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1後,我每天都會在這趟養樂多之旅中練習,練習覺察自己在路上的每一個情緒。
這個星期去拜訪了樂樂與多多之後托嬰中心的老師們,剩一個多月就要送孩子們去上學了,也先跟老師了解一些團體生活的作息,利用這段日子在家逐漸地調整,才能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學校的生活。
於是我開始將配方奶當作點心、訓練他們喝白開水,並讓他們跟我一起吃中餐。我一邊餵他們寶寶粥,一邊讓他們練習手抓著食物自己吃。
習慣的事情剛開始被改變,孩子們難免會有點不適應。有時候他們吃到一半就開始哭鬧,可能是想要喝奶,可能是想要睡了,我會先耐心跟他們解釋我們正在調整作息。當然他們總是有聽沒有懂,繼續哭鬧著,等著我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我會趕緊去泡奶,或是先把他們放倒在床上,等他們安穩下來後,再好好吃個飯,慢慢收拾一切。
也就這樣這個星期,每天到晚上的時候,我的身上總是累積了許多情緒。或許是我接下孩子們的那些情緒,又或是感受到疲累的情緒。
於是前幾天晚上,我和來家裡看孫子們的媽媽起了點小爭執。雖然我知道她只是想要表達關心,用她所認知關於愛的方式。但積累了一整天的情緒,也讓我回到了「兒童自我」,只知道表達最原始的憤怒。
隔天,她主動跟我聊起這件事,我也誠實地告訴她,我明白她是出於擔心,但有時這樣的關心,會讓我更容易陷入焦慮,甚至忘記怎麼穩住自己。我也開始意識到,自己正試著以「成人自我」在跟媽媽對話,也理解到她也是用她的「父母自我」在愛著我們。
原來,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只是為了當一個穩定的大人,也是在一點一滴中,學習怎麼與自己與身邊的人,重新建立一段更健康的情感連結。這段路,也許不容易,但我們都在一起練習。
如果你也正在育兒這趟旅程裡認識著自己,如果你也正在生活中追求自我成長,歡迎你加入我的《養樂多之旅》,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我會持續記錄這段旅程,留下我們的喜悅與感動,分享這一路上帶來的思維與啟發。
延伸閱讀
1了解自己的旅程|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出發,認識我們內在的三個自己

吃手指米餅的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