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最近讀了不少產品管理的書,其中 Matt LeMay 寫的《產品管理最佳實務 Product Management in Practice》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啟發,今天想記錄的學習是:「框架的價值」。
在面對模糊挑戰的時候,大多數人(包含我自己)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先尋求最佳實務。於是,我們試著去向專家尋求解方、在書裡找答案,期待在一個固定的模式或工具之中,能夠為自己或團隊解決問題,脫離困境。
在商業上,就充斥了不同的「最佳實務」,光是以新創方法論為例, Design Thinking、Lean Startup、Lean Canvas、Agile、Scrum、Sprint 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方法論,在目標管理上也有 OKR、OGSM 等等成熟且已被驗證有效的工具與策略。
這些最佳實務有擁護者、自然也有質疑者。
擁護者學習理論、練習工具,將工具結合實務,試圖將成功經驗複製回自己的組織。
質疑者則認為,實務上根本不可能完全照這個框架進行,他們可能會問:「產品經理上一次實際使用 Lean Canvas 構想商業模式是什麼時候?」甚至用這種「防禦心態」來全盤否定這些「框架」的價值。
但是,這些框架真的沒有價值嗎?
有些產品經理雖然不曾從零到一使用 Lean Canvas 來構思商業模型,但他透過這個模板,創造了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提升了團隊協作的效率。也有些產品經理沒有複製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最佳實務,但透過這個共通語言,他促成了團隊對於功能取捨的討論,這些價值似乎都存在,但似乎都被低估了。
作者 Matt LeMay 引用了一個虛構主義哲學的觀點,他把這些產品管理的框架視為「有用的虛構(Useful Fiction)」,我很喜歡這個論述,這個有用的虛構是指:
「看似描述世界的陳述不應被理解為真實,而應理解為『使人相信』,假裝將某事當作真實。」
若回到這些產品的方法論,我們不應把這些框架是為「真實」,而是把它理解為「使人相信」的手段,而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有價值。
我自己的理解是,這世上本就沒有「真理」,這些看似經過驗證的方法論,都只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成功方程式,與其爭論哪個方法是絕對正確的,不如擁抱這些方法都是「能使人相信這件事情有價值」的陳述,進而思考:
這個思維的轉換,也讓我得以換上新的視角,去重新看待這些所謂「成功」的產品方法論,這些轉變是:
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