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益開始的關係,終將走向悲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中加入情感或信任,也無法改變結局。

這是因為,人類的心理機制與神經系統,天生無法讓一段從「利益」開始的關係,轉變為純粹的情感或價值聯結。一旦關係的起點是利益,無論後續如何發展,都會受到這個原始動機的制約,最終導致失衡與瓦解。


1. 腦科學:利益導向的關係如何影響人類大腦?

(1) 獎勵系統的誤導

人類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主要由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多巴胺(Dopamine)主導,會在獲得回報時產生愉悅感。當一段關係從「利益交換」開始時,這個系統會強化人們對回報的期待,使我們不自覺地將這段關係視為交易,而非真正的連結。

這帶來兩個嚴重後果:

  • 無法真正信任對方:因為關係始於利益,我們的大腦會始終懷疑對方是否仍以利益為優先,而不是出於真心。這種懷疑即便在表面上被情感掩蓋,仍然深藏於意識底層,最終在某個時刻爆發。
  • 心理帳戶效應(Mental Accounting)導致不平衡: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會無意識地「計算」自己付出與獲得的平衡。一旦某方認為自己吃虧或失去優勢,關係就會開始惡化,因為我們的腦袋無法停止比較。

(2) 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與人際評估

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是人類大腦中負責道德判斷與人際關係評估的關鍵區域。當我們建立一段關係時,mPFC 會自動評估對方是「值得信任的夥伴」還是「利益交換的對象」。研究發現,如果一開始是因為利益而接觸某人,mPFC 便會標記對方為「交易對象」,而非真正的夥伴,即便後來嘗試建立情感連結,這個標記依然存在。

這意味著,無論雙方多麼努力經營感情,當最初的利益關係被揭露或變得不可維持時,內心的「交易本質」就會浮現,導致關係瓦解。


2. 心理學:利益關係如何導致最終的崩潰?

(1)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誰都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評估關係時,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付出,而低估對方的貢獻,這種現象稱為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當一段關係從利益開始時,這種偏差會更加明顯,因為:

  • 雙方在關係初期,已經設定了某種利益分配機制,當利益不再對等或產生變化時,雙方都會覺得自己吃虧。
  • 由於關係並非純粹的情感或價值共鳴,當利益受損時,人們不會選擇溝通,而是選擇計較,甚至敵對。

這解釋了為何許多曾經「合作無間」的商業夥伴最終反目成仇,或是朋友因金錢或地位的變化而決裂。

(2) 心理契約違反(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最終的背叛

心理契約是指人們在關係中未明說但默認的心理期待。當一段關係是從利益開始時,雙方都會在心中訂立「非正式條約」,如:「我幫助你,你就應該在未來回報我」。然而,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對這類契約的認知往往不一致,最終導致背叛感與憤怒:

  • 當一方認為「我已經幫你夠多了,你應該回報我」,而另一方卻覺得「我們本來就只是互利,沒有人欠誰」,衝突便產生。
  • 一旦其中一方覺得自己的期待未被滿足,他們的大腦會將對方標記為「背叛者」,即便關係曾經很好,也會迅速惡化。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情侶或夫妻,在最初是因為「利益吸引」而在一起(如財富、地位),即便後來發展出感情,仍然難逃最終破裂的命運,因為當初的「交易框架」一直影響著雙方的心理運作。


3. 令人警醒的真實案例

(1) 企業家與他的「盟友」

某位成功企業家在創業初期,與幾位投資人建立了合作關係。起初,他們共享資源、一起打拼,但隨著公司壯大,投資人開始要求更高的回報,而企業家則認為自己才是創業的核心功臣。最終,他與曾經的「盟友」鬧翻,不僅失去支持,還被對方聯手打壓,導致公司陷入危機。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益關係無法轉變為長久合作的案例

(2) 朋友因資源變化而決裂

兩名年輕創業者,A 和 B,一開始因為互補的能力而成為朋友,並互相幫助。然而,當 A 事業成功後,他開始與影響力更大的人交往,而漸漸冷落了 B。B 覺得自己被拋棄,最終兩人不僅決裂,甚至變成敵人。這種「因利益相識,因利益分開」的故事,在職場與社交圈中屢見不鮮。


4. 結語:為何從利益開始的關係必然悲劇收場?

