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從來不是做很多事,而是找到值得打穿的那個點,集中資源直到產出效果。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聚餐。
他是做醫療儀器的年輕創業家,公司這幾年發展得不錯,大學時就已經開始嘗試進出口貿易,一畢業開始創業,經營將近5年,公司也有穩定的獲利情形,近期開始跨足了器材租賃與檢測服務。
他告訴我:
「我們的業務大概分成三塊,醫療儀器的買賣是起家的產品主力,近期開始做器材的租賃,也推出檢測診斷的服務,三塊都是在原本醫療儀器的基礎上進行。不過這兩個月覺得事情推動的較不順利,因為要推廣租賃項目,做了許多行銷的推廣,也小有成效,但新增的客戶服務已經排擠到原本的買賣客戶服務,所以業務夥伴頗有微詞;另外,檢測服務很吃後勤的整合,希望可以做更多模組化的工作流程提升,所以導入了一些工具與方法,但是主要負責的夥伴抗性很大,覺得為什麼需要改善,現在也很好。」

我們大致上針對這些課題聊了一個多小時左右,我也針對過去我處理過相關的經驗給予建議,交流著這些挑戰過程中,我心裡會浮現一股微妙的違和感,有點難形容,應該說是隔靴搔癢的感覺。
我忍不住問了一個直白的問題:
「這三個業務對公司的總營收占比分別是多少?」
他想了想回答,整體醫療儀器占比如下:
- 買賣佔了超過90%
- 租賃佔了約5%
- 檢測服務不到5%
我接著問他:
「以公司經營的現況,今年公司最大的目標是什麼?」
他回答說:
「我們去年的營收成長很明顯,應該與業務線的拓展有關,我們年底年初討論後希望公司更有突破,在今年達到營收翻倍的成績。」
我繼續跟進:
「你覺得剛剛我們討論的那些問題?都是集中在哪些部分呢?」
他遲疑了一下說:
「如果以租賃排擠問題,自然是在租賃的課題上,而檢測服務流程優化,應該就是檢測項目?怎麼了嗎?」
聽到這邊,我總算撥雲見日,找到自己為何感的根源,於是跟他說:
「我覺得,我們兩個應該要忘記剛剛前一小時討論的內容,因為對你的公司而言,那些一點都不重要,如果目標是今年營收翻倍,是不是應該把90%甚至是100%的資源,全部集中在佔了90%營收的業務上呢?這就很像我知道學測的加權是國英數各2倍,最佳的上榜策略是不是重壓這三科呢?甚至說,在今年,剛剛提到的另外兩項,全部放掉都沒關係,讓它們自然生長就好。」
他愣了有30秒左右,然後像是突然被點醒一樣,有點不可置信地看著我,並說今天這頓飯一定要給他請。
經營最怕的,不是做錯事,而是沒聚焦
很多人在經營事業時,都會掉入一個很常見的陷阱:
什麼都想做,什麼都不想錯過。
租賃要推,檢測要優化,流程要改善,AI要導入,內容要產出,業務要加強......
最後,真正帶來營收的主業,反而變成了被擠壓在角落的存在。
這不是能力問題,這是戰略的問題。
歷史誤導的「以少勝多」神話
我們從小聽了許多這類故事:
- 三國的空城計,諸葛亮透過謀略嚇退司馬懿的大軍。
-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火攻大敗曹操的數十萬大軍。
- 東晉的肥水之戰,謝安以少勝多,逆轉戰局。
這些故事確實經典,但也讓很多人誤以為:
「戰爭的藝術,就是靠謀略、靠巧勁,以少勝多。」
故事總是吸引人的,因為這些偶然性與戲劇性,才能廣為流傳,而人都喜歡精彩與意外,久而久之如果我們沒有保持獨立思考,就會覺得這是世界的主旋律。
但事實上,流傳已久的孫子兵法裡講得最清楚的觀念是: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以多勝少。」

