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心理學是探究人類行為的科學;但到底是探討沒有實體的內心世界,還是去研究有實體的大腦呢?個人覺得如果真的要談科學的話,肯定還是後者比較符合、畢竟該是甚麼就是甚麼的邏輯跟狀態,會讓一切好操作許多。
這本書是很有名的洪蘭老師所寫的,必須說每當看到讓自己覺得停不下來的相關書籍,往往都會發現作者幾乎是洪蘭女士,有些內容即便好像已經讀過、也還是可以繼續得到新的例子分享,或是透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對於一般人來說沒有讀過心理學、對於一些專有名詞不是那麼明白;不過這就是作者最厲害的地方,讓一般人都可以好好閱讀跟理解,特別強烈推薦跟建議,如果家裡面有小孩、或是從事教育相關人員,一定一定一定要看這本書啊啊啊啊啊
第一個想分享的是「蛋黃是好膽固醇,有益大腦發育」說真的會特別有感是因為家人們都不喜歡吃蛋黃,不論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搞的自己常常一天可能就會吃上個4、5個蛋黃,相當擔心會不會造成膽固醇過高。然而書裡面提到蛋黃中有膽鹼,是對於記憶、語言跟邏輯推理非常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若是從這個觀點來看,很小的孩子跟年紀大了的長者,要攝取最物美價廉的健康來源,蛋黃絕對是考慮名單之一。
第二個想分享的是「大腦有兩個特性,終身學習跟用進廢退」可能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不是廢話嗎?但其實因為在很久以前有個說法是,大腦定型了就改變不了,也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細胞;但事實上在後人的實務經驗裡發現並不是如此,而這樣的特性跟前提其實有件值得現在人注意的,那就是「學習不是越早越好,除非是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需要接受早療」因此在孩子的大腦還沒發展到合適的階段時,該玩樂該休息該幹嘛就幹嘛,而不是追求一時的名聲、葬送孩子的一生。
書裡面分享了許多很有學問的話語,其中這段特別讓人想要分享「讀書是偷窺別人的靈魂,冥想是自己的內心和自己對話」閱讀可以帶來的影響完全是不需要多說的;但如何從learn to read 變成read to learn 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前提下,很多人會認為在求學生涯如果已經完成既定的課程安排跟學分之後,是不是就該去打工賺錢比較實在?或許當下的錢可以讓一個人甚至家庭狀況輕鬆點;但其實絕大多數人應該都還能活的再比想像中的久一點,若是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將時間砸在閱讀打底,將來不論是在哪個方面(找工作、搞創意、好好表達跟理解)都會讓一個人有著更好的狀態。
第三個想要分享的是「情緒是最小的單位,心情是持續一小段時間的狀態,性情是長期的感覺」特別想提這個是因為情緒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也是最容易被情緒帶著走、被情緒破壞跟影響許多事情。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去逐漸的改變心情狀態、慢慢的產生出不同的性情,這件事特別在青春期時就需要好好訓練跟注意,因為這時候的行為能力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果不能判斷什麼話該說、甚麼事該做、甚麼東西比較重要等等,那麼後續衍生的問題跟障礙就會非常的多。這幾年全世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都是普遍的越來越差,比起如何提升學業成就跟動機,要如何讓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才是當務之急。
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想要分享的是「性別的大腦差異與行為」提到兩性議題其實是非常容易踩地雷的內容;但必須認真的說兩性要真正的、盡可能的平等,那就是天方夜譚、因為不同的狀態就不可能用一樣的標準跟做法,書上光是標題可能就容易讓人吵架「男生會打架;但打完了以後可以做朋友,女生不可以吵架,吵完永遠不是朋友」
要說男女有別,除了在生殖器官部分其實基本上是都一樣的,只是這個一樣又有些不同,像是男生的杏仁核比較大一點、女生的海馬迴則是比較大等等,相同構造不同的大小跟厚度,就會讓行為跟思考有著顯著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優勢,好比女生的語言能力普遍好、男生是空間能力好之類的。因此若是放在教育上來說,教法上肯定是要不同才行,因為引發動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但有多少老師知道這樣的概念?而且願意花費時間去設計教材,僅僅是為了男女有別,而不是能力跟智力有別?
「教育的意義是使人脫穎而出」它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也不是花在教室時間的多寡、更不是回答題目的能力跟方式為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知識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讓一個人變得更好、對這件事更感興趣、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著,不要過上讓自己後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