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線虛線
回到公司後,我一如既往的過著我忙碌的業務生活。很快的,第二季也即將結束了。這時,我收到了Charles 確認更換職務的電郵。不過,讓我意外的是...原先我以為這次只有Charles 的職位有變動。但沒想到,在收到電郵之後,我發現我的職務也有變動!
我的實線主管,從原先經銷團隊的Ken,變成了目前位在新加坡,負責亞太區版權業務的Brian。而Ken則是變成了我虛線的主管。換句話說,我雖然仍在台灣工作。但,已經離開了台灣團隊,成為亞太區的一員,而我的考績,也不再交由Ken來評核。
其實,在拉斯維加斯我們部門開會時,Stuart 就曾經有介紹過Brain給大家。只不過,當時並沒有說明他會來接這塊業務。Brian從外觀上看去,樣貌很像我的義父。所以我對他有種特殊的親切感。而且,他給人的感覺更和善了些。
收到電郵後,我們隨即也收到了Brian 1 on 1 業務會議的邀請。在30分鐘的視訊會議中,與其說是業務報告,更像是Brian 在對我進行面試。
整體上,他對我目前的工作表現還算是滿意。除了他無法理解,為什麼P產品入門版的銷售數字與我無關。而我則是仔細的向他說明,這項從我入職以來便有的規則。聽完我的說明後,Brian笑著回答我說:「你說的原因我清楚了,但你知道嗎?你是整個亞太區,唯一一位不能認列這項產品績效的人。」聽到他的答覆,我驚訝的問:「怎麼會?就我所知,大陸地區也從未認列這產品的銷售結果,不是嗎?」Brian繼續笑著回答我說:「他們不是不認列,而是不可能認列,因為他們那,從未銷售過這項產品。」聽到這,我有種被人晃點的感覺。原來從一開始,我就被人給唬弄了。接著,Brian繼續問我:「雖然沒認列,但你有這些銷售的數字嗎?」我豪不遲疑的回覆他:「有的。」聽到我的回答,他似乎有點驚訝:「不算績效的部分,你也有紀錄?」我告訴他:「是的,因為我有一直在追蹤,這項產品佔我所有銷售數字的比率,藉以評估我作業的品質。所以,雖然沒人要求。但,我一直保有相關的數據。」會後,Brian要我將資料e-mail給他,他承諾他會再找時間與我討論。
溝通時機
隔天,Brian再度與我進行視訊會議。他首先問我:「對於短少這3%業績的部分,我有什麼想法?」我回答他:「我希望之後也能認列。」Brian回答我說:「好!我們可以以此作為目標。但,你需要幫我先找出一個需要使用這產品,且數量要在30套以上的客戶。」聽到這,我有點不服氣的說:「為什麼?我只是想讓自己的績效認列方式回歸正常。這不是Brian您一句話改過來就行了,您不是我的主管嗎?」Brian耐著性子告訴我說:「我跟你一樣,希望這些數字可以認列。畢竟,這關乎到你我的表現以及薪水。但,我們處理問題,要學會先從對方的角度來出發。你說的固然沒錯,不過,對方目前是既得利益者,要他們直接放棄並不容易。但若是有一個案子,我們受的傷害夠大。那這樣,我在向上面爭取時,才會比較有可能成功。」聽完,我實在難以接受,但又不得不承認Brian說的有道理。我告訴Brian :「但...我到這一年,也只有兩個案件超過30套,想解決這問題的機會似乎不大。」Brian告訴我說:「用加法思維來想問題,想想要用什麼方法?需要什麼資源?才能解決這問題。千萬不要用現況來限制住你的思想。」
就這樣,我們結束了這次的視訊會議。留下的,是我心中一個巨大的問號「加法思維?」
會後,我查詢了一下系統,使用這產品超過30套的客戶,加起來還不到我的指頭多。而且,清一色的是公務機關以及電信業者,根本就沒有Brian所說的這種客戶。接著,我找了時間,請教了Steven、Hank.J以及Andy這個問題。之所以沒有請教Ken,是因為Ken就是目前這制度的受益者。然而,Steven、Hank.J以及Andy卻是P 產品入門版銷售結果的受害者。原先以為我們有共同的利益,我應該很快能他們口中得到答案。然而,事與願違,他們說給我聽的內容,跟他們之前幫我上課的內容幾乎一樣。所以,我依舊無法從這些對話中找到答案。而這問題也只能就這樣,先暫時擱置了。
雖然這問題,佔據了我一部份的腦容量及時間。但並不影響我業務的進行。很快的,第三季度就快要結束了。而我年度的作業目標,也已快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