以多勝少
真正的戰爭邏輯,都是以多勝少,而所謂的多是在局部戰場上集中所有優勢兵力,在一個點上形成壓倒性力量,直接輾壓或是威攝對手,最終取的勝利。
而不是什麼事都能以少勝多。
商業世界,更是如此殘酷
新聞上我們常看到:
- 「小公司挑戰大公司」
- 「新創打敗巨頭」
- 「某個30人團隊打敗了十萬人的大企業」
這種勵志故事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如此激勵人心的案例會不會也發生在我身邊呢?
所謂的小公司,或許是30人整整花了5年,專注做一個產品、一個服務與一個市場,因為小公司沒有那麼多選擇,只能不斷的專研與突破,在持續積累下總算有突破性的成果。
相較於大公司的競爭者,因為有許多既有成功項目或是日常庶務,在眾多事項裡面每件事都是重點,導致同一個命題可能十萬人的公司只有一個人或半個人力在進行,更不要提所謂的資源集中。
所以真相不是以小博大,而是「小公司在局部形成了相對的絕對優勢」,這才是他能贏的真實原因。
做生意,就像我小時候在鄉下看人鑿井一樣
小時候住在中部的鄉下,當時很多地方沒有自來水,要有水,就得靠鑿井取地下水。
鑿井的過程,至今仍印象深刻。
現場會搭起一個高高的鐵架,用引擎帶動,把大鐵柱拉上去,然後放開,讓它重重砸在地上。
這個動作,不是亂打一通,而是經過鑿井師傅的仔細觀察,挑好一個點。
接著,他們會不斷地在那個點上打、打、再打。
打得夠深,穿透地下水層,就有機會碰到水源。
打不夠深,什麼都沒有,但付出的成本不會比較少。 選錯地方,也會在進行一段時間後壯士斷腕,換位置重來。

鑿水井
經營也是一樣,我們在找的,不是做很多事,而是找到真正的「痛點」
今天的這個體會,剛好與上週我在公司內部的共學分享裡,課程老師分享了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時,應該要做到「單點打穿」的策略,在選定好對的細分賽道後,努力集中資源做出成果。
我因為常常看到大公司裡的有許多夥伴每天為了專案項目忙進忙出,我也進一步分享:
當我們接到一個專案,最該做的不是急著動手,而是先靜下來,問自己:「這個案子的痛點是什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出專案要解決的核心關鍵?」
或許只需要一個點,找到之後,就應該集中所有資源,單點打穿。
打穿了,效果自然會跑出來。
反之,如果一開始什麼都想做,生怕漏掉,最後很可能只是消耗掉自己的資源,案子也很難出現效果,這樣的專案注定平庸
我自己也是這樣學來的
過去創業的過程中,摔過無數次跟斗,踩過大大小小的坑,曾經也想什麼都做、什麼都不想錯過,結果反而什麼都沒做好。
後來真正有成果的時候,回頭一看,都是因為那段時間我真的專注在某個點上,深入的琢磨透某個問題核心,聚焦投入,持續打穿。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和醫療器材的創業家朋友吃飯時,聊著聊著就察覺到問題的核心。
我後來也跟朋友分享,他現在膠著的問題,如果在他的努力下,讓新增需求上升,業務拓展加速,此時業務自然忙不過來,此時就順勢把租賃的業務重設計,變成由內勤夥伴處理這種被動業務,只要調整對應的薪獎機制,同樣的上班時間增加收入,大家都不會拒絕,並且因為內勤開始忙碌,這時你給他新的流程與工具資源,就會是及時雨,迎接改變,這就是透過一個對的切入點解決很多個問題的具體實踐。
經營的世界裡,最難的不是努力,而是聚焦
當資源有限,時間有限,組織規模有限,我們能做的,從來不是做更多的事情,反之是做更少的事。
我們能做的,是:
- 找到值得投入的痛點
- 集中資源
- 單點打穿
這就是孫子兵法的「以多勝少」。
這也是中部鄉下鑿井人的智慧。 更是每一個經營者,最該學會的戰略直覺。
留給你的提問
如果你現在手上也有專案,也有事業,也有卡關的問題。
不妨先問自己:
「此時此刻我所努力的,是值得打穿的單點嗎?」
如果還沒有,別急著做更多。
找到那個點,然後告訴自己:
「1米寬,100米深。」
往下打,就可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米寬、一百米深
如果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或是你在專案或事業上也正專注聚焦的努力著,歡迎留言給我。很樂意聽聽你的故事,讓我們從常識中找到真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