理解的力量,能為你們的關係建立更深的連結。


2. 用對方的語言與情緒溝通


聆聽對方的表達方式,學會用他習慣的語言和情緒回應,是有效共情的秘訣。對一個理性的人,可以說「這件事的確很有挑戰性」;對一個感性的人,可以說「我能感受到這對你有多大的影響」。

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是共情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環。


3. 練習深度傾聽


在共情的過程中,傾聽不只是聽到對方的話,而是聽出背後的情緒。避免急於回應,用短暫的停頓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問問自己:「我是否真的聽懂了對方?」確認彼此的理解,能避免誤解,讓關係更融洽。


4. 留意細節中的情緒


對方的每一個表情、語氣和動作,可能都隱藏著情緒的訊號。當你發現他的微妙變化並指出來時,會讓他感覺被看見、被重視。

例如,「我注意到你剛剛皺了一下眉,是不是有些擔心?」這樣的回應能拉近你們的情感距離。


5. 保持自我界限,學會適時退出


共情是一種支持的力量,但不應該以消耗自己為代價。當感到壓力或不適時,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適時抽身。

「我很希望幫助你,但我現在需要一些時間調整自己,之後再一起討論好嗎?」這樣的方式既表達了關心,也維護了自己的界限。



結語:共情是理解他人,亦是更好地看見自己


在共情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打開自己的心,接納他人的故事。
這種連結不僅僅讓關係更緊密,也讓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柔軟與力量。共情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一種讓彼此感到被理解的態度。它能治癒分歧,縮短距離,讓每個人都感到被珍視。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用共情去改變關係,創造更多可能!


avatar-img
5會員
163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知識的本質,不僅僅在於擁有,更在於如何運用與創造。 當我們將知識視為一個靜態的寶藏時,往往忽略了它隨時變動與演化的特性。同時,對知識僅停留於記憶與接受,也限制了我們將其轉化為實際能力的可能性。如果不改變這些錯誤觀念,我們就無法真正釋放知識的力量。 現在,是時候打破這些誤區,重新審視知識的真正價值
能動性就是從被動到主動,掌控人生的關鍵能力。當我們面對困境時,選擇並採取行動,就能打破現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從每天的小步驟開始,完成小目標,逐步累積信心,我們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即使犯錯,也別害怕,因為試錯是進步的基礎。相信自己、勇於選擇、主動行動,未來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不同。
每個問題其實都隱藏著成長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當我們學會關注問題背後的影響,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就能發現改進和創新的空間。透過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本,我們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困難,還能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將問題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讓我們在每次挑戰中更強大,走得更遠。
當問題帶來的隱性影響被忽視時,它往往會悄悄累積成更大的代價。一個小小的溝通誤解,可能在短期內看似無關緊要,但它對人際關係的損害可能持續影響未來合作。同樣地,未能及時處理流程中的細節漏洞,也可能引發效率下降或資源浪費的長期後果。隱性影響的危險在於,它們往往藏在問題的表象之下,不容易被發現卻難以忽略。
知識的本質,不僅僅在於擁有,更在於如何運用與創造。 當我們將知識視為一個靜態的寶藏時,往往忽略了它隨時變動與演化的特性。同時,對知識僅停留於記憶與接受,也限制了我們將其轉化為實際能力的可能性。如果不改變這些錯誤觀念,我們就無法真正釋放知識的力量。 現在,是時候打破這些誤區,重新審視知識的真正價值
能動性就是從被動到主動,掌控人生的關鍵能力。當我們面對困境時,選擇並採取行動,就能打破現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從每天的小步驟開始,完成小目標,逐步累積信心,我們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即使犯錯,也別害怕,因為試錯是進步的基礎。相信自己、勇於選擇、主動行動,未來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不同。
每個問題其實都隱藏著成長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當我們學會關注問題背後的影響,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就能發現改進和創新的空間。透過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本,我們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困難,還能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將問題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讓我們在每次挑戰中更強大,走得更遠。
當問題帶來的隱性影響被忽視時,它往往會悄悄累積成更大的代價。一個小小的溝通誤解,可能在短期內看似無關緊要,但它對人際關係的損害可能持續影響未來合作。同樣地,未能及時處理流程中的細節漏洞,也可能引發效率下降或資源浪費的長期後果。隱性影響的危險在於,它們往往藏在問題的表象之下,不容易被發現卻難以忽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痛苦和悲傷不是要來折磨你,而是你之前一直壓抑著,現在宣洩出來也沒有不好,只要不是沈溺,而是如實的抒發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 正面和負面是共存在我們之內,沒有是非對錯,它們都是構成我們本身的一部份,我們都要讓它們浮上來,告訴自己的負面,謝謝它讓你學習與成長,讓你變成更好的人。擁抱自己的正面,謝謝它一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你有說不出口的難過和痛苦、壓抑的憤怒,或是被埋藏的委屈悲傷、愧疚感?這些情緒是一道道隱形傷口,需要有人輕柔觸及才能真正癒合。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分享脆弱的重要性。透過穩定的對話,作者分享了一個夥伴的轉變過程,從痛苦到學會喜歡自己。文章強調情感的表達及不帶評價的聆聽可以讓人感受到支持與理解,進而提升幸福感。同時也鼓勵讀者學會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最佳朋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痛苦和悲傷不是要來折磨你,而是你之前一直壓抑著,現在宣洩出來也沒有不好,只要不是沈溺,而是如實的抒發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 正面和負面是共存在我們之內,沒有是非對錯,它們都是構成我們本身的一部份,我們都要讓它們浮上來,告訴自己的負面,謝謝它讓你學習與成長,讓你變成更好的人。擁抱自己的正面,謝謝它一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你有說不出口的難過和痛苦、壓抑的憤怒,或是被埋藏的委屈悲傷、愧疚感?這些情緒是一道道隱形傷口,需要有人輕柔觸及才能真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