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有沒有一本書是慶幸自己至少有閱讀完畢的?印象中以來這就是第一本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通常一本書能不能看完很大的一部分,是會受到前面內容的影響,而必須說光是相同的內容就至少看了兩遍(而且還一點印象都沒有😅😅😅)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應該要再繼續看下去,越看就越覺得好險自己有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後面的內容也讓人學習很多,難怪這本書可以受到許多教練或是不同產業人員的推崇啊
作者是丹尼斯•魏特利(Denis Waitley)先生,畢業於軍官學校、另外也有著語意學跟行為學的相關學位;但這些原則上都跟他有名的理由不太相關,因為讓他出名的是關於其自身錄製了一套「致勝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在書本的後面有提到,甚至有不少學者或是專家,以為他就是科班底出身的心理學人士、甚至是專攻運動心理學的部分,而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深深覺得,這樣的內容其實適用每一個人,而不只是運動員或是相關人士而已,若是可以的話極度推薦趕緊去圖書館預約或是直接買回家閱讀 ~~~
作為心理學科班生,這也是第一次看見有非相關科系及領域的作者在文章裡提到,在他的生涯裡遇到了這樣的幾個人,包括需求理論的Maslow 先生、人本主義的Carl Rogers先生、意義治療法的Viktor Frankl先生、以及現實治療的William Glasser,每位都可以說是該學派的宗師級大師,而作者卻都遇到了他們還獲得了指點,真是讓人覺得是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啊;但作者還是發展出屬於了自己的內容,並且持續的調整自己的狀態,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自我形象很像天然的溫度計」讓人覺得慶幸好險有把書讀完的那個時刻就是在看見這句話的時候,而此時其實已經到了書的一半了,並不是說前半段的內容都不值得閱讀但要老實的說很多時候一直閱讀差不多類型的書籍,確實很容易一直讀到讓人覺得差不多的概念,而自我形象是甚麼?至少從作者的內容跟說法,學習到新的概念。溫度計會告訴人們的,是室外的溫度、意味著多數人通常是在外面過日子,也就是仰賴外界發生的事來了解跟判斷自己的情況,大人的價值觀跟說法、新聞媒體跟專家的形容等等,而這將會成為很大的「心理自我設限」
然而其實做人是可以這樣的,設定一個「自動調溫器」因應自己的設定去調整適合的溫度,就像是準備好跟設定好目標,然後慢慢的去調整跟改變,那麼自我形象就會是由自己期望的事物、想要的東西跟相信會發生的事情來決定、也就是自己的心裡調溫設定。
另一個有點打破個人想法的,是關於做「天賦測驗」老實說個人一直覺得心理學測驗是非常無聊的,大部分的內容就是要做研究罷了,而至於其他那些看起來像是跟心理學相關的測驗更像是比較想把人套在公式跟模型裡,因此舉凡任何的測驗都不太讓人有興趣;但如果希望選手跟孩子們發揮出自己的專長跟喜好,未來待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場域,那麼做天賦測驗就非常重要了,作者提到或許會受到社會壓力、雙親壓力、師長壓力、同儕壓力等等,讓人走上不同的路徑但也有可能之後又回到屬於自己的路。做這樣的測驗不能只是一次而已,必須長時間的追蹤跟檢視,畢竟能力不見得是天生的、核心價值觀也會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因此如果可以的話、想要知道自己的發揮是否如自己所想的,不妨就試試看這樣的方式吧。
「讓前進的動力來自於渴望而非恐懼」稍微把作者原本的說法調整成這樣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恐懼是很常見的動力,因為如果不去做或是沒做對就會出事了,利用強制跟抑制當作基礎,在教育小孩、班級經營、選手培訓等等都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做法;但它頂多容易讓人保住性命,可是更容易讓人受限,因此最適合的時機大概就是危害生命的時候。因此如果想要讓自己前往目標的話,讓動力來自於渴望是相對好的,是因為想要而去做,好比一個很胖的人是希望自己變的健康而去減重跟運動,而不是覺得好吧我太胖了所以必須得減肥,否則可能會有很多疾病跟沒有品質的生活,前者的思維是渴望、後者就是恐懼。
最後想要分享的是「失敗是一件事情,而非狀態,將其視為一種學習經驗、一種暫時的不便、一種必要的目標修正。一次的失敗不代表整個人的失敗,那只是一件發生過的事而已。」這樣的內容回到標題寫的完美、事實上如果不想失敗就不要開始,那麼是不是就代表著另一種完美呢?然後為了這樣的完美存在,乾脆索性的就甚麼都不做,或是一直做但也沒打算收尾,總之就讓它一直躺在書桌裡、在家裡角落裡、在內心深處的想法裡;但是這樣真的不會比較好,因為沒有人不會失敗、活著越久失敗的經驗跟機會就會越多,可是也因為這樣就越有機會比別人還能成功、還能做好接下來遇到的事情,因為懂得放下失敗,並且從失敗中學習成長,而這就是失敗帶來的禮物啊。
前段時間黃仁勳先生接受訪問時提到,許多時候跟專業的差距就是一本書的距離,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感覺跟人生、跟心態、跟其他場域又更靠近了一點,真的非常非常感謝可以遇到這本書、也極度的感謝作者,冥冥之中或許真有安排、就在這個月初的時候作者在家睡覺的時候逝世了,看著書本最後提到他還在期待著活到2033年滿百歲那天、接受政府恭喜成為人瑞的到來,或許這已經不可能達到但相信帶來的好作品跟理念,值得更多人學習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