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心情不好就想買東西,買完那一刻好像會好一點點⋯⋯」
「但過沒多久,就會開始後悔,然後心裡又會變得空蕩蕩的。」
在這個消費至上的時代,購物似乎成為了一種唾手可得的「療癒」方式。
有些人明明清楚知道自己並不需要那件商品,卻依然忍不住地按下「結帳」或刷下信用卡;更有甚者,在短時間內花費大量金錢,事後才驚覺這些衝動的消費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甚至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
🔍 衝動購物,不只是「忍不住」那麼簡單
衝動性消費,遠非單純缺乏自制力可以解釋。它往往是某些深層心理需求未能被滿足時,所產生的代償行為;常見的衝動購物動機包括:- 焦慮與壓力的快速轉移: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孤單、焦慮、空虛,甚至是無聊的狀態時,大腦會本能地渴望尋求某種方式來「讓我感覺好一點」。購物所帶來的即時滿足感、新鮮感以及獲得新物品的快感,正好提供了一種「快速紓壓」的選項,在這個短暫的過程中,注意力被轉移,負面情緒似乎也隨之消散。 - 心理潛台詞:
刷卡付款的瞬間,彷彿短暫地掌控了生活中混亂失序的感受,獲得一種虛假的安定感。
- 心理潛台詞:
- 從消費中尋找「成就感」與自我價值:
對某些人而言,購物的目的並非僅僅為了物品本身,而是為了追求一種「獵物感」或「勝利感」——成功搶到限量商品、買到超值折扣、或者擁有一件能引人稱羨的物件。對於那些內心缺乏自我肯定,或自尊感較低的人來說,每一次成功的購物行為,都可能暫時補足那份「我有能力」、「我有價值」的感覺,彷彿在宣告自己的存在與重要性。 - 心理潛台詞:
每一次購物,都像是在給自己一個「我可以(做到/擁有)」的證明,以此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 心理潛台詞:
- 建立短暫的控制感:
當現實生活中某些區塊失控,例如工作上的挫折、人際/感情關係的困境、或是對自我認同感到迷茫時,購物反而成為了一件「我可以完全決定和掌控的事情」;從瀏覽商品、選擇、加入購物車到最終付款,這一連串的行為提供了一種假性的秩序感與安全感,讓人感覺自己至少在某個領域是擁有主導權的。 - 心理潛台詞:
在充滿混亂與無力的日常中,至少我能決定我要買什麼、何時買,這給了我一些微小的掌控感。
- 心理潛台詞:
⚠️ 當衝動變成失控:躁期中的購物行為
在精神醫學的臨床工作中,當個案表現出極度誇張、異常且難以控制的衝動購物行為時,我們會特別留意其是否與「躁鬱症」(學名:雙極性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的躁期(Manic Episode)有關。
這與前面提到的因焦慮或壓力引起的衝動購物有所不同,躁期下的購物行為往往是疾病症狀的一部分。
躁期不單單只是「情緒高漲」或「過度興奮」那麼簡單,它是一段持續且異常的情緒、活動力與精力顯著增加的時期,並可能伴隨以下一系列具體的症狀:
- 自我評價膨脹:
極度自信,甚至出現誇大不實的妄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擁有特殊能力或巨大財富。 - 睡眠需求減少:
精力異常旺盛,可能連續數日只睡極少時間(甚至不睡)卻不感到疲倦,精力充沛到令人難以置信。 - 語速快、滔滔不絕:
說話速度極快,內容跳躍,話題轉換頻繁,難以被打斷。 - 注意力不集中,思緒奔逸:
容易分心,思緒快速跳躍,或做出衝動、不經深思熟慮的決定。 - 目標導向活動增加:
過度參與或展開多項活動,如工作、社交、學術或性活動。 - 增加危險行為:
這其中就包括無節制地購物、大量且不計後果地投資、參與高風險的賭博、衝動性地發生性行為,或其他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魯莽行為。
這類在躁期下的購物行為,常常表現為大手筆、完全非理性、且在短時間內大量花費積蓄甚至舉債,事後往往會感到極度的懊悔、自責和巨大的經濟壓力。
與單純的情緒性消費不同,躁期的衝動購物具有明顯的生理、情緒與認知上的整體性變化伴隨,是精神疾病的臨床表徵。
🧭 面對衝動購物的三個自我提問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衝動購物的傾向,或身邊有人出現類似狀況,不妨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這將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其背後的動機,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幫助:
- 我最近的情緒狀態如何?是否特別感到緊繃、煩躁、空虛或壓力巨大?
- 問問自己,購物是否已經變成了某種應對負面情緒的慣性出口?
- 你是否習慣透過消費來麻痺或逃避內心的不適?
- 我購物的背後,真正渴望得到的是什麼?
- 是短暫的成就感?對生活的掌控感?被他人稱羨或被愛的感覺?
- 還是一種純粹的逃避現實?了解深層動機,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 這種購物頻率和花費是否已經影響到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 例如,是否已經造成經濟上的沉重壓力、導致家庭或伴侶間的摩擦、影響了學業或工作表現,或是讓自己陷入更大的焦慮?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強烈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
❤️ 你不是「太愛花錢」,而是你需要被理解
當我們能更深入地看見自己衝動購物行為背後的心理脈絡時,會發現那其實是一種「正在努力處理生活困境」的方式,只是不自覺地選擇了比較危險、或無法持久有效的方法。
這不是你「太愛花錢」或「自制力太差」,而是你的內心深處可能有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正在大聲呼喊。
心理諮商可以提供一個安全且支持的空間,讓你能夠探索這些潛藏的需求,理解衝動背後的真正原因。可以在專業的引導下,學習更健康、更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重建內在的安全感與自我價值,而不需要再依賴刷卡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或價值——因為你會從內在、本質地理解自己為何值得被愛、被看見,以及真實存在的價值。
📌 重要提醒: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除了有上述的衝動購物行為外,還出現了:
情緒大幅度波動(從極度高漲到極度低落)、睡眠模式嚴重改變、精力異常充沛、語速飛快、思緒奔逸等疑似躁鬱症的徵兆。
請務必不要猶豫——尋求精神科醫師進行專業診斷與治療,並搭配心理師的諮商協助。
這是第一步走出困境的關鍵,及早介入,才能有效管理症狀,避免對生活造成更大的衝擊。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