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觀 006|我們對訊息弱勢者的態度,有文化溫差:溝通不良,是聽者還是講者的責任?(On Communication)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我不是英語母語者。

即便我在台灣的升學體系上備受眷顧,一路獲得許多環境支援,也在大學期間額外下了非常多功夫,但我第一次在海外生活時,我還是非常痛苦——二十出頭的我坐在討論小組裡,要開口跟其他德國與荷蘭學生,辯論歐盟政策與企業的協商體系,總是感覺自己像是有苦說不出的啞巴——我的外語跟不上思緒,無法將訊息層次呈現出來。而我的原生文化離歐盟體系太遠了,更無法靠著文化同質性,與同儕建立非語言的共鳴。

在那時,我的溝通問題,是屬於語言熟悉度的問題。

後來我的人生歷經大學畢業、外商工作、出國念研,我已經克服了語言熟悉度,可以在法國與國際同學交流,並且用一系列社群的洞見以自身經驗說服雇主,獲得了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機會。而我也此正式移居到英語系國家,以及英文母語的工作環境。

但我遇見了另外一個英語溝通高原——我卡關的地方不再是「不會講」,而是「不夠有影響力」我一直深刻的記得當初我的美國前主管跟我說,他認為,我的思維架構、執行方向、英文都很好,但是要登高一呼,找到盟友,得換一套溝通方式。

此時,下一個問題開始浮現了:一個人溝通是否有影響力,是什麼造成的?

而且我也發現,這個問題,已經開始跳脫「語言」這個框架了,有影響力與否,不僅只出現在「英文溝通」、「法文溝通」,就連我自己最熟悉的「中文溝通」也會碰到這個問題——難道所有母語中文,極度流利的人,就代表他們講話有影響力嗎?

第二季 #全局觀 連載,我們來聊聊國際社會裡,面對溝通時的心理差異吧!


溝通卡關,是聽者還是講者的責任?

第一個關鍵的溝通差異,我是從一個無心的分享中領悟的:有位朋友傳給我一個語言學習影片。影片的製作人是美國人,以英語為母語,但中文也有母語等級,得以做研究、教課。這位講師除了在台灣長期居住,也曾旅居韓國多年。

她在影片當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文化觀察。

一句話講出來,如果理解上有困惑,在東亞文化的互動脈絡下,通常會假定是「聽者」沒有進到「聽明白」的責任;但是在西洋文化體系,大家則會假定這是「講者」沒有盡到「說清楚」的義務。

也因此,很多東亞的學生如果沒有聽懂,大多數他們的反應是很快速地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裡,不敢隨意發問。

  • 「我是不是不夠用功?」
  • 「我聽不懂是不是我的問題?」
  • 「我不確定老師是不是那個意思,但我若問了,會不會很丟臉?」

然而西洋世界的習慣卻更像是學生舉手發問,要求講師重新解釋。對他們來說,身為學習者的「無知」是很正常的,講者的「講解」本來就是應該要做的事情。也因此,在重新探詢,確認所知無誤,是學習過程中必要的步驟。

  • 「老師剛才的講解,是不是建立在某些前提上?」
  • 「我沒聽懂,可否請老師重新再講一次?」

看完影片後的我,回想起不少我在法國求學時,對同儕行為的觀察。比如法國同學們,即便方式不同,提出問題見解的深度與層次不同,但他們可從來沒有在「與教授叫板」這件事上客氣過;而來自美洲,無論北美洲、南美洲的同學們,也通常是課堂中表示「我不懂」最真誠的一群人:

巴西同學在 MBA 學程以前,是小兒科醫生。對他來說,經濟與商業課是一套全新體系。但是曾有教授認為大部分學生已經理解,執意加速課程。這位同學據理力爭,告訴教授:「我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我花了學費,很有誠意要來學習,我也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是跨領域來的。我認為你有義務照顧這些人,讓我們聽懂。」

老生常談的「亞洲學生不發問」,作為刻板印象太過單一化學生群體的想像,當然有討論空間;在實務上,也並不是所有亞裔都會遇見這類困難。但這種印象下,真正的關鍵並不在於這些「行為」——「行為」只是一種觀念與文化的結果,是最後的表徵——我們要問的,是這些行為背後的社會互動前提,究竟是什麼?是不是有什麼文化上的假設,驅動許多人以特定方式思考,而造成或是推動這些表徵?


