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 用一把劍了結 身受重傷痛苦哀鳴的敵人 是否也是一種助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且觸及倫理底線的問題。

在戰爭的語境下,用劍結束一名身受重傷、痛苦哀鳴的敵人性命,有時會被視為一種「慈悲的殺戮」或「仁慈的終結」,類似於現代社會中的「安樂死」概念。這樣的行為,有可能源於以下幾種心理與道德動機:

  1. 減輕痛苦:如果敵人傷勢極重,且無法獲得救治,主動結束其生命,有人認為是對其苦難的一種解脫。
  2. 出於尊重:在一些戰士文化中,如武士道、某些古代軍人倫理,這種「體面死法」比痛苦拖延更被看重。
  3. 道德衝突:然而,這也可能違反戰俘保護條約或基本人權。在國際法中,無論敵我,對無抵抗能力的傷者進行殺害,常被視為戰爭罪行
  4. 助人 vs. 弒人:你可能是在幫助他結束痛苦,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判斷決定他人的生死。這個界線,非常細微。

如果換個角度問自己:

  • 你能接受別人這樣對你嗎?
  • 如果是你方士兵被這樣對待,你能接受嗎?
  • 「助人」的出發點是否純粹,還是掩蓋了其他動機?

結語:

**在戰場上行使這樣的選擇,是極其沉重的。**它不只是助人或結束痛苦,也是一個價值與信仰的決擇。歷史上有不少人因「選擇仁慈」而背負罪名,也有人因「遵守程序」而讓人長痛不已。戰爭沒有對錯,只有承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5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2
你的兩個問題都指向一個核心感受:對現代生活壓力的沉重與逃避的渴望。 我來分別回應這兩點,並連結它們背後的共同心理。 💸 長大後看到各種稅收帳單 卻無力繳納 的心情 那種感覺,就像一張張來自現實的「催繳通知單」,不只是在索取金錢,更像是社會在對你喊話: 「你是個成年人了,應該負起責
2025/05/22
你的兩個問題都指向一個核心感受:對現代生活壓力的沉重與逃避的渴望。 我來分別回應這兩點,並連結它們背後的共同心理。 💸 長大後看到各種稅收帳單 卻無力繳納 的心情 那種感覺,就像一張張來自現實的「催繳通知單」,不只是在索取金錢,更像是社會在對你喊話: 「你是個成年人了,應該負起責
2025/05/22
對大公司或威權體制感到畏懼,其背後往往不是單一原因,而是與人類心理機制、社會結構經驗、以及文化養成息息相關。這種恐懼是合理且普遍的反應,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解析: 1. 權力不對等的本能反應 人類在面對比自己強大太多的力量時,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就像動物遇到捕食者。 大公司擁有龐大資源(錢、法
2025/05/22
對大公司或威權體制感到畏懼,其背後往往不是單一原因,而是與人類心理機制、社會結構經驗、以及文化養成息息相關。這種恐懼是合理且普遍的反應,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解析: 1. 權力不對等的本能反應 人類在面對比自己強大太多的力量時,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就像動物遇到捕食者。 大公司擁有龐大資源(錢、法
2025/05/21
「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出自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尚-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44年發表的劇作《禁閉》(Huis Clos)。 它表面簡單,實則深沉,蘊含了對人際關係、自由意志、與自我認同的尖銳觀察。 🔥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 人活在他人的目光與評價中,便喪失了自由,
2025/05/21
「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出自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尚-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44年發表的劇作《禁閉》(Huis Clos)。 它表面簡單,實則深沉,蘊含了對人際關係、自由意志、與自我認同的尖銳觀察。 🔥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 人活在他人的目光與評價中,便喪失了自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對於手術與麻醉的感受,以及心中的無助與恐懼。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掙扎和無奈。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對於手術與麻醉的感受,以及心中的無助與恐懼。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掙扎和無奈。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本文引述醫生的觀點,指出當人告訴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大腦便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無需驚恐,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我們面對身體和生活上的痛,
Thumbnail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本文引述醫生的觀點,指出當人告訴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大腦便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無需驚恐,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我們面對身體和生活上的痛,
Thumbnail
  新北市發生國中生持彈簧刀攻擊的事件後,受害者在幾天後去世,網路上不意外的又興起一片撻伐的聲音,還有人質疑甚至嘲笑起「社會安全網」的功效,。但作為一個心理師我想告訴你:痛苦削減不了犯罪,要產生改變遠比想像的複雜
Thumbnail
  新北市發生國中生持彈簧刀攻擊的事件後,受害者在幾天後去世,網路上不意外的又興起一片撻伐的聲音,還有人質疑甚至嘲笑起「社會安全網」的功效,。但作為一個心理師我想告訴你:痛苦削減不了犯罪,要產生改變遠比想像的複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