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最怕遇到這種人:當對方只想為自己辯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溝通的本質是理解與連結,但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怕遇到這樣的人:

當你已經低聲下氣,希望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卻一味地為自己辯護,堅持自己沒有錯。他們的回應往往是:「我就不是那個意思!」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解釋,但實際上卻帶著某種責備的意味,彷彿是在說:「你幹嘛自己對號入座?你也太玻璃心了吧!」

為什麼這種溝通讓人感到挫折?

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顯示,人類的情緒需求與安全感密不可分,當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時,真正需要的不是對方的解釋,而是被理解與接納。

1. 情緒價值比「道理」更重要

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研究夫妻關係時發現,幸福的關係建立在「情緒驗證」(Emotional Validation)之上,而不是單純的對錯爭辯。當我們受傷時,並不是想要聽到「我沒錯」,而是想聽到:「我明白你受傷了,我很抱歉。」

2. 大腦如何反應「被理解」?

從腦科學角度來看,當我們感到被理解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是一種能促進信任與親密感的激素。相反地,當我們的感受被否定,或是對方急於辯解時,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會啟動威脅反應,使我們進入「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模式,導致溝通破裂。

如何進行更好的溝通?

真正有品質的溝通,應該關注「對方的感受」而非「自己的合理性」。當有人表達自己受傷時,以下是更好的回應方式:

「對不起,我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但傷害到你我真的很抱歉。」

「我理解這讓你不舒服,謝謝你告訴我,我會注意。」

「我沒有意識到這會讓你難過,謝謝你願意說出來,我很抱歉。」

「你的感受對我很重要,我希望我們能一起找到更好的方式溝通。」

「我聽見了你的感受,我並不是要否定你,而是想更了解你的想法。」

這樣的回應能讓對方感受到尊重與理解,減少對抗情緒;自己的對錯跟對方的情緒建議分開來討論,後續會再跟大家分享「課業分離」的議題。

反思:你是溝通的好夥伴嗎?

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曾經因為害怕承認錯誤,而急於解釋自己的行為?你是否願意放下防禦心,專注於對方的情緒需求,而不是只想證明自己沒錯?

誠實面對自己,才是建立良好溝通的第一步。你是否願意從下一次對話開始,給予對方真正的情緒價值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表演|覺察|優化人生
2會員
35內容數
🌷鍛鍊心韌性 🌷質感養成 🌷心態培養 👉以表演作為媒介,優化人生角色
2025/04/22
當我們談論「好好溝通」時,常常聚焦在語言的邏輯、觀點的清晰與立場的辯證。但其實,真正讓溝通產生連結的,不只是「我懂你在說什麼」,而是「我懂你在這件事裡感受到什麼」。 理解,是知識層面的;而同理,則是情感層面的。前者讓我們明白對方的想法,後者讓我們靠近對方的心。 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Dan
Thumbnail
2025/04/22
當我們談論「好好溝通」時,常常聚焦在語言的邏輯、觀點的清晰與立場的辯證。但其實,真正讓溝通產生連結的,不只是「我懂你在說什麼」,而是「我懂你在這件事裡感受到什麼」。 理解,是知識層面的;而同理,則是情感層面的。前者讓我們明白對方的想法,後者讓我們靠近對方的心。 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Dan
Thumbnail
2025/03/27
情緒價值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讚美與迎合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經常聽到「給予情緒價值」這個詞,但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多誇獎、讚美對方,或是刻意迎合對方的想法,就是在提供情緒價值。然而,真正的情緒價值並非表面的讚美,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正念(Mindfulness)與內在穩定性,因為擁有正向的思維,所以才能夠真誠
Thumbnail
2025/03/27
情緒價值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讚美與迎合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經常聽到「給予情緒價值」這個詞,但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多誇獎、讚美對方,或是刻意迎合對方的想法,就是在提供情緒價值。然而,真正的情緒價值並非表面的讚美,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正念(Mindfulness)與內在穩定性,因為擁有正向的思維,所以才能夠真誠
Thumbnail
2025/02/17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
2025/02/17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想要拒絕,又怕得罪對方?但若答應了,自己卻覺得委屈?被不當的對待,卻因害怕與對方發生衝突,而忍氣吞聲?這樣兩難的處境,你也有過嗎? 學會《零內耗溝通術》,讓我們從此不再害怕衝突,也不必忍到內傷。面對難以溝通的人,再也不心累! 《零內耗溝通術》這本書的英文名是「Talking on Egg
Thumbnail
想要拒絕,又怕得罪對方?但若答應了,自己卻覺得委屈?被不當的對待,卻因害怕與對方發生衝突,而忍氣吞聲?這樣兩難的處境,你也有過嗎? 學會《零內耗溝通術》,讓我們從此不再害怕衝突,也不必忍到內傷。面對難以溝通的人,再也不心累! 《零內耗溝通術》這本書的英文名是「Talking on Egg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被認同? 成為家長們鬥爭的工具,體會到手足間的"比較心態", 擁有高敏特質的人,那些刺痛的話語"該如何"不往心裡去呢? "獨自承受著"這份被孤立的感覺,"害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和互動中為何容易被誤解,以及如何以更體貼的方式回應他人。同時提出人們在情感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強調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回應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和互動中為何容易被誤解,以及如何以更體貼的方式回應他人。同時提出人們在情感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並強調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回應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都自認自己討論他人是理性客觀的。事實上,都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去猜想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的客觀。 而既然是主觀猜想的,那跟八卦造謠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八卦別人愛八卦這件事而已。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算是在有意義的討論價值觀,而非沒營養的八卦呢?
Thumbnail
我們都自認自己討論他人是理性客觀的。事實上,都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去猜想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的客觀。 而既然是主觀猜想的,那跟八卦造謠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八卦別人愛八卦這件事而已。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算是在有意義的討論價值觀,而非沒營養的八卦呢?
Thumbnail
在人與人相處之間,時常沒辦法直接表達真實的自己的想法,害怕對方不接受,或者質疑對方為什麼不聽話? 一般人都在逃避面對自己的內心,都用腦袋告訴自己欺騙自己沒有事沒關係,逃避久了,自己就會知道哪裡最脆弱,哪個地方不能去碰,沒辦法做到「誠實面對自己」這件事
Thumbnail
在人與人相處之間,時常沒辦法直接表達真實的自己的想法,害怕對方不接受,或者質疑對方為什麼不聽話? 一般人都在逃避面對自己的內心,都用腦袋告訴自己欺騙自己沒有事沒關係,逃避久了,自己就會知道哪裡最脆弱,哪個地方不能去碰,沒辦法做到「誠實面對自己」這件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