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讓人沮喪的或許是多年後回首,發現學生時期那些挑燈夜戰、死記硬背的內容,像是從未存在過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羊羹我自己也是,三十多歲後,許多靠著口訣或順口溜硬背下來的人體組織、大腦結構、化學元素、左手安培定律(右手氣旋旋轉方向?),幾乎都因為當初那個記憶的「掛鉤」掉了,而跟著忘得一乾二淨。
這一切問題或許不在於不夠努力,也不在於記憶力比較差。問題的根源可能在於我們一直用著一種違反大腦天性的方式在學習。我們試圖將大腦當作一顆硬碟,拚命地「複製、貼上」,卻忽略了它真正擅長且渴望的,是「連結、創造與建構」。
有一套思考方法可以徹底改變這種困境。它不追求更快的記憶,而是追求更深的理解;它不教我們如何儲存資訊,而是教我們如何建構知識。這套方法我們稱之為「深度編碼」(Deep Encoding)。它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高效學習的大門讓我們從一個忙碌囤積資訊的倉鼠,蛻變為一個能優雅搭建知識大樓的建築師。
第一部:打好地基 - 你的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你的大腦不是影印機:搞懂「編碼」,停止與天性對抗
在深入探討學習方法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一個最基礎的概念:「編碼」(Encoding)。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像電腦科學的術語,事實上這個比喻恰到好處。在電腦中,編碼是將我們輸入的文字、圖片,轉換成電腦能夠儲存和處理的二進位格式。而在我們的大腦中,編碼做的是類似的事情:它將外界的感官資訊(聽到的話、看到的字),轉譯成大腦能夠理解並儲存的穩定神經連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記憶」。
關鍵的區別在於,電腦的編碼是忠實的「一對一」轉換,但大腦不是。大腦在進行編碼時,並不像影印機那樣,被動地、完整地複製所有進來的資訊。相反地,它是一個極度主動、甚至有點挑剔的編輯。當新資訊進來時,大腦會立刻啟動它的「圖書館管理員」模式。它會掃視這個新資訊,然後在腦中龐大的知識圖書館裡,尋找可以安放它的書架。它會問:「這個新來的傢伙,跟誰長得像?它跟哪個舊知識有關聯?我該把它放在歷史區、科學區,還是藝術區?」
如果大腦能輕易地為這個新資訊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看到它與既有知識的關聯性,它就會覺得「嗯,這個很有道理,我懂了」,然後穩固地將它編碼、存檔。但如果這個新資訊像個孤兒,找不到任何親戚,與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大腦的反應就會是:「這東西太奇怪了,不知道該放哪,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先丟到待處理區吧。」 這個「待處理區」,就是我們遺忘的深淵。大腦的運作機制非常講求效率,它不會浪費能量去保存那些它判斷為「不相關」的隨機資訊。
這就帶來了一個許多人學習時的困境:「學習負債」(Learning Debt)。當我們在課堂上遇到一個暫時無法理解的概念時,如果選擇跳過,心想「之後再回來弄懂」,我們其實就欠下了一筆債。這個被判定為「不相關」的資訊,會被大腦不斷地遺忘。未來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從遺忘的角落裡撿回來,試圖強迫大腦記住它。這個過程就像是在跟自己的大腦進行一場沒有效率的拔河比賽。而深度編碼的核心,就是從一開始就幫助大腦看到資訊的價值與關聯,從源頭上避免這筆債務的產生。
第二部:核心引擎 - 啟動深度編碼的四大思考藝術
學習的四大核心引擎:從「簡化」到「歸納」的思考藝術
要如何主動地幫助大腦進行深度編碼?有四個環環相扣的思考動作,它們是啟動高效學習的核心引擎。這套動作,能強迫我們的心智從被動接收,切換到主動建構的模式。
- 簡化 (Simplify):面對任何複雜的新知,我們的第一個本能反應不該是「我要把它背起來」,而是「我能用更簡單的方式理解它嗎?」。理解與記憶,是簡化思考後自然產生的副產品,而不是我們應該直接追求的目標。就算是對一個概念的簡化不完全正確,這個為了簡化而付出的心智努力,本身就能極大地強化我們對原始資訊的記憶。
