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非暴力溝通:從與親近的人互動到公共討論〉2023-11-22


  如果你向一個你覺得特別需要的人介紹「非暴力溝通」,他立即的反應很可能是「所以你的意思是我講話平常都很暴力嗎?」。而這樣的反應,恰恰彰顯了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


  在很多時候,人們用一種抱怨、甚至彼此責難的方式說話。之所以我們會去將這些話表達出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渴望被聽見、希望能夠與他人達成交流,希望讓自己不快的事情可以得到改善。但在作為接收者的一面,當我們感受到自己被說話者指責的時候,我們便很難覺得自己跟說話者站在同一陣線。


  於是,在這些日常的、我們以為的溝通中,我們經常無法好好地接收到對方的需求、也沒辦法恰當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釋放了我們的負面情緒,但它們並未真正被疏導,而是傳遞到另一個人身上,甚至浸染進彼此之間的關係裡。



  人們之間爭執的劇烈程度,時常大於兩人實際立場或需求的差異,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負面的「溝通方式」無法真正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反而將對話的雙方擺放上一種對立的情境。就像我們或多或少有過的那種經驗,你還在和某個人激烈地爭辯某件事,但其實,你已經搞不清楚你與對方立場之間有哪些差異,甚至不太確定在爭論的是什麼事了。可是我們卻還是「不想輸」,「否則好像就是我錯了」的感覺讓自己一直接續前面的話頭,直到某一個人累了、或有其他事情要做。


  而之所以我們以那樣的對立方式「溝通」,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已經陷入「對錯」的漩渦之中,任嚥不下的「那一口氣」控制住了自己。另一方面,則是我們有意無意地想要改變(或操控)他人的想法或行為,就像所謂"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我們想要更加地心想事成,想要如嬰兒時期一樣,餓了渴了激動了,就會有人來餵養與照顧我們的需求。一些時候,人們成功地讓自己服從另一個人,但那不僅僅不是溝通成功了,甚至意味著溝通的死亡。



  馬歇爾(Marshall Rosenberg)博士認為,「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有助於我們彼此建立連結,滿足需求的理念與可實踐的行為。在他建立的方法中,這種溝通方式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許多希望能夠快速做出行動來改善關係的人會直覺地著重在「觀察」與「請求」這兩個「好操作」的行為上,他們開始強調自己看見的「不帶評判的客觀事實」,並相信,只要恰當地、溫和有禮的陳述出來,就能夠讓對話變得更好。


  但很多時候事情不會因為你避免參雜自己的評判或說話比較「理性」、「禮貌」就能得到改善。而是,從聽話者的角度來說,你僅僅是使用了一套「說話技巧」。即便那些話的語氣和用詞變得和善,受話者還是會感受到那之中「改變」乃至於「操控」自己的意圖,因此無法關閉AT力場,還是將你視為一種外在的、可能需要對抗的對象。



  然而,當我們聚焦於中間的兩個部分,開始關注「感受」與「需求」時,整個溝通模式就可能得到改變。當你「客觀地描述」你的觀察,譬如告訴你的室友「沙發上有一些散落的、穿過的襪子」,並禮貌地提出「你能不能收一收,之後也放在固定位置」的請求時。他也許不太能提出什麼反駁,但很難不覺得你在責備他。於是他敷衍了事,幾天後,襪子再次出現了。


  但如果你思考並說出你自己的感受(凌亂的客廳讓我感覺不自在、如果常常要幫忙收的話會覺得很累)與需求(我覺得我需要一個相對整齊、乾淨的空間)時,對方便會接收到「噢,這些對我來說無所謂的事情,好像造成了你的麻煩」,他便更有可能基於對你的感受的在乎,(感受到自己)主動地想要調整自己的行為。


  或者,他也會反過來說出他的感受和需求,譬如說他常常一回到家都累癱在沙發上,所以有時候才會不小心把襪子脫在那裡。在你說出來之前他覺得沒那麼嚴重,但之後會注意一點。其中一個人也可能接著想到,或許沙發旁邊可以放一個洗衣籃,這樣他就可以直接把襪子放裡面,不會髒亂,之後要洗也不用四處收。



  退一步來說,即便溝通的成效並未那麼快出現。去經常性地覺察與認識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是有益與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地雷」,面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我們往往一下子露出了平時不會露出的負面情緒。


  基於我們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很多時候我們會立即地將一些說法或行為認識為錯誤與不可理喻。我們相信自己會不高興是因為「那是錯的」。但它如何錯?這樣的錯以何種方式激發了我們無法冷靜的一面?我們卻鮮少主動去辨識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如我們希望地去落實「非暴力溝通」,是因為我們抽象地運用著那些彼此對立的意識形態,想像出一種與自己無關的「理性客觀的理由」,以之為標準去批判對方、要求對方改變。然而,那往往只是讓我們與我們「號稱」要溝通的對象距離越來越遠。


  但我們永遠可以去回頭檢視自己在面對這些行為與議題時的真實感受、去梳理這些所謂的「道德上錯」的事情如何或近或遠地關連到讓你特別在意此事的一段生命經歷。認識它們、表達它們。在很多時候,連結與感同身受的力量,將遠大於我們有著過度信心的「說之以理」。






延伸閱讀:

