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的孩子有福了,最新的研究發現:兒童之所以會出現挑食的行為,不是他們不愛惜食物,也不是父母不會照顧,而是來自於遺傳。
因此,若父母執意強迫孩子吃下不喜歡的食物,不但會對大人造成情緒困擾,影響健康,還會破壞用餐時的氣氛,撕裂親子關係。當然,他們會更加討厭這項食物!

我在帶高年級的孩子閱讀〈別再逼他們吃了 研究:兒童挑食是因為遺傳〉後,請他們回想所見所聞的挑食經歷。其中兩個特別「驚悚」:
有一個孩子在餐廳吃飯時,見到一個爸爸帶一對五歲左右的雙胞胎兄弟在用餐。兄弟倆都不喜歡吃紅蘿蔔,一開始爸爸好言相勸,兩人仍堅持不吃。最後,爸爸情緒失控,起身將一塊紅蘿蔔塞進其中一人的口中,接著再抓起紅蘿蔔塞進另一人口中。想當然,整間餐廳都是爸爸的吼叫聲和兄弟倆的痛哭聲……
另一個孩子描述的是親身經歷:他痛恨吃軟軟爛爛的地瓜葉,偏偏媽媽喜歡燙地瓜葉吃。有一天中午,桌上又出現地瓜葉,他堅決不吃。媽媽把心一橫,決定跟他耗下去,狠狠盯著他,見他一點一點把整碗地瓜葉吞嚥下去,才放他離開。這頓飯,整整吃了兩個小時……然而,當我們了解兒童挑食是來自遺傳後,便可以理解這種高壓手段並沒有意義,恐怕還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既然挑食不可恥,我們不妨帶孩子用平常心去看待這些食物,卸下他們的心防,也許他們會更快接納它們。
以下提供三個跟挑食有關的趣味活動:
一、挑食賓果
一人一張紙,畫出五乘五的格子,接著在格子中填進不喜歡吃的食物,如下圖:

填完後,每人輪流唸一項,唸完後刪去,先連成五條線者獲勝。
挑食賓果的獲勝關鍵在於:
除了要填進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也要填其他參賽者不喜歡吃的食物,這樣更容易命中!因此,孩子必須設法了解家人的飲食習慣,促進彼此的認識。另外,也可以藉遊戲認識自己不熟悉的食物。
二、食物到底多難吃?
當孩子面前出現不喜歡吃的食物,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正是訓練孩子摹寫能力的絕佳時機!比起喜歡的食物,難吃的食物可能容易引發不舒服的反應,感受格外強烈。
一家人坐在餐桌前,由爸媽帶頭示範,描述自己對不喜歡吃的食物有什麼感覺,再換孩子分享。
可以參考以下公式進行描摹:
感官描寫+對比描寫+人物反應描寫
例如:
【感官描寫】茄子是紫色的,我一看就沒有食欲,很像化學顏料染上去的(視覺)。一放進嘴裡,雖然不苦,但卻有藥味,軟軟爛爛的更是噁心(味覺)。
【對比描寫】番茄的口感雖然也是軟軟爛爛的,但它鮮紅的顏色比較可以引起食欲;不像茄子的紫色,看起來不像是能吃的東西。而且番茄的味道酸酸甜甜的,做成任何料理都很美味;至於茄子,味道很詭異,就像吃一坨紫色的史萊姆一樣。
【人物反應描寫】每次看到茄子端上桌,我的食欲馬上歸零。如果逼我放進嘴巴裡,我一定立刻吐出來,然後不斷漱口;就算漱乾淨了,心理的陰影還是會害我隔天也吃不下飯。
三、換個方式料理看看
我有一個特殊的飲食習慣,定期會嚐嚐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許多從前排斥的食物竟因此克服。至今除了芋頭之外,像是苦瓜、茄子、南瓜……等食物,都一一從挑食黑名單中移除。
再加上我本身有烹飪興趣,有時會換個方式烹飪食材,看看會不會變出不一樣的滋味,也是克服挑食的妙方。比方說南瓜,正是我把它和鹹蛋一起燴煮後,意外愛上的食物。
因此,建議爸媽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想一想:不喜歡吃某一樣食物,會不會是烹調方式惹的禍?
接下來,一家人捲起袖子走進廚房,實際測試看看:
--在一朵朵的花椰菜上鋪上起司,放進烤箱烤一烤,烤到微焦。
--將茄子橫切,塗上奶油後,放進氣炸鍋炸一炸,炸到飄香。
--把山藥切片,放到平底鍋上煎一煎,煎到金黃。
試試看,是不是沒那麼厭惡了呢?
在親子協力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培養出烹飪這項實用的生活能力,並促進親子關係,孩子更可以在爸媽的率領下,輕鬆面對不喜歡的食物,有機會與它們達成和解。
比起在餐桌上,爸媽罵得心力交瘁,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上述三個活動,不是趣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