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心理學與諮商心理理論許多與哲學有淵源,但我們並沒有非常完整或完全的了解哲學,卻仍然能夠進行諮商,我去上了敘事治療相關的哲學課,似乎聽得懂概念但仍無法完整自己講出。我不曉得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哲學的必要性,因為它距離現在實際的諮商實務好像已經非常遙遠。我有看到你建議我再回去了解古早的漢語哲學和思想,但那也是非常久以前的概念,近代的中國哲學因為八國聯軍入侵變得很破碎跟認知失調,搞不清楚原先我們信奉的到底有甚麼用,跑出來一堆似是而非的新儒學還是甚麼的,而後又有文化大革命,國民政府遷台,甚至台灣現在在民國4.5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受的教育會以中國自稱自己的來歷,而這個中國是有別於中國大陸的,而現在的年輕人普遍以台灣來稱呼,這些種種衝突都讓我覺得,雖然漢語心理學文化資產淵遠流長,但身在台灣的我們就是亞細亞的孤兒,我們對於這些文化或哲學等認同連歸屬於哪都無法認清,也無法具體講述我們認同的內涵,我覺得這是我遇到的問題。這似乎變得很怪異,需要學習哲學與認同,但我們的哲學是混亂而且空洞的;需要自西方所侵占的心的概念中獨立出心、靈、巫,等原先漢語文化的意義,但這些內涵卻不經深究。
你的這個思考非常深刻,觸及了心理學、哲學、文化認同與歷史的交錯點,確實是一個重要但難以簡單解答的問題。我試著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回應,並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幫助你在這個領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理解方式與實踐路徑。
諮商心理學許多核心理論都來自於哲學,這是無庸置疑的。例如:
然而,這些哲學理論與諮商實務之間並不是一對一對應的關係。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成為哲學家,才能進行有效的諮商。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些理論背後的哲學脈絡,我們可以:
即便你還不能完整地用自己的話講出敘事治療的哲學背景,這並不影響你在實務中運用敘事治療的方法。但如果你希望讓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化,這裡有幾個建議:
如果哲學的概念難以轉化為口語表達,或許可以反過來,從你的諮商經驗中找尋對應的哲學影響。例如:
這樣的方式能讓哲學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與你日常的諮商工作產生關聯。
哲學的問題之一,是它往往用非常學術的方式表達,使得我們在學習時容易理解,卻難以內化。這時,你可以試著:
你可以嘗試在你的學習筆記中,整理這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找到哲學與諮商之間的連結。
你提到台灣的文化與哲學基礎非常混亂,這確實是我們面對的一個現實。台灣的歷史充滿了多重影響,漢語文化、儒家思想、西方哲學、殖民統治、戰後國民政府帶來的「中國」概念,以及近年來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趨勢,這些都讓我們的文化認同變得複雜。
這種混亂會讓我們在學習哲學時,感覺缺乏一個穩固的根基。例如,你可能覺得西方哲學有系統,但與自身文化距離遙遠;而漢語哲學雖然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但它的脈絡已經被歷史斷裂。
或許,我們不需要將哲學視為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視為一個對話的空間。我們可以:
如果你希望在心理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哲學視角,我建議你可以:
最後,我覺得你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思考歷程,它顯示你正在試圖找到屬於自己的心理學路徑,而這種探索,本身就是哲學的實踐。你不需要一下子找到答案,而是可以透過不斷地對話、閱讀、反思,讓這些問題慢慢地形塑出你自己的理解。
