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為什麼總是對表現不好的人特別生氣?」
「為什麼我無法容忍團隊裡有人拖累進度?」
「我只是在對事不對人,為什麼他們都說我情緒化?」如果你是主管,以上問題,你或許曾經也問過自己。
但很少人會懷疑,這些情緒背後,藏著一種叫作「羞辱創傷」的隱形劇本。
為什麼他會對表現不佳的員工爆炸?
Alex是一家外商部門主管,一路靠努力與紀律走到今天。他對自己要求極高,對下屬也是一樣。
最近新來的年輕人Howard,學習速度慢,常犯低級錯誤。某次團隊簡報因Howard失誤出了包,客戶不悅。
Alex忍不住當眾批評他:「你這樣的水準,是怎麼進這間公司的?」語氣冰冷,眼神銳利。
事後,HR提醒他:「你說話太重了,年輕人壓力很大。」
但Alex不解:「我只是想讓他成長。當年我被主管罵得更慘,還不是撐過來了。」
他沒意識到,自己複製的是「羞辱驅動成長」的模式──一種他以為早已拋下的原生家庭教養方式。
羞辱創傷如何影響我們的領導方式?
根據心理學家Donald Nathanson所提的羞辱循環(Compass of Shame),羞辱創傷常使我們以以下四種方式回應壓力情境:
- 自我攻擊(自責、貶低自己)
- 他人攻擊(責備、羞辱他人)
- 逃避退縮(情緒疏離、沉默)
- 否認麻木(裝作沒事、強行理性)
Alex的憤怒,其實是羞辱的變形。他對Howard的苛責,背後是對自己失控的恐懼——那個曾被羞辱的小男孩,在他心中仍未痊癒。
主管怎麼做?
很多主管不是不想改變,而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始。以下是四個具體的實踐步驟,幫助你從「複製傷害」走向「創造連結」。
✅ 1. 從「自我覺察」開始:察覺情緒,不急著回應
🌱 「不是每個情緒都需要立刻行動,有些只是舊傷在說話。」
當你對下屬犯錯感到憤怒時,先不急著責備,請在心中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現在這麼氣,是因為他做錯事,還是因為我覺得自己被丟臉?
- 我在意的是結果,還是我覺得被挑戰、被否定?
- 這個情緒,像不像我過去在家裡、學校曾經經歷的場景?
這樣的「內在對話」能幫助你把情緒拉開一點距離,而不是被它牽著走。
🔧 小技巧:用一張便條紙在電腦前寫上:「這是現在的情緒,還是過去的傷口?」
✅ 2. 轉換語言:從羞辱語言,回到行為事實
🌿「好的回饋,不會讓人失去自尊。」
取代「你到底懂不懂?」、「我講幾次了!」這種羞辱式語言,試著用具體描述+建設性建議的方式說話:
- ❌:「你怎麼每次簡報都拖拖拉拉?」
- ✅:「今天的簡報結尾部分結構有些鬆散,下次你可以先擬好提綱,我們一起review一次。」
這不代表你不能嚴格,而是你把焦點放在行為,而不是羞辱人格。
🔧 小技巧:試著在下次1對1回饋時,先說明「我希望你進步,不是讓你覺得被責備」,讓對方的防衛感降下來。
✅ 3. 建立「安全失敗區」:讓錯誤成為學習起點
🌻「一個團隊的成熟,不在於零失誤,而在於出錯後能不能說得出口。」
創造一個容許說錯、做錯的空間,能幫助團隊成員減少隱瞞與壓抑,也讓學習速度加快。
主管可以定期舉辦:
- 錯誤分享會:「這週最尷尬的錯誤」由主管先拋磚引玉
- 小組回顧圈:定期檢討流程,但不批評個人
- 匿名建議箱:鼓勵反饋文化,降低下屬發聲門檻
🔧 小技巧:在團隊會議時,每月安排一次「失誤成長日」,主管率先分享一個自己的錯誤經驗,讓團隊看見「錯誤不是懲罰,而是進步的養分」。
最後給主管的話
你不是故意要傷人,你只是太努力想保護自己。
改變不會一蹴可幾,但從今天起,願你允許自己不再用「嚴厲」來偽裝傷痕,用理解來延續溫暖的連結。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