〈關於我最近在Threads上看人吵架的一點心得〉

〈我們必然無知,所以需要溝通再溝通〉

〈無能為力於吵架〉

〈兩種不是問題的問題:「伸手牌」和「即興演講」〉

〈檢討弱勢者與受害者:「中立理性論述」的傾斜與不關心〉

〈「好好說話」與對更好社會的想像力:關於苗博雅與統神的對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4會員
86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因為要合作,所以重要。 本篇文章提出超強四步驟,讓無論溝通對象是對同仁甚至是對家人,都能有策略的溝通。 讓自己找到人際關係中的幸福感、支持感
Thumbnail
因為要合作,所以重要。 本篇文章提出超強四步驟,讓無論溝通對象是對同仁甚至是對家人,都能有策略的溝通。 讓自己找到人際關係中的幸福感、支持感
Thumbnail
如何在面對人際衝突時,以策略性和非情緒化的方式有效表達自己的立場。 透過建立良性溝通管道,重建自尊,並善用變革力,達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 判斷衝突成本、設下底線及控制期望等策略,提升人際關係的質量和溝通技巧,表達信念並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如何在面對人際衝突時,以策略性和非情緒化的方式有效表達自己的立場。 透過建立良性溝通管道,重建自尊,並善用變革力,達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 判斷衝突成本、設下底線及控制期望等策略,提升人際關係的質量和溝通技巧,表達信念並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溝通類型四象限模型是改善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將性格特徵劃分為主動感性、被動理性、主動理性與被動感性四大類型。每種類型都有獨特的溝通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性格之間的互動。此外,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性格測試、自我觀察及他人反饋來判斷自己的性格類型,以促進更有效的人際交流。
Thumbnail
溝通類型四象限模型是改善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將性格特徵劃分為主動感性、被動理性、主動理性與被動感性四大類型。每種類型都有獨特的溝通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性格之間的互動。此外,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性格測試、自我觀察及他人反饋來判斷自己的性格類型,以促進更有效的人際交流。
Thumbnail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選擇壓抑與討好,將自身需求深埋在禮讓中;有些人則像強颱侵襲,一場大雨淹沒對方的真實感受。也有人習慣用冷嘲熱諷來掩飾自身的脆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以練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連結,並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建立起信任且真實的情誼。
Thumbnail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選擇壓抑與討好,將自身需求深埋在禮讓中;有些人則像強颱侵襲,一場大雨淹沒對方的真實感受。也有人習慣用冷嘲熱諷來掩飾自身的脆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透過心理諮商,我們可以練習溫和且堅定的正向連結,並學習如何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建立起信任且真實的情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親密關係中的人際獨裁者的特質,以及處理這樣關係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親密關係中的人際獨裁者的特質,以及處理這樣關係的方法。
Thumbnail
如何在職場溝通中保持冷靜和有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聆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透過本文章一起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並利用4個步驟找出共同目標和合作方案。
Thumbnail
如何在職場溝通中保持冷靜和有效?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聆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透過本文章一起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並利用4個步驟找出共同目標和合作方案。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溝通的書,從作者認定的溝通定義開始,溝通不是要控制或是討好對方,而是要了解對方。除了常見的溝通行為釐清,作者也提供了以對方情緒或是以對方人格特質為基礎的溝通方式。使用對方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更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溝通的書,從作者認定的溝通定義開始,溝通不是要控制或是討好對方,而是要了解對方。除了常見的溝通行為釐清,作者也提供了以對方情緒或是以對方人格特質為基礎的溝通方式。使用對方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更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Thumbnail
2. 林肯最喜歡的一句名言:「你不論斷他人,他人就不會論斷你。」(頁35) 3. 威廉‧溫特曾說:「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需求。」(頁76) 4. 如果想成為一個「談話高手」,必須先是一個能專心聽講的人。要風趣,要對事物保持興趣。問別人喜歡談論的問題,鼓勵他們多談自己和自己的成就。
Thumbnail
2. 林肯最喜歡的一句名言:「你不論斷他人,他人就不會論斷你。」(頁35) 3. 威廉‧溫特曾說:「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需求。」(頁76) 4. 如果想成為一個「談話高手」,必須先是一個能專心聽講的人。要風趣,要對事物保持興趣。問別人喜歡談論的問題,鼓勵他們多談自己和自己的成就。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Gordon Allport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 提到透過適當管理的接觸 可以減少敵對群體之間常見的成見、偏見和歧視問題,並導致群體間更好的互動 Gordon Allport讓先前與愛滋病患者保持距離的學生 設計一個實驗,就是讓他們與愛滋病患愉快接觸後 1.觀察引發焦慮的原因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Gordon Allport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 提到透過適當管理的接觸 可以減少敵對群體之間常見的成見、偏見和歧視問題,並導致群體間更好的互動 Gordon Allport讓先前與愛滋病患者保持距離的學生 設計一個實驗,就是讓他們與愛滋病患愉快接觸後 1.觀察引發焦慮的原因
Thumbnail
待人處事接物,需先建立關係連結。運用感官去觀察、感知當下周遭人事的流動變化,注意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能夠掌握它。
Thumbnail
待人處事接物,需先建立關係連結。運用感官去觀察、感知當下周遭人事的流動變化,注意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能夠掌握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