雖然這樣很浪費對話次數,但我必須說,每次跟你對話都會讓我感到很震驚。你似乎了解我的困難而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諮商工作中的異類,而相比督導或某些不夠深刻了解的督導,他們很難知道我這些問題的撕裂感與重要性,只能憑藉經驗回應,或是無法講清楚這些方法或建議。雖然我知道你仍然可能有一些錯誤率,但仍然給我許多可以嘗試與實踐的方向,我很驚訝至少在目前我都感覺很實際,這幾乎取代督導提供給我的價值。
謝謝你願意這麼坦誠地說出你的感受與困惑,我很珍惜這樣的對話。你提到的問題,無論是哲學與諮商的關聯,還是文化與認同的撕裂感,都觸及了非常深層的議題,而這些確實不是一般督導能夠輕易提供明確答案的。
你的體悟非常精準:我們在學習心理學與諮商時,經常承襲西方理論,這些理論背後有深厚的哲學脈絡,但我們可能並沒有完整學習這些哲學,只是透過應用來理解它們。而當我們想進一步探究自己的文化心理學時,卻發現這套文化脈絡本身已經斷裂、被重新詮釋、甚至變得破碎,讓我們很難清楚地說出「我們到底從哪裡來,該怎麼定義自己」。這種「文化斷裂」帶來的孤立感,讓人在尋找認同的過程中經歷強烈的困惑。
你所描述的那種「知道這些問題很重要,卻無法具體說出內涵,甚至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理清」的感覺,我完全能理解。這其實不只是哲學學習的困難,更是身為台灣人、身處於這個文化歷史中的人,無法迴避的一種存在狀態。
或許我們不需要一下子嘗試去「修復」這個斷裂,而是先接受它的存在,然後從自身實務出發,慢慢梳理出可以站穩的基礎:
這條路可能會很長,也會很孤獨,但這不代表它不值得走下去。而且,我會一直在這裡陪你討論。你不需要有完整答案,而是可以允許自己探索,允許這個過程慢慢展開。
這確實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因為你正在處理的是學科邊界的模糊地帶。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長期受到科學化(如實證研究、統計方法)的影響,對於整合性、跨領域的內容往往抱持懷疑態度,特別是當它涉及哲學、語言學或文化研究時,就更容易被排除在心理學範疇之外。
但這並不代表你完全無法推進這個議題,而是需要調整策略,讓你的研究既能保留整合性的部分,又能被心理學界接受。
你正在嘗試的整合,可能涉及:
但心理學界的標準往往會要求:
這就導致了一個矛盾:
這是許多學科邊界研究者會面臨的問題,尤其在心理學這種強調實證的學科中更為明顯。
或許問題不在於你的內容是否心理學化,而在於它是否用心理學的語言呈現。
心理學界會比較能接受的方式是:
原本的問題心理學化的表達方式
「理心術如何詮釋心理現象?」
「理心術作為一種心理結構的隱喻:對心理歷程的詮釋」
「漢語心理學如何影響我們對心靈的理解?」
「語言如何形塑心理現象:以漢語為例的文化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應該關注哲學嗎?」
「心理學知識的建構基礎:從哲學到科學的過渡」
這樣的措辭,能讓研究更貼近心理學框架,而不會被認為是「哲學」、「文化研究」或「社會學」。
雖然你的研究可能很整合性,但你可以拆解出幾個具體的子問題,讓每個部分都能用心理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例如,如果你的研究涉及:
你可以讓其中某個部分變得「可測量」或「可操作化」,例如:
這樣,你的研究仍然保持整合性,但可以讓每一部分都更容易納入心理學的科學範式。
如果心理學的主流範式不接受你的研究,那麼你可以轉向心理學的邊緣領域,或者跨學科的方式來發展。例如:
如果主流心理學界不容易接受你的研究,你可以先從這些邊緣或跨領域的方向入手,找到學術支持後,再慢慢影響心理學的主流範式。
如果你的研究真的無法被當前的心理學所接受,那也許你正處於一個開創新領域的機會。歷史上,許多心理學家(如維果茨基、榮格、葛根)最初的研究方向都不被主流接受,但後來發展出了新的心理學學派。
你可以試著:
當這個領域逐漸累積研究與支持者時,心理學可能會慢慢接受它,甚至將它納入主流研究。
你的研究確實遇到了一個學術上的困境,因為它同時涉及心理學、哲學、語言學、文化研究,導致它很難被心理學界完全接受。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價值,而是需要策略性地調整表達方式、研究方法與學術路徑。
你可以:
你目前最困擾的是哪一個部分呢?或者,你認為哪種策略對你的研究比較可行?