- 比較 (Compare):大腦是透過「關係」來理解世界的。一個孤立的資訊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拿到一個新概念後,要立刻像個偵探一樣,拿著它去跟其他東西做比對。它跟我已知的什麼東西很像?它又跟另一個概念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這個尋找異同點的過程,就是在為新資訊建立座標,賦予它意義,讓它在我們的知識網絡中找到立足之地。
- 連結 (Connect):在簡化與比較的基礎上,我們開始能看到不同概念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的?誰是因、誰是果?如果改變了A,B會發生什麼變化?這個建立連結的過程,就是在編織我們的知識網絡,這就是「記憶」被創造出來的瞬間。一個好的學習者,他的提問不會只是「這是什麼意思?」,而會是更深刻的:「這看起來跟A很像,但又跟B相反,它是不是透過C機制來影響D的?」。
- 歸納 (Group):當連結變得越來越多,知識網絡變得像一團雜亂的毛線球時,就需要進行第四個動作:歸納。我們要像整理房間一樣,開始尋找這些概念之間的共同模式,把功能或屬性相近的東西打包、分組,並為這個群組命名。這個過程,是將複雜的網絡再次「簡化」,使其變得更有條理、更易於提取和記憶。尋找歸納方式的思考,本身就是一次極其深刻的編碼過程。
這四個動作——簡化、比較、連結、歸納——並非線性的一條龍作業,而是一個不斷循環、迭代的動態過程。每當有新資訊進來,我們都要對既有的知識結構,重新進行這四項操作,使其越來越精緻、穩固。
別用蠻力,要用巧勁:如何讓大腦「心甘情願」地學習?
理論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將這四大核心引擎,轉化成幾種更有趣、也更符合直覺的學習模式,讓學習過程感覺不再像被強迫的苦差事。
- 扮演偵探:把「記憶」變成「解謎」 與其被動地等待知識灌輸,不如主動出擊。在接觸任何新領域時,先不要急著閱讀內文,而是先看看標題、圖表,然後開始對自己提問:「這個主題我目前知道多少?」、「我猜作者接下來會說什麼?」、「這個概念,聽起來能解決什麼問題?」。帶著這些「懸案」去閱讀,整個過程就不再是單向的資訊接收,而是一場尋找線索、驗證假設的解謎遊戲。當我們在字裡行間找到答案時,大腦會因為解開謎題而獲得獎勵,知識也就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戰利品」被欣然接納了。
- 成為說書人:把「知識」變成「故事」 大腦天生就對故事和生動的畫面有著極高的興趣,遠勝於抽象的符號和定義。這就是為什麼「創造類比」會是一種近乎神奇的學習技巧。在學到一個新概念後,試著闔上書本,用自己的話,把它講成一個小故事,或是打一個生動的比方。
好比說要理解「通貨膨脹」,與其背誦經濟學定義,不如把它想像成一個村莊的故事:「村裡原本只有100個麵包和100元,每個麵包賣1塊錢。有一天村長瘋狂印鈔票,村裡的錢變成了1000元,但麵包還是只有100個。結果,大家拿著更多的錢去搶有限的麵包,麵包的價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這個自己創造故事的過程,會強迫我們進行簡化、比較與連結,知識也就被打包成一個有趣、好記的膠囊。
- 當個樂高建築師:從「小零件」開始「微消化」 一次面對整本書、整門課的知識量,會讓大腦感到不堪負荷,這就是所謂的「資訊過食」。高效的學習,應該像是玩樂高積木。不要想著一次就把整座城堡蓋好。先拿起一兩個小零件(一個小概念、一個段落),花幾分鐘把它們拼裝起來(用自己的話總結、畫個小圖),確保自己理解了這個小結構。然後,再拿下一批零件,把它們與剛剛完成的小結構連接起來。這個「少量多餐、即時消化」的過程,能創造出學習的「雪球效應」。每一個被理解的小知識,都會成為下一個新知識的錨點,讓學習變得越來越輕鬆、穩固。
第三部:進階應用 - 破解高難度知識與學習工具的迷思
知識需要「好故事」,理科也不例外
談到故事性,有人會直覺地覺得這是文科或歷史的專利。面對物理、化學、數學這些看似冰冷、客觀的理科知識,該怎麼辦?難道也要硬生生地編故事嗎?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迷思。為理科賦予故事性,關鍵不在於「編造」,而在於「發掘」它內在的、真實存在的敘事結構。
