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喜歡閱讀,比閱讀幾本更重要
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長期陪伴 6 到 14 歲的孩子與家庭,一起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在這段旅程中,我經常聽見家長問我:「老師,小一剛開始學認字,閱讀是不是應該要快點累積量?我朋友的孩子已經讀超過一百本了,我家還在慢慢看⋯會不會輸在起跑點?」這個問題,看似關乎「進度」,但其實反映了我們對學習的兩種價值觀選擇:
是要追求可量化的「完成數」?還是培養長期穩定的「閱讀感」?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小一該不該刷閱讀量?」
關於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與書的關係,以及做父母的,是否願意放慢腳步,陪孩子走一條真正屬於他的閱讀之路。
閱讀是陪伴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不是任務清單
現在的閱讀教育早已不只是「識字」,更多的是「理解」、「表達」與「思考力的延伸」。這些能力,的確需要從小開始紮根。
但當「閱讀」變成競賽式的量化指標時,我們很容易忘記了,閱讀的本質,是孩子在文字中與自己、與世界建立關係。
我曾陪伴過一位一年級的小男孩,媽媽每天幫他排好閱讀進度,一週至少讀五本書,每本寫一句心得。
孩子沒有抗拒,但也從不表現出期待。每次我問他:「你最近最喜歡哪一本?」他總是說:「都還好。」 直到某天,我們一起看了一本《誰偷走了月亮?》的繪本,他突然很安靜,翻到結尾時還紅了眼眶。
我輕聲問他:「這本你喜歡嗎?」他點點頭,說:「這是我第一本想再看一次的書。」
那一刻,我明白了:
不是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是我們給他的閱讀,沒有情感可連結、沒有留下餘韻。
刷「閱讀量」的迷思:有讀,不代表有感
我完全理解家長希望孩子早早建立閱讀習慣的用心。
尤其在學校推動閱讀護照、獎勵制度的環境下,「讀幾本」好像成了唯一指標。 但如果我們把「閱讀量」當成唯一的學習表現,很容易出現這三種現象:
❶ 閱讀變成「打卡任務」,不是探索過程
孩子看書是為了填記錄單,不是因為真的想知道故事後來怎麼了。
❷ 內容難度與孩子能力不符
為了追求數量,可能讀一些他看不懂、無法內化的內容,反而挫敗感增加。
❸ 家長期待壓過孩子興趣
「你今天怎麼只讀一本?」、「別再看重複的了,要換新書喔!」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閱讀」是別人交代的功課,而不是自己選擇的事。
閱讀不該是追趕的馬拉松,而是沉浸的旅程。
🌱 建立「閱讀感」,比累積「閱讀量」更關鍵
我們該追求的不是「一年讀幾百本書」的數字,而是讓孩子建立一種「閱讀是我的日常習慣」的感覺。
就像運動不是為了跑幾公里,而是讓身體習慣活動;閱讀也不是為了幾本書,而是讓心靈習慣思考與感受。
那什麼是「閱讀感」呢?我這樣定義它:
✔ 孩子主動想翻開書,而不是被提醒才去讀
✔ 孩子能在閱讀中停下來問:「這是什麼意思?」、「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 孩子願意重複看一本書,因為那讓他感覺到被理解或產生連結
✔ 孩子把書裡的角色、情節或概念帶入生活的語言裡
這些看似無法量化的細節,其實才是閱讀真正的養分來源。
三個不刷量但更有力的閱讀方法分享給你
1. 一天10分鐘,親子共讀比自己讀更多感受
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還在建立閱讀自信的過程中,聽爸媽唸出聲音,會讓他覺得閱讀是一件可以「被陪伴的事」。不需要講解太多,只要陪他一起走進故事就好。
2. 一本書可以重複讀,不需每次都新鮮
如果孩子愛上一本書,一直重複看,你可以放心,這是他內化與深化閱讀感受的表現。書不是快閃,是可以慢慢住進心裡的東西。
3. 看完書,聊一聊,而不是寫一篇
閱讀不是為了交報告。你可以問:「你最喜歡哪一頁?」「你覺得這個角色像誰?」這些生活化的對話,比任何閱讀理解題都來得深刻。
給焦慮家長的一面鏡子:閱讀的節奏,是屬於每個孩子的
有一次在課堂上,我請孩子們分享一本最近看的書。很多孩子講得興高采烈,講角色、講情節、講他覺得好笑或感動的地方。
只有一個小男生,靜靜坐著,等到下課前才舉手:「老師,我沒有要講書,但我可以說我為什麼現在比較喜歡看圖比較多的書嗎?」
我說:「當然可以啊!」
他說:「因為我現在的腦袋還沒那麼快,我喜歡慢慢想,看圖的時候我會想事情,會自己編一點故事。」
我聽完後忍不住紅了眼眶。因為他知道,他的節奏是什麼。
親愛的家長,閱讀不是比快,也不是比多,而是孩子在文字裡找回自己思考與感受的節奏。如果我們太早把閱讀變成績效,就會抹去那個節奏。
閱讀,是孩子對世界的溫柔回應,不是競賽成績 💝
你家孩子一年讀幾本書,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是否曾經在書中笑過、哭過、感動過? 是否曾經說:「我覺得這個角色跟我很像。」
這樣的閱讀,會一直住在他心裡,哪怕只是一本書、一天十分鐘,也會讓他一輩子愛上閱讀。
與其刷量,不如陪孩子找到一本他願意重複三次的書。
那不是浪費時間,那是他和文字之間,最珍貴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