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穩定施作」就跟買基金一樣,看長期的最後的,現在還沒有要收跟賣,起起落落是一時的,穩定投資關心與亞斯能聽懂的表達,後面就會漲起來了。
要留意亞斯表達情緒詞時,光從字面都是生理意義(非社交意義),像是焦慮、痛苦,是他自己的定義,而且不是說給你聽的沒有期待交流。(年紀輕者會亂套標籤講很多,但不一定真是那樣,這邊不是指嚴重度,對亞斯而言都很嚴重,我指的是聽者會覺得混淆、聽不懂、覺得他雙標,無法同理)
例如有案例稱自己無要求,上課能混過就好......可表現的明明都是焦慮行為,很難直接講「你看這些行為就是焦慮所以你在焦慮」讓他自知;有案例不玩遊戲,因為過不了關會煩躁(挫折)而寧願不碰,會逃避劣勢。
亞斯無法自己面對能量大的情緒(如重大失落),無意識面會找人與他同在一物理空間(非心理連結)以為彼此相陪。例如他會找一個人,然後在他面前自言自語講自己的困難,但若靠近他表達同理則會被反彈(我沒有啊)、進入辯論(你弄錯了,我不是那個看法)。只能同意他的痛苦才能進入一起對談,但又容易一起掉進情緒漩渦或邏輯死局,兩人都卡死。等情緒平靜後,無法反思,又回到無話可說。
情緒無意識面要找人做鏡子對映,借用對方的情緒平台,但沒有要交流。
結果:情緒對亞斯是它物、外來的,而不是自己的。會害怕情緒或順著情緒而衝動的兩種極端,前者會與自己情緒對抗、處罰情緒,後者讓情緒當老大作了自己也不明白的事。兩種極端會交替。對自己是這樣,對他人的情緒也是這樣會害怕跟對抗,被他人排擠後衍生憂鬱症或反社會傾向。
亞斯的情緒,多數是氣自己。例如不能達成要求、太放縱、搞砸了、身心不聽話…並自責變成憂鬱,過程完全不聽不理解他人回饋(如:你說沒事,他就會說你一定有事只是不想說…或說不定日後你會改變主意…)讓人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反而會怪罪他人的亞斯,好像還心理健康一點?但非常難相處。
理解情緒原理,發現亞斯是自顧不暇,我們才不會一直覺得善意被辜負(還是會,但可減少分量)
不是(1)過於相信,就是(2)完全隔絕,第三種是(3)矛盾,想相信但又不敢相信。
(1)在情侶關係上很容易相信「身分」+「做過的行為」。如情侶會親親,持續親密所以情侶關係還在。
(2)嚴重受傷後完全不再碰關係,沒有期待沒有傷害。
(3)人有關係依附需求,是天性,無意識會又去碰關係,但心有所矛盾,無意識的測試關係在不在,抱隨時被拋棄的膽戰心驚渴求關係當時的安全感。矛盾是飄忽的,會重複去驗證後又受傷,當事人比較容易生病。
情盲跟不安全依附類型的行為表現很像,源頭的心理機制不同。
關於關係維繫的模型,亞斯特質比較像是「有基本分,然後是扣分制的」,對自己或他人都一樣。類似操行分數85,缺席犯錯讓他焦慮驚嚇就往下扣,而且沒有加分(若有加分也不會在同項目),大概低於一定分數關係就會被切斷,如滿三大過就分開(最低底限是背叛)。
關係維繫的加分是「時間+每天的行為體驗+身分」才有好的效果,例如一個愛他的伴侶,每天都是一樣穩定的愛,長久下來。
但是這樣的路很窄,即使是諮商輔導關係也很難突破,以致目前最有效的還是以「認知行為與建構」的理論
我這一段要講的:是很難利用關係「動之以情」或「情緒矯正性經驗+頓悟」,多數對亞斯有效的還是長期驗證,以及提供夠多的資訊與他肉身經驗後得出要改變的結果。
長期與之相處的家人非常辛苦,尤其面對青少年亞斯時更是如此
專家建議的方式都是有用的,但都需要「長期穩定施作」,如果亞斯本人沒有意識到而一起參與認識情緒、生活,就會變成家人在拖著他走,而亞斯覺得很煩或很沒用… 一旦挫折產生,亞斯會留下情緒反彈,並反對「長期穩定施作」的那部分。類似你給了菜單/選項,亞斯人只負責說「不要」(甚至會怪罪他人給什麼爛選項),但又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如此重複循環,當然無法維繫長期關係。
關於這部分,家人必須向外連結可以互吐苦水的關係,不能做或不想做就先放著,先照顧好自己,吸一口氣再回頭(還是要做,除非不愛他了)
「長期穩定施作」就跟買基金一樣,看長期的最後的,現在還沒有要收跟賣,起起落落是一時的,穩定投資關心與亞斯能聽懂的表達,後面就會漲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