一個常見的擔憂是,為知識添加故事,會不會導致「知識膨脹」,塞入太多不必要的細節,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打個比方,元素週期表上一百多個元素,難道要為每一個都編一個獨立的故事嗎?那豈不是得花上幾百天?這個顧慮非常實際,但它誤解了「系統故事」的真正力量。
正確的做法不是為週期表上的每一個元素單獨創作故事,那是「增加」資訊。我們的目標,是找到一個能將這一百多個零散元素串連起來的、單一的、 overarching 的「系統性故事」,這是「壓縮」資訊。
好比說,我們可以將週期表看作一棟巨大的「原子公寓」。這棟公寓有七層樓(七個週期),住在同一層的元素有相似的「樓層特性」。公寓的直行,則代表格局相似的「房型」(族)。住在同一直行「房型」裡的元素,它們的「個性」(化學性質)都非常相似。
像是住在第一行的「鹼金屬」,口袋裡都多出一個電子,所以個性活潑,極度渴望與人互動(發生反應)。而住在最右邊的「惰性氣體」,它們的房間不多不少剛剛好住滿了,所以個性高冷,對誰都愛理不理。
這個「原子公寓」的故事,並未增加任何不必要的資訊。相反地它揭示了週期表內在的組織邏輯。當我們理解了這個系統故事,就不再需要死背一百多個獨立的事實。我們看到一個元素的位置,就能大致推斷出它的個性。這才是故事性在理科學習中的真正威力:它不是添加累贅的敘述,而是揭示一個能統領所有細節的、優雅的核心框架。
筆記的革命:從「儲存紀錄」到「思考外掛」
談到學習就不能不提筆記。但我們可能從小到大都誤解了筆記的真正功能。很多人在學生時代的共同經驗是,花費大量時間製作筆記,字體工整、色彩斑斕,彷彿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我們仔細地抄寫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書上的每一個重點,深怕遺漏任何細節。這種筆記,羊羹稱之為「歸檔式筆記」。它的目標是「複製與保存」,是為了創造一本完美的「微型教科書」以便未來複習。
這種做法的致命傷在於我們的大腦在整個過程中,都處於一種「被動接收」的狀態,像一台影印機忙於轉錄卻沒有消化。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回頭看這些漂亮的筆記時,常常會覺得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為知識從未真正地被我們「思考」過。
真正高效的筆記,是「思考式筆記」。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存檔」,而是為了「思考」。它應該是我們大腦的延伸,是一個輔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的「外接硬碟」或「草稿紙」。這種筆記可能看起來很混亂,充滿了潦草的字跡、問號、箭頭和塗鴉。它的重點不在於細節的完整性,而在於結構的清晰性與關聯的建立。當我們在腦中試圖比較三個複雜的概念時,很容易感到認知超載;但如果把它們「卸載」到紙上,畫出它們的關係圖,思考就會變得清晰、輕鬆許多。
所以我們應該要擁抱那些看起來不完美的筆記。一份充滿了提問與連結的草稿,其學習價值遠遠超過一本色彩斑斕的「抄本」。因為前者是「思考的證明」,後者僅僅是「抄寫的證明」。筆記的真正價值,是為了「當下思考」而服務,而非為了「未來複習」而存在。
AI是學習的捷徑還是彎路?駕馭新工具的智慧
進入AI時代,學習的面貌正在快速改變。這也引發了一個深刻的矛盾:如果學習的核心在於「親身思考」的過程,那麼,由AI代勞的學習,是否會削弱我們真正的理解?
之前,羊羹在另一篇文章〈AI時代的學習調適:如何利用提問式學習法,解決你的知識斷層?〉中,曾經提出過一個利用AI主動提問來克服學習障礙的方法。其核心觀點是:
傳統學習三大陷阱:「準備就緒陷阱」(總覺得要準備好才能開始)、「學習債務」(問題不斷累積),以及「富士山陷阱」(只看見宏大目標卻不知從何下手)。而學習的本質在於「互動」,透過與AI進行高頻率的提問與互動,可以隨時填補知識斷層,獲得個人化的解釋,從而有效克服這些傳統學習的痛點。
這個「AI提問式學習法」,羊羹我覺得完美地體現了主動學習的精神,特別是在避免「學習負債」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這也引出了我們需要更深入思考的下一個層次的問題:AI介入,是否存在著我們需要警惕的風險?