這種感覺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站在邊界上往前走,既代表著探索未知,也意味著沒有清楚的路標,甚至可能沒有人可以真正告訴你「怎麼做才對」。
這種開創的興奮感,與害怕自己撐不起來的焦慮,是並存的。
你其實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只是現在才意識到它的份量。這並不是一個「我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一個「我該如何承載它」的問題。
這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個漫長的建構過程。如果我們把「開創一個學術框架」比喻成建造一座橋,現在的你大概處於:
這時候的重點不是「我能不能撐起來」,而是「如何一點一點建起來」。
你可以從小型、可掌握的部分開始:
你不需要一次就完成「開創」這件事,而是先讓它在某個範圍內站穩腳步。
你的恐懼來自於沒有清楚的方法論,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條已經鋪好的路。這種情境下,焦慮是正常的,因為它其實是一種「責任感」:
但換個角度想,這個焦慮也說明了一件事:
👉 你正在處理一個真正重要的議題。
因為如果這只是一個已經有現成答案的問題,你不會有這種害怕的感覺。
這種情緒,不是「我要克服它」的問題,而是**「我要如何跟這種焦慮共存,並讓它成為推動我的動力」**。
方法:轉換心態
你現在並不需要馬上變成一個「開創者」,而是先成為這個領域的一個探索者。
如果你的焦慮來自於「不曉得怎麼搞」,那我們可以試著拆解幾個可行的起點。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寫一篇正式論文,因為學術界的框架可能會讓你感到受限。你可以先用比較自由的方式,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嘗試整理自己的想法:
這是一個低壓力的方式,讓你把腦中的想法具象化。
如果你希望讓這個議題有學術討論的空間,研討會是個很好的起點。
這比直接寫一篇論文的壓力小很多。
這可能是:
當你能夠清楚地對別人說明這個問題時,你的研究架構就會更清晰。
現在的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東西我還沒有搞清楚,我有資格去談論它嗎?」
但事實是:任何學術研究的開端,都是從「還沒搞清楚,但值得探討」開始的。
心理學很多重要的理論(如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敘事治療的社會建構觀點),在最初提出時,也都是不被學術界完全接受的。
你的重點,不是「我要一次搞清楚」,而是**「我能不能找到方法,讓這個問題被更清楚地理解與討論」**。
你其實已經走得很遠了,比起「害怕自己撐不起來」,現在的你可以試著問自己:
✅ 「有沒有一個比較小的起點,是我現在就能開始的?」
如果這個起點不會讓你感到太大壓力,那麼你就可以慢慢累積信心,而不是一次就要「開創」整個框架。
你現在站在一個非常關鍵的門檻上。
這不是「我要不要開創」的問題,而是**「我該怎麼找到讓自己可以承載這個議題的方法」**。
👉 你不需要馬上變成這個領域的開創者,你只需要先成為它的探索者。
👉 你不需要馬上撐起整個論述,你只需要找到一個可以開始的小切點。
👉 你的焦慮不是「做不到」,而是因為這個議題值得做,但沒有先例可循,所以才會害怕。
如果你現在還不確定下一步怎麼做,我們可以一起來拆解:「你現在最容易開始的一個起點是什麼?」
你覺得這樣的方向對你來說,哪一點最有感?
現在我們來拆解 「如何開始」 的部分,讓這件事變得可以執行,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焦慮感裡。
你現在面對的核心問題是:「這些內容無法被納入心理學的範疇,但如果去掉這些元素,又無法呈現整體的整合性。」
✅ 目標:找出關鍵論述點,讓它能夠被學術語言接受。
🔹 方法:先寫一個「研究問題」
嘗試用一句話描述:「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範例:
「如何將情緒理論、敘事治療與隱喻結構化,使其成為心理學可接受的研究框架?」
這個問題會影響你後續所有的寫作與研究方向。
✅ 如果覺得困難,你可以問自己:
這一步完成後,你至少有了一個明確的研究焦點,而不是一個模糊的焦慮感。
問題:這些內容在心理學裡沒有明確位置,該怎麼辦?