任何一段以利益為起點的關係,都會受到人類大腦的獎勵機制、心理偏差以及利益計算的影響,使其無法真正轉變為穩定的長久關係。不論雙方如何努力,當初建立關係的動機,最終都會成為關係崩潰的根源。

與其寄希望於一段從利益出發的關係能長久經營,不如從一開始就選擇那些建立在價值共鳴與真誠互動之上的關係,這才是避免悲劇的唯一方法。

當然,如果能夠更純粹的看待每一段關係,他人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分開,也能避免自己陷入無限內耗迴圈,找回自己的主導權、劃清界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表演|覺察|優化人生
2會員
41內容數
🌷鍛鍊心韌性 🌷質感養成 🌷心態培養 👉以表演作為媒介,優化人生角色
2025/04/22
當我們談論「好好溝通」時,常常聚焦在語言的邏輯、觀點的清晰與立場的辯證。但其實,真正讓溝通產生連結的,不只是「我懂你在說什麼」,而是「我懂你在這件事裡感受到什麼」。 理解,是知識層面的;而同理,則是情感層面的。前者讓我們明白對方的想法,後者讓我們靠近對方的心。 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Dan
Thumbnail
2025/04/22
當我們談論「好好溝通」時,常常聚焦在語言的邏輯、觀點的清晰與立場的辯證。但其實,真正讓溝通產生連結的,不只是「我懂你在說什麼」,而是「我懂你在這件事裡感受到什麼」。 理解,是知識層面的;而同理,則是情感層面的。前者讓我們明白對方的想法,後者讓我們靠近對方的心。 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Dan
Thumbnail
2025/03/27
情緒價值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讚美與迎合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經常聽到「給予情緒價值」這個詞,但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多誇獎、讚美對方,或是刻意迎合對方的想法,就是在提供情緒價值。然而,真正的情緒價值並非表面的讚美,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正念(Mindfulness)與內在穩定性,因為擁有正向的思維,所以才能夠真誠
Thumbnail
2025/03/27
情緒價值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讚美與迎合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經常聽到「給予情緒價值」這個詞,但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多誇獎、讚美對方,或是刻意迎合對方的想法,就是在提供情緒價值。然而,真正的情緒價值並非表面的讚美,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正念(Mindfulness)與內在穩定性,因為擁有正向的思維,所以才能夠真誠
Thumbnail
2025/03/08
溝通的本質是理解與連結,但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怕遇到這樣的人: 當你已經低聲下氣,希望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卻一味地為自己辯護,堅持自己沒有錯。他們的回應往往是:「我就不是那個意思!」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解釋,但實際上卻帶著某種責備的意味,彷彿是在說:「你幹嘛自己對號入座?你也太玻璃心了吧!」
2025/03/08
溝通的本質是理解與連結,但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怕遇到這樣的人: 當你已經低聲下氣,希望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卻一味地為自己辯護,堅持自己沒有錯。他們的回應往往是:「我就不是那個意思!」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解釋,但實際上卻帶著某種責備的意味,彷彿是在說:「你幹嘛自己對號入座?你也太玻璃心了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人脈經營的真諦,指出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單向索取,並強調提升自身價值才能吸引優質人脈。文章以自身經驗和案例說明如何透過幫助他人、提供價值來建立穩固持久的人際關係,並呼籲讀者應專注提升專業能力,而非參加無效的社交活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人脈經營的真諦,指出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單向索取,並強調提升自身價值才能吸引優質人脈。文章以自身經驗和案例說明如何透過幫助他人、提供價值來建立穩固持久的人際關係,並呼籲讀者應專注提升專業能力,而非參加無效的社交活動。
Thumbnail
