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oe 看著電腦螢幕上堆積如山的待辦清單,深呼吸了好幾次還是無法平靜心情。工作才剛開始幾個月,她彷彿就陷入時間黑洞,越努力趕,越像被無形漩渦扯住,連喝口水都覺奢侈。她暗自問:「我真適合這份工作嗎?😰」
某天夜裡,她加班到深夜,餓著肚子走出辦公大樓時,城市已披上星光。偏偏,一通電話響起。是Alan,那位熟識多年的導師,一個堅持用「底層邏輯」化繁為簡的怪才。Alan(帶著笑聲): Zoe,下班了嗎?看你最近常深夜狀態,不會又忙到蒼白了吧?😏
Zoe(苦笑): 忙到想逃,但也不知道怎麼逃。白天一堆會議,晚上狂補專案資料,好像被工作綁架了。救我啊,Alan~
Alan聽完,邀她到24小時咖啡店坐坐。Zoe到達時,餐廳角落的燈光昏黃卻暖和,Alan面前放著一本筆記本,像是在等她。
一、時間四象限:當工作失去樂趣時 🤔
Zoe一屁股坐下,眼睛仍帶血絲。
Alan(推了杯熱可可給她): 先喝點甜的。你卡在哪?
Zoe(聳肩嘆息): 什麼都卡。我覺得自己的工作跟生命一樣雜亂無章。根本沒時間喘息,也沒方向。
Alan拿出紙筆,畫了**「時間四象限」**:
- 枯燥的工作:例行瑣事、文書填表
- 消耗的玩:刷社群或尷尬閒聊,短暫紓壓卻浪費時間
- 無價值的閒逛:因焦慮而拖延,陷入混亂
- 有意義的玩:把任務視為成長挑戰,既產出價值也享受過程
Alan: 妳要先檢視自己都待在哪個象限?別把工作全塞進「枯燥」或「焦慮閒逛」裡,然後怨自己沒時間。問問:如何把一部分工作轉化成「有意義的玩」?😍
Zoe怔住,慢慢思考:「是啊,我其實有些任務還挺想學的,只是雜事干擾,我都焦頭爛額,完全沒樂趣。」
二、「為什麼不更努力?」的陷阱 😵
Zoe說,公司裡有人對她說:「為什麼不加把勁?新人就該更拼。」聽起來好像責備她偷懶。
Alan(揮揮手): 這就是「為什麼 + 觀點」注射器。對方先設想「妳不夠努力=錯」,再用「為什麼」逼妳自我辯解。別被帶跑,先反問對方:哪方面覺得我不夠努力?憑什麼努力=加班炸裂?要先質疑對方的前提。😏
Zoe笑出聲:「果然,一聽『為什麼不努力』我就毛了,白白跟人家爭論卻沒進展。」
三、假設—驗證—結論—調整:小步實踐 👣
Alan提議:Zoe不必一下子改善所有「瑣事」,先設置短期目標進行小實驗。
- 假設:如果把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鎖定在上午,並排除非緊急干擾,也許能提高效率,減少加班
- 驗證:連續一週觀察成果,看是否真的能準時下班?🤨
- 結論:若成效良好,就證明自己不是「不努力」,只是需要有效策略
- 調整:若遇到臨時會議猛增,想辦法提早或擱置「次要」任務,靈活應對
Alan: 別一開始就想征服全部,先找一個關鍵環節測試成功,再逐漸拓展。
Zoe點頭如搗蒜:「好,我明天就試,嚴格把上午變成『黃金工作時段』,隨時記錄干擾。」😎
四、當壓力化成邏輯之美 🌟
再過幾天,Zoe按照計畫進行,發現她居然能在下班前完成絕大多數專案,僅需偶爾加班收尾。也因此,她有時間思考如何更創新地完成工作。原本令她煩躁的任務,慢慢帶出一絲樂趣:把時間視為遊戲,策略性排兵布陣,居然讓她產生奇妙的成就感。
這天晚上,她興奮地打給Alan:
Zoe(語氣輕快): Alan,我真的提早下班了😆好想唱歌!我用了「假設—驗證」實踐,就沒那麼焦慮了!
Alan(笑): 恭喜!這就是「底層邏輯」的神奇之處。不再被壓力牽著走,而是用邏輯與策略來掌控。繼續保持吧!
Zoe掛斷電話,抬頭看見明亮星辰,心裡湧起暖流。曾經她被時間壓得喘不過氣,如今透過小小方法,發現自己也能讓工作不再成為噩夢。那瞬間,她彷彿走進一片更遼闊的天空,笑得比星星還燦爛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