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很多次卻沒改善?」可能你遇上的是語義飽和!當重複的訊息變成背景噪音,無法再激起行動,就該換種方式說話。透過肯定+提問+情感連結,打開對方的心,才能真正帶來改變。
「不是已經講過很多次了嗎?報告的內容必須有明確的數據並涵蓋風險評估,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耳提面命,卻還是沒有任何改善呢?」
你有沒有發現明明說得很清楚,對方怎麼就是做不出來,尤其愈是沒有明確的行動方案,如理念、目標等的表達形式,愈是無法引起共鳴。
作為主管,需要敏銳地意識到,當命令或要求經過多次傳達卻始終未見成效,下屬是否漸漸充耳不聞?其實人的意志與注意力會隨著時間而遞減,猶如嗅覺疲乏,是因為我們的神經感到疲倦、麻痺而陷入「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的現象。
「語義飽和」是由美國心理學教授萊昂.詹姆士(Leon James)首創的心理現象。指的是當你長時間重複盯著一個字或單詞時,會突然產生對其意義的陌生感,甚至會覺得不認識這個字詞。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因為大腦神經若在短時間內接收到過於重複的刺激,會引發神經活動的抑制,而這種抑制導致了對常用詞語的暫時性「失憶」現象。此外,如果大腦在理解某個詞語時,判斷其需要耗費大量認知資源,便會傾向於選擇性忽略,以減輕處理的負擔。
所以「不是已經講過多次了嗎?」、「一而再、再而三」與「沒有任何改善」的用詞遣字,員工可能早已聽習慣了,也失去刺激大腦的作用,逐漸變成背景噪音。
況且聽者感受到的可能是「我又搞砸了」,而不是「這件事還沒做好」,因此又會引發防衛、解釋、推卸責任等反應,忽略了要解決的事件本身。漸漸的員工感到挫敗或無力感,久而久之只會降低主動性。當開始習以為常無反應,未能產生作用時,便是必須做出改變,改頭換面,開始構思新的方法,以突破大腦習慣性過濾器的時候了。
為了讓訊息(口號、宣言、遠景或命令等)真的被聽進去並付諸相對的行動,要以不重複、不被過濾和不傳統的方式來陳述,想方設法引起關注,讓大腦無法忽略或自動篩選掉。
因此,若將提問內容調整為「每周更新這份報告,你肯定花費了不少心力。有沒有哪些環節讓你覺得特別耗時或容易疏漏?我們可以一起探索更有效率的做法。這份報告是你的專業判斷結果,若能強化數據與風險評估的呈現,將使其更具影響力。你認為呢?」
先表達肯定(花費不少心力),非糾正與責備,建立心理安全感;探索可能面臨到問題的所在(特別耗時或容易疏漏);然後展現支持與合作之意(一起探索);再進一步提升其個人價值(更具影響力),結尾時透過「你認為呢?」讓他有反思的機會。
建立情感連結能有效的讓對方降低防衛,提升參與感。透過同理、感受到支持與合作,促發個人價值被認可所引發內在動機,比單純命令更有效、持久,尤其用在不懂得如何自我反饋的人身上,更有明顯的效果。
一旦覺察到訊息已經像貼在牆上的壁紙,被視而不見,無法再激起接收訊息者任何共鳴或行動,變得麻木時,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包裝、傳遞,將人物帶入情境及情感連結,才能避開大腦的過濾器,促發真正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