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概要
女兒在家庭聚餐中提到自己在讀心理創傷的書,父親立刻反駁,認為這些是「想太多」和「騙人」,並舉自己為例否定女兒的觀點。
背後核心問題
這不是單純的觀念差異,而是認知與溝通層次的落差。對新知抗拒的人,常不是出於惡意,而是源於認知侷限與價值堡壘的自我防衛。
一、七層溝通架構

二、簡化文章內容與階層錯位分析
情境簡述
女兒想分享心理創傷書中的一句感受,父親立即否定,反映出認知與溝通階層錯位。
三、對話範例(錯位 vs 對齊)
【錯位對話】
女兒(L3-L4):「我最近看了一本心理創傷的書,有一句話我很有感…」
父親(停留L1-L2):「唉呀那種書都在騙人啦,你們年輕人想太多,我以前哪管這些,不也好好的?」
女兒(內心L3-L6):(沉默)「嗯…沒事啦。」
【對齊對話引導版】
女兒(L3):「爸,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講一些人怎麼面對心裡的壓力,我覺得很有意思,也想到我們家…可以聊聊嗎?」
父親(被引導進入L3-L4):「嗯?什麼意思?你說看看。」
女兒(L4-L5):「我不是在批評誰,而是覺得以前我們都很壓抑,好像沒空去感受自己。現在看見那些壓力怎麼影響我,反而更理解你以前辛苦。」
父親(逐漸開展L5-L6):「是喔…你是怎麼想到我以前的事?」
女兒(L6):「因為我想知道我們都怎麼撐過來的,也想讓你知道,我很尊敬你。」
父親(若願意觸及L6-L7):「嗯…那陣子確實不容易,有時我也不懂怎麼活過來的…」
四、結語建議
**資訊與詞語層(L1-L2)**常是誤解的起點,要緩慢升層才能帶人同行。
**情緒與意圖層(L3-L4)**是溝通的橋梁,引導比陳述更重要。
**信念以上(L5~L7)**屬於內在轉化的深水區,勿強行對話,可用陪伴與示現慢慢鬆動。
有時不是對方抗拒新知,而是他無法承受信念鬆動後的空虛與自我不確定。

當我們說出一句話,也許只是隨口一提、毫無惡意,但對方聽進去的,卻可能是另一個世界的重量。
這就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微妙。
很多溝通誤會,往往不是出在大衝突,而是那些「不經意的回應」:
一聲否定、一句輕描淡寫,就像不小心關上了別人打開心門的瞬間。
如果能多停一秒,去聽聽對方說話背後的情緒、意圖、信念——
也許你會發現,他其實不是在「說那件事」,
而是在「想被你理解」。
溝通的七層,不只是技巧,而是學習如何在人心深處彼此靠近。
有時候,一句「我聽見了」「你這樣想也不奇怪」
比任何解釋和反駁都來得重要。
願我們在每一段對話中,
都少一點自動反應,多一點心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