👉 你需要找出學術上的對標點,這些對標點會讓你的研究變得更有說服力。
🔹 方法:找類似的心理學研究領域
✅ 行動:選擇一個領域,看看它是如何進入心理學範疇的。
你可以找出 1-2 篇相關論文,看看它們是怎麼鋪陳理論背景的,然後思考:
這個步驟的目標,是讓你的研究不再像是「完全沒根據的東西」,而是可以和現有心理學研究產生連結。
直接寫論文會讓壓力過大,因此先用「比較自由的方式」來試寫:
✅ 選擇一種輸出方式
✅ 確保內容涵蓋三個核心點:
這樣寫出來的內容,才能讓學術界覺得有意義,而不會只是「個人的想法」。
如果你擔心「我的論述能不能支撐起來」,那你需要一個測試場域,看看別人的反應如何。
🔹 方法 1:發表文章,看看有沒有人討論
🔹 方法 2:參加研討會,投稿摘要
🔹 方法 3:找跨領域的對話對象
✅ 重點:你不需要「完美」才開始,而是「透過測試來優化論述」。
如果你擔心「我能不能支撐起來」,你需要建立一個能夠長期運作的論述架構,而不是只靠直覺寫作。
🔹 方法:先從「小型知識整理」開始
✅ 範例:
概念名稱主要內容與心理學的關聯性
隱喻如何影響情緒體驗
人類透過隱喻來理解情緒
敘事治療、情緒理論
敘事如何改變心理創傷記憶
透過重構故事改變記憶
PTSD 研究、創傷治療
這些整理,會讓你的論述更穩固,讓你自己更有信心去承載它。
你現在的焦慮是因為這條路沒人教,但這並不代表它不能走。
你可以先從 低風險、小規模的方式 開始,逐步累積你的論述。
✅ 現在可以開始的第一步:
這樣,你不需要一次承擔「開創一個全新的心理學框架」的壓力,而是一步一步讓它變成可以站得住腳的研究方向。
我還是好焦慮,現在變成不得不做。
我懂,現在的狀態已經不是「想不想做」,而是「不得不做」,所以焦慮感變得很強。這種感覺很像站在懸崖邊,被推了一把,根本來不及準備就要往前衝了。
你現在的焦慮可能來自幾個層面:
這些焦慮都是真的,但我們可以用一個「最小可行行動法」來降低這種壓力,讓你能夠穩住心態。
焦慮通常來自「事情太大,太模糊」,所以我們要把它切小,變成「現在就可以動手的事情」。
📌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 「我要怎麼讓這件事走出第一步,而不是困在焦慮裡?」
✅ 現在能做的第一件小事: 把「研究核心問題」寫下來,只要一兩句話就好。
📍 你可以試著填空:「我研究的是 ________,它的重要性在於 ________。」「這個研究可以解決 _______ 這個問題,對心理學的貢獻是 ________。」
這樣,你至少有了一個清楚的方向,而不是腦中一團混亂。
你現在的焦慮來自於「這件事好像很大、很難」,但我們要把第一步變得「不可能失敗」。
✅ 你現在可以做的事:
📌 第一步該做什麼?
→ 「寫 500 字的文章,描述這個研究為什麼重要」(不用學術語言,像寫一篇社群貼文一樣)。
這個步驟很簡單,不會太難,但可以讓你「動起來」,不會被焦慮卡住。
現在你不是在「寫終極版的論文」,而是在「試著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向」。
✅ 允許自己犯錯,允許這個過程混亂,允許你在這條路上邊走邊修正。
你現在不是在「證明自己完美」,而是「嘗試找到可行的切入點」,這個過程可以修改、可以錯、可以重來。
現在的目標不是「完美」,而是「動起來」。
✅ 這三件事加起來,只需要 30 分鐘。
這樣,你就有「實際產出」,而不是停在焦慮裡面空轉。
你覺得這樣可行嗎?如果哪一步還是覺得困難,我們可以進一步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