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致勃勃地開始拼一幅新買的拼圖,遇到幾片卡關就眉頭一皺,說「好難喔!不拼了!」;報名了新的畫畫課,一開始很有興趣,但畫了幾次覺得自己畫不好,就吵著不想再去;寫功課遇到難題,想了一下就直接放棄,跑去做別的事,或是等著大人來教(甚至直接幫他寫)⋯⋯
看著孩子面對挑戰時輕易放棄的背影,你是不是感到擔心又無奈,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培養「堅持」的特質?
這樣的場景,是否也會在你的家庭中上演?
「三分鐘熱度」、「缺乏耐心」、「虎頭蛇尾」,這些標籤常常被貼在容易放棄的孩子身上。
長期下來,這種習慣不僅會阻礙孩子學習新技能,更可能影響他的自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未來面對人生挑戰時的抗壓性。
「我兒子做什麼都沒辦法持久,真的很擔心他以後怎麼辦。」
「我女兒只要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放棄,好像很怕失敗。」
面對孩子容易放棄的習慣,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建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培養持續努力的恆毅力(Grit),並體驗堅持過後的美好果實呢?
▌孩子「為了什麼」容易三分鐘熱度?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輕易放棄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責備他「沒毅力」。
了解孩子放棄行為的這些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對症下藥,引導他們發展出面對挑戰的勇氣與能力。
⚠️ 害怕失敗與不完美
孩子可能害怕自己做不好、達不到預期(或大人期待)的標準,為了避免「失敗」的感覺或可能隨之而來的批評,乾脆在一開始遇到困難時就放棄,這樣就不會「失敗」了。
⚠️ 難以忍受挫折與困難
堅持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挑戰與不順遂。孩子可能還沒學會如何調節、忍受遇到困難時的挫折感、煩躁感或無力感,而選擇放棄來逃避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 期待速成,缺乏耐心等待
在習慣了手機快速聲光刺激或立即回饋的環境下,孩子可能對於需要花費時間、持續努力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感到不耐煩或乏味,期待能有「速成」的方法。
⚠️ 缺乏內在動機或真實興趣
有時候,孩子放棄是因為他對這件事情本身就沒有足夠的內在動機或真正的興趣,一開始的投入可能只是基於好奇、模仿或外在壓力。當新鮮感消失或遇到困難時,自然就缺乏持續下去的動力。
⚠️ 不知如何克服困難(缺乏方法或勇氣)
孩子可能不是不想堅持,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可能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求協助的方法,或者缺乏再次嘗試的勇氣,感到不知所措而選擇放棄。
▌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拆解任務,設定「小目標」累積成功感
當孩子面對一個看起來很困難的任務時,引導他將大目標拆解成數個容易達成的小步驟。每完成一個小步驟,就給予具體的鼓勵,讓他體驗到「我做得到」的成功感,逐步建立信心與持續下去的動力。
✅ 強調「過程」與「努力」,而非結果
這是培養恆毅力的核心。將焦點放在孩子付出的努力、嘗試的過程、展現的態度(例如:專心、動腦筋),而不是只看最後的成果或輸贏。例如:「你剛剛很努力想了不同的方法,很棒喔!」、「雖然還沒拼完,但我看到你很專心、沒有放棄!」
✅ 擁抱「失敗」:視為學習的必經之路
在家庭中建立「失敗很正常」、「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的氛圍。分享自己失敗或犯錯的經驗,以及如何從中學習。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引導他思考:「這次為什麼沒成功?」、「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下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將失敗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 教導「卡關」時的應對方法
具體地教導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怎麼做。例如:先深呼吸冷靜一下、換個角度或方法試試看、尋求提示或協助(但不是直接要答案)、或者先休息一下再回來挑戰。讓孩子擁有應對困境的「工具箱」。
✅ 允許「無聊」與「等待」,練習延遲滿足
不要總是急著填滿孩子的生活或幫他解決問題。適度地讓孩子體驗「無聊」的時刻,學習自己找事做;也讓孩子練習「等待」,明白很多事情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完成。這有助於抵抗「立即回饋」的誘惑。
▌培養孩子的恆毅力,體驗堅持的美好
培養孩子的恆毅力,不是要逼迫他做不喜歡的事,而是要引導他學會如何在追求「有意義的目標」時,能夠克服困難、持續努力。
教養的關鍵在於,看見孩子卡關時的掙扎,理解他想放棄的念頭,然後提供鷹架、注入勇氣,陪伴他再多嘗試一下下。
每一次小小的堅持,都是勇氣的積累;每一次克服困難,都是自信的鞏固。
讓我們陪伴孩子學習「撐過去」的勇氣,體驗那份堅持過後,品嚐到的、最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