價值交換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有的人開公司,有的人上班,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要進行購買和出售。你付出的是錢,得到的也是商品或服務,這便是一種「價值交換」。這種交換的本質,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以物易物」,當時人們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取別人所需的物品。然而,這樣的交換方式
Thumbnail
價值交換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有的人開公司,有的人上班,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要進行購買和出售。你付出的是錢,得到的也是商品或服務,這便是一種「價值交換」。這種交換的本質,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以物易物」,當時人們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取別人所需的物品。然而,這樣的交換方式
Thumbnail
製造問題-累積回應-給出方案, 最終受益的會是誰? 這種手法在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陌生。是一種常見的社會操縱手段,透過製造問題來引導大眾的觀點和看法,最終達成特定目的。然而,這種做法往往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保持警惕,避免被操縱。 這種方法的運作方式是先製造出一個問題,然後累積公
Thumbnail
製造問題-累積回應-給出方案, 最終受益的會是誰? 這種手法在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陌生。是一種常見的社會操縱手段,透過製造問題來引導大眾的觀點和看法,最終達成特定目的。然而,這種做法往往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保持警惕,避免被操縱。 這種方法的運作方式是先製造出一個問題,然後累積公
Thumbnail
當信任瓦解,社會確實可能會面臨崩潰的風險。 信任是社會運作的基石,它涉及個體與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機構之間的互信和依賴。當信任關係被破壞,人們的合作和協作將受到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威脅。 信任的瓦解可能源於各種因素。 腐敗、欺詐、不誠實的行為、政治不穩定、經濟困難、社會不公平等都
Thumbnail
當信任瓦解,社會確實可能會面臨崩潰的風險。 信任是社會運作的基石,它涉及個體與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機構之間的互信和依賴。當信任關係被破壞,人們的合作和協作將受到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威脅。 信任的瓦解可能源於各種因素。 腐敗、欺詐、不誠實的行為、政治不穩定、經濟困難、社會不公平等都
Thumbnail
工業革命後,我們的步伐經由累積財富、提升生產效率、利用一切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走到今日。 工業革命造福的是全體人類,還是少數握有「權力」之人,我們心知肚明。 從上一篇的集體錯覺,我們進一步的延伸探討目前存在於大部分國家中,整個體系下的資本結構,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以及探討我們與體系的關係。
Thumbnail
工業革命後,我們的步伐經由累積財富、提升生產效率、利用一切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走到今日。 工業革命造福的是全體人類,還是少數握有「權力」之人,我們心知肚明。 從上一篇的集體錯覺,我們進一步的延伸探討目前存在於大部分國家中,整個體系下的資本結構,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以及探討我們與體系的關係。
Thumbnail
在討論一件合作案的過程中,無論是出資的金主爸爸,還是付出勞力、創作甚至是表演的另一方,在許多次往返的溝通中即使再花時間也是得面對,因為在彼此透過口頭或是文字信息往返之後,最終都得面對真正的合同簽訂這一個流程。
Thumbnail
在討論一件合作案的過程中,無論是出資的金主爸爸,還是付出勞力、創作甚至是表演的另一方,在許多次往返的溝通中即使再花時間也是得面對,因為在彼此透過口頭或是文字信息往返之後,最終都得面對真正的合同簽訂這一個流程。
Thumbnail
本書將從新角度思考合作與競爭的張力,探討「資源稀缺性」、「社會性」與「不穩定的動態」三股力量如何深深影響著我們,每個人有時扮演友人的角色,有時又扮演對手。要在社會上成功,就得在合作與競爭間找到正確平衡,本書會提供工具協助讀著戰勝瞬間的社會。當我們抓到平衡後,在人生的每一個面向都能學到如何當更好的盟友
Thumbnail
本書將從新角度思考合作與競爭的張力,探討「資源稀缺性」、「社會性」與「不穩定的動態」三股力量如何深深影響著我們,每個人有時扮演友人的角色,有時又扮演對手。要在社會上成功,就得在合作與競爭間找到正確平衡,本書會提供工具協助讀著戰勝瞬間的社會。當我們抓到平衡後,在人生的每一個面向都能學到如何當更好的盟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