「五歲法則(ELI5)」背後,有什麼假設?

無獨有偶,我也在入職公司後經歷過幾次衝擊。

科技公司在溝通上有一個文化,叫做「Explain it to me like I am a five-year-old.」,用中文語境來說,就是老嫗能解,化繁為簡。這個文化不僅限工程師,而是各個職能,無論是產品、營運、法務、設計、業務,在進行跨職能溝通時,都會盡力遵從這個法則。

而同理,如果每個人在與其他人討論時,因為職能壁壘,無法快速進入討論主軸,也可以直接動用這個招式,說聲:「Can you explain it to me like I am a five-year-old?」而通常就會有人跳出來解說,讓參與討論的人進入狀況。

這個職場文化相信一件事:專業領域可以深度且複雜,但要促成合作,「五歲法則(ELI5)」就是必要的能力。一個人可以很聰明,但成熟的專業工作者不能只是聰明,真正重要的,是帶動其他人,激發集體智慧。

我在這環境已久,也因為在西洋環境裡工作,調整我的行為。然而幾經沈澱,我也發現這個「五歲法則」背後,有一些微妙的文化溫差:這個法則的前提是,在這個社會互動的形式裡,大人有必要用簡單的語彙,向孩子解釋複雜的現況與影響。這是認同小孩子有足夠的理解力,也是對小孩子發出「進入互動」的邀請。

五歲法則作為公司文化,或甚至是溝通文化,也並不是出自於任何的兒童專家之手,而是在開源討論版裡由網友構建起來的風氣:這概念最初是來自於網路論壇 Reddit,網友希望可以藉由集體智慧,來請不同專業領域的網友簡單解釋複雜概念。這討論版自此熱絡不已,至今都有眾多網友響應,追蹤人數超過兩千三百萬人。

raw-image

2019 年由台灣公視推出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演員賈靜雯與于卉喬,飾演關係緊張的母女。賈靜雯飾演的角色宋喬安,即是電視台副總監,傳統媒體第四權,她在劇中對女兒說話的方式,與她對電視台觀眾說話的方式,立場非常近似。


然而,看到五歲小孩子這件事,也讓我想起我曾經在台灣的電視劇裡聽過一句話:「觀眾只有七歲智商。」

七歲和五歲在我看來,在語境上都只是虛數,都僅是代稱「小孩對於世界的理解有限」。然而,在中文語境以及呈現形式裡,「只有」加上「智商」,多少都帶有貶低意味。簡單與朋友們討論之後,我們都同意——這句話裡帶有不明說的位階傲慢。

一個面向大眾的影視作品,有這樣的台詞,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文化假設:「既然小孩子不懂,也就不用多說。」因此不尋求小孩理解,而是用指令式的方式對小孩說話,要求聽從。這個台詞背後也暗示,正因為「聽者」無法「聽明白」,「講者」在此是沒有義務或是意願「說清楚」的。反正說了也沒有意義。

但當然,我拿「五歲原則」跟「七歲智商」這兩個例子列舉,並不是在比較哪個文化孰高孰低,畢竟這背後來有其他條件限制,比如傳統媒體與網路新興論壇的角色差異、文化上家庭認知以及兒童教養等問題。

我想要強調的是:

  • 我們是否有意識到,自己在溝通這件事時,對於角色身份而有的潛在假設?
  • 當我們面對一個「訊息弱勢」的人,無論他是小孩、下屬、新人、非母語者的時候,我們面對溝通落差,我們是在想「聽者為什麼沒有聽懂」,還是「講者為什麼沒有講清楚」呢?

我認為,這才是進到西洋文化語境後,最需要自我覺察的溝通文化假設。


「重述一遍」是建立影響力最根本的魔法

回到最初的問題:一個人溝通是否有影響力,是什麼造成的?