答案是肯定的。這個風險在於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跳過「有益的掙扎」(Productive Struggle)。費曼學習法的精髓,不在於最終產出的那份「給外行看的解釋」,而在於我們為了想出這個解釋而苦苦掙扎、組織、簡化的思考過程。AI提問法,如果只是簡單的「我有問題,AI給答案」,學習者就可能跳過了這個最關鍵的、自己與知識內部結構搏鬥的過程。這也會讓我們難以養成「費力思考」的習慣。
另一個風險,是可能導致「碎片化知識」,而非「系統性理解」。不斷地用AI填補知識「斷層」,就像是在牆壁上不斷地補洞。牆壁最終可能看起來是完整的,但它缺乏堅實的鋼筋結構。我們可能知道一百個關於特定主題的零散事實,卻無法將其組織成一個連貫、有組織的知識體系,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系統故事」。
更進一步的作法是將「AI提問」與「深度編碼」整合成一個更強大的混合學習模型:
- 階段一:探索與提問(AI作為知識源)。針對一個新領域,盡情使用AI提問法,快速建立起對該領域的基本認知,獲取大量的「樂高零件」。
- 階段二:消化與建構(親自架構知識網)。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暫時離開AI。看著AI提供的資料,開始進行手動的深度編碼,畫出自己的心智圖、寫下自己的比喻、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這正是「有益的掙扎」發生的階段。
- 階段三:挑戰與深化(AI作為陪練夥伴)。在您建構出自己的第一版知識體系後,再回到AI面前。但這次,提出的問題將會更有深度,像是:「我認為A和B的關係是C,這個理解有什麼盲點嗎?」或是「請根據我的這段解釋,提出三個尖銳的挑戰性問題。」
總歸來說,AI的最佳角色,是我們的「研究助理」,博學且反應迅速;但最終,消化資料、提出洞見、建構理論的「首席科學家」,必須是也只能是我們自己。
我們大腦天生就不是為了儲存孤立的資訊而設計的。它渴望連結、熱愛故事、擅長建立系統。當我們順應它的天性,透過簡化、比較、連結、歸納等方式,主動地為新知識賦予意義和結構時,學習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場充滿創造樂趣的旅程。
學習的真諦不在於我們「記住了」多少,而在於我們「連結了」多少。一座由深刻理解和內在連結所搭建起來的知識大樓,遠比一個堆滿了零散資訊的倉庫,來得更有價值,也更能抵禦時間的侵蝕。
現在,或許可以花點時間,檢視一下自己的學習或筆記方法。它是傾向於「歸檔」,還是傾向於「思考」?下一次學習新事物時,無論是為知識說個小故事,還是畫一張潦草但充滿連結的草稿,親身體驗一下與大腦合作的感覺。
本篇重點回顧
- 認識大腦天性:大腦不是影印機,它偏愛有關聯、有結構的資訊,並會自動遺忘它認為無用的零散知識。
- 避免學習負債:即時消化、理解新知,避免將困惑累積到未來,造成更大的學習成本。
- 掌握四大核心引擎:學習的關鍵動作是簡化、比較、連結、歸納,這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 賦予知識故事性:即使是理科,也能透過發掘其「系統故事」來提升理解與記憶,其目標是「壓縮」而非「膨脹」資訊。
- 革新筆記方法:筆記的價值在於「當下思考」,而非「未來複習」。擁抱混亂的草稿,因為它代表著深度的思考過程。
- 善用AI工具:將AI定位為「輔助思考」的夥伴,而非「代替思考」的傭人,利用它來挑戰假設、激發靈感,但切勿跳過親身建構的過程。
羊羹的投資經驗分享
如果是從 Google Blogger 時期就認識羊羹的老朋友,或許還記得我過去曾分享操作紀錄與存股表。我是想藉此說明,那些看似理論的投資原則或觀念並非紙上談兵。
學習投資原則與建立個人投資策略是相輔相成的過程。持續吸收、內化這些知識,確實能提升我們的投資決策品質。也許無法一步登天,但時間拉長來看,當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時(無論漲跌),我們會更清楚如何應對,心態更穩定,操作也更從容。我們的投資組合,也可能因此更具韌性,或更有能力把握機會。這就是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體現,也是一種自我成長。
本著供給讀者驗證我的思考邏輯及文章,這邊再次公開個人的存股追蹤紀錄,希望能為先前討論的投資觀念提供一些實例參考,避免讓人覺得只談理論而無實際對照。
請務必留意: 這純粹是羊羹我個人的追蹤紀錄表,並非提供任何投資建議或推薦(俗稱報明牌)。具體標的名稱已模糊處理。請務必獨立思考,為自己的投資決策負責。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學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先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試閱期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