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像在跑步機上,明明每天從早忙到晚,卻總覺得什麼都沒完成。你是不是也常這樣:行程塞滿、腦子沒停過、手上的事堆成山,還要裝得若無其事?
但,也許你真正缺的,不是時間,而是對時間的掌控感。
你是時間的主人,還是被時間追著跑?
「一天只有24小時,怎麼永遠都不夠用?」這樣的困擾,其實與我們怎麼看待時間、怎麼使用時間有關。如果你總是被動地反應、處理每一件突如其來的事,而不是主動安排與選擇,那麼你就容易陷入「時間不夠 → 越來越焦慮 → 效率下降 → 時間更不夠」的惡性循環。
焦慮,往往不是因為事太多,而是因為心太亂
當我們感覺「好像什麼都來不及」,其實焦慮已經在悄悄上升。這些焦慮可能來自:
- 完美主義:想要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結果時間永遠不夠。
- 拖延症:越焦慮越不想動,事情堆到最後一刻,壓力爆炸。
- 容易分心:滑一下手機、回一下訊息,一個小時就不見了。
- 缺乏排序:不會分事情的輕重緩急,結果小事先忙、大事延後。
這些表現看似是時間問題,實則反映的是內在的壓力與混亂。
如何走出「時間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是要你變成效率機器,而是幫你重新掌握選擇的權利。以下幾個實用的方式,邀請你慢慢練習:
1. 看見時間的樣子:記錄真實的一天
用紙筆或APP記下你的一天,從起床到入睡:你花了多少時間工作?通勤?滑手機?吃飯?聊天?你會驚訝地發現,其實時間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好好看見它流向哪裡。
2. 排出優先順序:不是每件事都一樣重要
先問問自己:「這件事對我重要嗎?急迫嗎?」
試著將任務分類成四種:
- 重要又緊急 → 馬上做
- 重要但不緊急 → 預留時間
- 緊急但不重要 → 可以委託或簡化
- 不重要也不緊急 → 可以放掉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你把時間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上。
3. 試試番茄工作法:小步驟也能走很遠
設定25分鐘專心做一件事,之後休息5分鐘。四個循環後,再大休息一次。這樣的節奏,讓你避免精神疲乏,也提升效率。一點一點的完成,也比一直焦慮什麼都沒開始來得踏實。
4. 學會說「不」:拒絕,是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
你不需要當每個人的萬能小幫手,我們每個人都有其限制。適時說「這段時間我沒辦法接下這件事」,是成熟與負責任的表現。你在保護自己的時間,也保護自己的能量。
5. 善用碎片時間:日積月累,水滴成河
等車、排隊、通勤、等人時,把握這些「小時間」來做小事──聽一集podcast、整理代辦清單、寫幾句日記,甚至什麼都不做,靜靜呼吸,也是一種選擇。
6. 安排空白時間:留點空給自己喘口氣
別讓行程表一整天滿得像密碼表。預留一些沒有計劃的時間,讓你可以彈性處理突發狀況,或單純放空發呆。生活不是一場賽跑,喘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找回時間主導權,也找回自己的節奏
時間管理的真正意義,不是讓你變成超人,而是讓你過得更有感、有方向、有餘裕。
當你感覺自己能掌控時間,焦慮自然會減輕。你會發現:生活不是在趕時間,而是在選擇怎麼走每一步路。
如果你長期處於被壓力吞噬、對生活感到失控的狀態,心理師可以協助你梳理背後的情緒與思維困境,重新建立節奏與穩定感。
時間不是敵人,它是你可以重新學會親近的朋友。
願我們在練習中,慢慢找回節奏,重新做回生活的主角。
/A healing 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