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
在部門會議上,一位員工報告數據出現錯誤,主管語帶不屑:「你搞清楚再來開會好嗎?這麼簡單的數字都看錯?」
當下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錯的人低著頭,不敢辯解;其他人心照不宣地裝作冷靜。
表面上,這只是一次「糾正錯誤」。但實際上,這是一次典型的「羞辱式管理」。你說是管理,其實是報復
在我的諮詢經驗中,Lily是很經典的案例。她帶領一個 12 人的行銷團隊。她能力強、標準高,但團隊流動率極高,績效卻無法突破。
深入訪談後才發現,她慣用「高壓指責」方式管理。她認為這樣才能讓大家「不再犯錯」,例如:
「上次那個簡報做得那麼爛,你還有臉問我為什麼沒升你?」
這些語言背後,隱含的是「羞辱創傷的延續」——她自己曾在職涯初期遭遇過無數羞辱式教訓,也在無意識中複製給了他人。
她告訴我:「我被這樣對待長大,我以為這才是讓人進步的方式。」
心理剖析
羞辱不僅是一種言語暴力,更是一種「文化性的懲罰模式」。在許多亞洲職場中,我們被灌輸「錯就該被懲罰,錯了就不配被尊重」的潛規則。
「羞辱是一種傷害人格自尊、自我價值與影響對他人及世界信任感的方式。」
當一個組織充滿羞辱式語言,就像是在每個員工心中植入一顆「恐懼試錯」的種子。久而久之,創造力消失了,主動性瓦解了,留下的只是「盡量不出錯」的機械操作員。
三步驟打造「無羞辱」的團隊文化
🔹步驟一:錯誤對話,聚焦解決
別問:「你怎麼又搞錯了?」
改說:「這部分哪裡卡住了?我們一起找出解法。」
🔍 重點: 用「一起解決問題」的語氣,降低防衛感,打開溝通大門。
🔹步驟二:錯誤公開,建立安全感
每月舉辦一次「錯誤經驗分享會」,主管帶頭示範,讓團隊知道:
錯誤 ≠ 無能,錯誤 = 學習機會
🔍 重點: 創造「可以說錯」的氛圍,提升心理安全感與團隊信任。
🔹步驟三:反思自己,停止複製羞辱
主管自問三件事:
1. 我是否在用羞辱掩蓋對自己的失望?
2. 我是否曾被這樣對待?
3. 我可以選擇尊重,而不是控制嗎?
🔍 重點: 真正改變文化,從主管願意「中止舊傷的複製」開始。
實用話術小抄
✅「這裡的困難點是什麼?我們一起想辦法。」
✅「這次的經驗帶來什麼學習?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
❌「你到底懂不懂?」
❌「這麼簡單都做不好?」
人性的反轉與轉化
真正的權威,不靠羞辱別人來維持;而是能在錯誤發生時,依然守住尊重與支持的立場。因為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句輕蔑的話,會在別人心裡留下多深的裂痕。
反過來說,你也永遠不知道,一句溫柔的引導,能為一個人重建多少勇氣與信心。
💬 你是那種在錯誤發生時,讓人越來越怕你,
還是那種讓人越來越相信你的人?
組織文化的轉變,從主管一次有意識的選擇開始。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