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用字都很禮貌,卻讓人感覺很冒犯?》,探討許多人在用字上很有禮貌,卻仍讓人感到不適的原因,核心問題在於「沒有搞清楚彼此的責任歸屬」。
這次,因為在諮詢時有人看過這篇文章,詢問我對於LINE私訊的看法,所以想說分享一些經驗。
一般來說,當與人交換LINE,代表彼此的關係可能比電子郵件更親近。因此,訊息的語氣可以稍微放鬆,但如果因為公事而加好友,仍然需要謹慎用字,否則可能無意間冒犯對方,甚至默默被列入黑名單。
過去,我因為在媒體從事社群行銷相關工作,業務性質涉及推廣或合作提案,因此曾加過不少各行各業的LINE好友。在這過程中,遇過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私訊表達,以下是其中兩個典型案例。
這句話來自於許久未聯絡的合作窗口。或許發訊者是想拉近距離,但實際上卻容易引發對方的不耐煩。
當我們與某人聯繫不緊密,對方突然來訊,通常代表「有事相求」,無論是尋求幫助,還是希望建立合作關係。但如果不先表明身分,對方還得先回想你是誰,推敲你的目的,甚至可能產生緊張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類似的情境還有「你現在有空嗎?」這類模糊的開場白,同樣容易讓人戒心大增。
我自己的作法,是在開場時直接表明身份與聯繫背景,例如:
「你好,我是 Jeremy,之前在風傳媒有跟你合作過。」
接著明確說明來意,例如:
「想問你是否有認識的廣告代理商?」
這樣的結構可以簡化為:
自我介紹+認識對方的情境+希望對方幫忙的事。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的表達過於直接,會不會顯得不夠「人情味」?但我認為在職場中,人際連結通常始於「利益」,直接點出需求,比拐彎抹角的寒暄更有效率。
正如電影《算死草》裡的經典台詞:「談錢傷感情,但我們之間沒啥感情,還是談錢實際點。」
不建議寒暄的另一個原因是「言多必失」,尤其當話語中帶有預設立場時,更容易讓對方反感。
舉例來說,某次有合作窗口詢問我是否認識可以合作的廠商,我回答沒有後,對方回應:「我還以為你做社群行銷,應該認識很多廠商。」
這句話讓人感覺不適,因為它帶有一種隱含的期待,彷彿我的工作應該符合某種標準,甚至應該提供這類資訊。這類「強加期待」的方式,會讓我覺得,即使我認識,也不願意跟你分享。
我自己的作法,是改用「好奇」取代「定見」,例如:
「你的工作會常接觸廠商嗎?」
若對方回答「沒有」,可以接續:「原來是這樣,跟我原本的印象不太一樣,學到了一點新東西!」
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降低了對話中的壓力,也讓對方更樂意繼續交流,我自己的習慣,還會在後面加上感謝,除了感激對方的幫助,也能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重視,也更願意之後再給我們幫助。
這邊補充一點,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職業領域,例如我女友是諮商心理師,最讓她反感的一句話就是:「那你一定猜得到我在想什麼。」這種話語試圖拉近距離,卻往往適得其反。
當我們在LINE上聯絡別人時,可以從頻率(你與對方有多常聊天?)、溫度(聊天的文字中會分享彼此的情緒嗎?)、深度(彼此會聊到多深的話題,還是大多侷限在公事?)來判斷與對方的關係,若關係較淺,則更需要注意表達方式。
避免模糊的開場白,直接表明身分與來意,並減少預設立場,改用開放性的回答,這樣不僅能提高對話的效率,也能降低無意間冒犯對方的風險。
我認為在職場,人脈很重要,而精準的文字表達,可能是決定未來合作機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