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發現,當團隊有人提出和你不同的意見時,你會不自覺地反駁、糾正,甚至語氣變得嚴厲?
很多主管認為自己是在「幫對方成長」,卻不知道這樣的語言,其實是在複製自己過去被羞辱的經驗。
久而久之,團隊氣氛僵硬,人才難以留任。一場報告會議裡的羞辱
Wendy是新進行銷專員,初次提案時,信心滿滿地展示了她的市場調研成果。沒想到,部門主管Leo當場冷笑一句:「你這種東西也拿得出來?太天真了吧!」
那一刻,會議室裡空氣凝結,氣氛僵硬。Wendy低下頭,從此之後再也不敢主動發言。
幾個資深同事私下說:「唉,他就是那樣啦,其實他自己年輕時也被罵過,現在只是不自覺地在複製過去罵他的聲音而已。」
羞辱,其實是掩蓋自己的羞愧感
很多主管的「嚴厲」,其實來自於自己也曾經被羞辱過。
在職場中,當我們遇到跟自己觀念不同、作風不同,甚至只是看起來「不成熟」的同仁時,我們內在那股尚未療癒的羞愧感也被觸發。為了不去面對那份脆弱,我們選擇攻擊別人:「你怎麼會這麼想?」、「這也太幼稚了吧?」、「你這種人,怎麼做得起來事?」
但這些話,從來沒有幫助對方成長,只是讓更多人選擇沈默,然後在不信任中各自為政。
主管可以這樣做
Step 1|停止「貼標籤式」批評,轉向具體回饋
❌「這是什麼爛主意?」
✅「這提案有創意,但我擔心在時間成本上會卡關,我們一起優化看看?」
👉 針對事情,不否定人;提供具體可行的修改方向。
Step 2|覺察情緒反應,練習暫停與反思
當你準備開口批評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現在是在保護什麼?
- 是不是因為我覺得不被理解?
- 我批評對方,會讓事情更好嗎?
👉 建立內在緩衝區,不讓羞愧感直接轉為語言暴力。
Step 3|建立「心理安全」的文化氛圍
- 會議前明確說明:「所有點子都值得聽,沒有對錯。」
- 鼓勵團隊說出不一樣的觀點,並給予尊重與肯定。
- 以「失敗可分享」取代「誰該被責備」。
👉 員工不怕說話,創意才會流動;主管若能容許不同,團隊就有成長的空間。
“Shame doesn’t teach us to grow. It teaches us to hide.”——Dr. 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
羞辱從不會帶來成長,它只會讓人選擇隱藏。
我們批評的,往往是那個內心害怕成為的自己
你可能不是故意要羞辱誰,但當你批評那些「和你不同」的人時,不妨靜下來想想:
那是不是,其實就是你害怕自己也成為的模樣?
作為主管,我們的話語可以成為傷害,也可以成為療癒——選擇哪一種,是我們真正的領導力考驗。
有勇氣讓團隊安全犯錯的主管,才有可能培養出有信心突破框架的部屬。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