我認為我目前的答案,正是認知到自己有義務,也有能力,將意圖表達出來,盡到講者責任。而正因為這個意圖之明確,才有辦法透過不斷語言強化,進而驅動他人。

我在 ELI5 的環境近四年,化繁為簡真的不容易,且牽扯到的能力真不少,比如:

  • 如何在簡化的過程裡不過度去脈絡,確保主軸完整?
  • 如何確保解釋客觀事實,同時也要依據對象所在職能,確保他理解這件事對他而言的重要性與關聯性?
  • 如何在解釋完之後,說服對方參與,並且在預期的時間軸內回饋意見與執行?

Adam Grant 在《逆思維》一書裡針對如何用簡易的語言說服他人,但同時避免對話落入二元思維、非黑即白,有非常精彩的展開。我在這裡雖不贅述,但想從一個習慣——意譯重述(Paraphrase)開始

意譯重述,是我當初從臺大政治系溝通實務課程兼任講師,胡定邦先生(Barry Hu)那裏學習到的技巧。意譯重述的意思是,每次對答後,自己能夠「重述對方觀點,確保自己理解」,以及當自己溝通後,「請對方簡述,並且確認」的習慣。

有當過知識產出的人,無論身份是家教、主管或是前輩,應該都明白:唯有當一個人能把自己所知的知識重新輸出的時候,才是真正獲得該知識的時刻。

我想把這句話以同理方式重寫一遍:也正是唯有當一個人可以正確地以另外一句話重述對方的訊息時,才代表這個人真正的聽懂對方。

每日的工作實務上,我的英語母語同事,在接收訊息後,時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所以,上述這些是你想要問的、或需要我進行協助的嗎?(Is that the ask?)」訊息主要傳遞人,在聽完這個重述與詢問後,也會再次進行肯定或是修正。這樣的一來一往,一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也確保接下來團隊珍貴的時間與資源,不因為誤會而多費能量,而能被妥善利用。

降低溝通門檻,意譯重述,建立橋樑,製造盟友。當這變成習慣,影響力不請自來。

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代表你了解得不夠透徹。——愛因斯坦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 Albert Einstein

職場溝通裡可以談的還有非常多,化繁為簡只是其中之一。而中文語境裡其實也有非常多擁有其他目的的溝通型態,可以用不同文本來進行展示。

不過,既然上一季的全局觀文章裡以拒絕、衝突、談判為題,我這一次想要將對話往另外一個光譜前進,來說說怎麼與同盟、主管、業師這類同一陣線的盟友說話——如何在日常工作之中開口要求資源?如何處理升職跟擴大職權的對話?如何建立業師(Mentor)與社群網絡(Community),從打獨架變成打群架?


Stay Classy!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

🩵

Referen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喬記洋行的沙龍
950會員
95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喬記洋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09
本文探討高資產客戶的消費行為與奢侈品牌、金融機構的客戶區隔策略,分析高淨值人士和超高淨值人士的財富門檻、消費模式,以及銀行和奢侈品牌如何透過關係管理維繫高端客戶。文中引用數據,並參考LVMH、愛馬仕、香奈兒等品牌的客戶分類標準,以及臺灣、香港等地的財富管理門檻,深入剖析高端市場的客戶篩選和經營策略。
2025/06/09
本文探討高資產客戶的消費行為與奢侈品牌、金融機構的客戶區隔策略,分析高淨值人士和超高淨值人士的財富門檻、消費模式,以及銀行和奢侈品牌如何透過關係管理維繫高端客戶。文中引用數據,並參考LVMH、愛馬仕、香奈兒等品牌的客戶分類標準,以及臺灣、香港等地的財富管理門檻,深入剖析高端市場的客戶篩選和經營策略。
2025/04/20
本文探討 LVMH 和 Kering 兩大集團崛起之路,以及他們如何透過併購策略,主導奢侈品市場。文章以 Gucci 被 LVMH 收購未遂,最終被 Kering 收購,深入分析兩大集團的經營策略、市場競爭。文章也探討 LVMH 擴展至體驗經濟的野心,以及如何透過多元化投資,鞏固其市場領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4/20
本文探討 LVMH 和 Kering 兩大集團崛起之路,以及他們如何透過併購策略,主導奢侈品市場。文章以 Gucci 被 LVMH 收購未遂,最終被 Kering 收購,深入分析兩大集團的經營策略、市場競爭。文章也探討 LVMH 擴展至體驗經濟的野心,以及如何透過多元化投資,鞏固其市場領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4/02
本文探討時尚產業中Luxury、Premium、High-end等詞彙的差異,並以服裝產業從「製造」與「銷售」維度,結合目標客群與產品定位,分析不同品牌(例如Sezane、Barbour、巴黎世家、愛馬仕等)的市場策略與定位。瞭解產業中不同玩家的定位,對於企業溝通策略、成長路徑以及品牌藍圖至關重要。
Thumbnail
2025/04/02
本文探討時尚產業中Luxury、Premium、High-end等詞彙的差異,並以服裝產業從「製造」與「銷售」維度,結合目標客群與產品定位,分析不同品牌(例如Sezane、Barbour、巴黎世家、愛馬仕等)的市場策略與定位。瞭解產業中不同玩家的定位,對於企業溝通策略、成長路徑以及品牌藍圖至關重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以自身和旁人的經驗,來分享如何良好溝通。建立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在初期過濾掉不適合的案件,也能在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效果。
Thumbnail
以自身和旁人的經驗,來分享如何良好溝通。建立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在初期過濾掉不適合的案件,也能在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效果。
Thumbnail
說話的語氣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至關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改變說話的語氣,從親子關係到夫妻、同事間的溝通,作者提出了多種方法。例如,從微細的細節做起,重視感恩、透過傾聽提高溝通品質,以及使用三明治溝通法。該文章的內容豐富且討論深入,對維護良好人際關係很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說話的語氣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至關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改變說話的語氣,從親子關係到夫妻、同事間的溝通,作者提出了多種方法。例如,從微細的細節做起,重視感恩、透過傾聽提高溝通品質,以及使用三明治溝通法。該文章的內容豐富且討論深入,對維護良好人際關係很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從中英文之間的語言轉換與文化差異探討,深入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聯係和轉換方式。
Thumbnail
從中英文之間的語言轉換與文化差異探討,深入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聯係和轉換方式。
Thumbnail
學習語言除了練習,一定要有適當的環境,才能事半功倍。
Thumbnail
學習語言除了練習,一定要有適當的環境,才能事半功倍。
Thumbnail
英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全球溝通工具,但其複雜性卻常讓學習者感到頭痛。從文法的變化,到發音的細微差異,再到詞彙的廣泛運用,每一個環節都對準確地表達意思至關重要。詞彙是溝通的基礎,良好的詞彙力不僅能讓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幫助你更精確地理解他人的意見。
Thumbnail
英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全球溝通工具,但其複雜性卻常讓學習者感到頭痛。從文法的變化,到發音的細微差異,再到詞彙的廣泛運用,每一個環節都對準確地表達意思至關重要。詞彙是溝通的基礎,良好的詞彙力不僅能讓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幫助你更精確地理解他人的意見。
Thumbnail
『我-語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隱含了多個溝通重點。相信瞭解這些之後,能運用的更得心應手,助於有效溝通。
Thumbnail
『我-語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隱含了多個溝通重點。相信瞭解這些之後,能運用的更得心應手,助於有效溝通。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只有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並不夠。本文分享從《同理心對話》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及『聽者』,讓你從內心開始改善溝通,並達到更深層次的對話。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只有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並不夠。本文分享從《同理心對話》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及『聽者』,讓你從內心開始改善溝通,並達到更深層次的對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包括調對話頻率、避免過大或過多的提問,以及聆聽對方回應等。通過輕鬆生動的案例分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教學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包括調對話頻率、避免過大或過多的提問,以及聆聽對方回應等。通過輕鬆生動的案例分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教學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