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工作場域剛好是在第一志願的學校,再加上這幾年在教育現場所觀察到的許多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的狀況著實讓人憂心,所以當看見《懸崖邊的學霸》這本書,立刻毫無懸念地買回來閱讀。書中極為精彩地論述這幾年在升學主義與社會競爭的影響之下,青少年以及父母的內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那彷彿非成功不可的信念,以及社會極其狹隘的「成功」觀點,都讓一切變得越發荒誕與驚懼。如同書中封底所言,「直擊美國高中優秀學生的『鬼』故事」,在那追求成功背後的代價,也許早已超出人們的預期與承擔。
很喜歡書中前言的標語「閉著眼睛奔跑」,這個簡短的句子裡頭,透露著兩個關鍵,一是「閉著眼睛」、二是「奔跑」,甚或可以改成「拼命奔跑」。為什麼這麼說,就前者而言,其實青少年許多的活動都是由成人主導,也就是他們只是在一條早已被劃定好的路上奔跑,或是肇因於內心不明所以的空洞,或是處在外在不假辭色的鞭策。不論為何者,都使得他們連停下來檢視,這是否是他們所想要的人生道路都不曾有過。即便曾經迷惘與疑惑,彷彿也沒有機會、也沒有勇氣為自己的人生下決定,更遑論嘗試去改變。道路兩旁更是架滿了由父母與社會所設置的成功標語,那遂也成了他們自欺欺人,或是自我安慰的憑藉。
就後者而言,各式各樣的論述,舉凡一萬小時的練習、成長型思維,都不斷想盡辦法將他們的潛力逼到極致,從學業、體育、興趣到課外活動的參與。再加上過度競爭的社會環境,逼使著所有的一切都得要有衡量的標準,都得要有判斷輸贏的依歸,那更衍生各式各樣非得達成不可的目標。彷彿落後、失敗就意味著在人生的競賽場中遭到淘汰,這一切種種都幾乎淘空了青少年的心力。無怪乎,書中提及現在的年輕人出現了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毀滅性大流行。
於此,我們可以從書中的內容,分別從青少年與家長這兩個面向來討論。首先是青少年所面臨的情境,誠如上述,由於成功的壓力以及毫無轉寰餘地的成功道路,使得青少年幾乎都處於高壓、過勞的狀態。此外,他們也沒有學習與培養出適切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使得那「懸崖邊」的意象越發真切。再加上過往課外活動往往是放鬆與抒壓的管道,如今卻成為另一個競爭與壓力的所在,更如雪上加霜一般,一步步將他們逼到懸崖的盡頭。無怪乎,書中言及他們在「鍍金的壓力鍋」度過他們的青春歲月,即便可能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裡層卻極為殘酷與嚴厲。
可嘆的是,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最核心的心理議題當會落在自我認同。然而當父母、師長乃至周遭的環境,都在不知不覺中提醒著他們必須表現出色,甚至是完美才有資格贏得愛與尊重。這將使得即便處在發展的關鍵期,青少年卻因為競爭與需求,而直接將個人價值與是否超越同儕劃上等號。而那不斷將注意力朝外的舉措,不僅隨時牽動著情緒的紛擾,更將使他們沒辦法培養出對於內在意義和內在目標的感知與確認。
於是乎,向內探索的缺如,就不得不透過外在評價來補足,這也將進一步造成他們越來越依賴透過他人來瞭解與勾勒,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貌,甚至是自己有多少價值。可偏偏那樣的認同所帶來的滿足感極其短暫,不一會兒旋即又被匱乏感所取代,再加上倘若夾雜幾次負面的反應,就很容易顛覆既有的想法。遂而只能在那不斷地需索與鞭策裡中拚命努力著,可那卻又容易導致倦怠感。讓人心疼的是,內心揮之不去的憂懼感,彷彿剝奪了休息的可能;那不知所以然的疑慮感,卻又凸顯了拚命的荒謬。長此以往,潛在的憤怒將逐漸浮現,結果更容易導致憤世嫉俗的狀態。那像是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讓人驚懼、又讓人慨嘆。
然而,促成這一切的關鍵幕後推手,也就是青少年的父母,卻也毫不輕鬆。如同書中所提及的,確保孩子不會落後的親職焦慮,是一種全新且普遍的文化潮流。父母彷彿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栽培孩子成為人上人,或者如何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勝出。相關研究指出,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家長認為,「學業和事業成功」是其他家長覺得最重要的兩件事;但卻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家長,把這兩樣列為自己最重視的事。這樣的結果反應出,父母的作為其實是受到競爭的壓力所驅使,沒有人願意成為退出比賽的人。
可怕的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社會上對於通往幸福的道路,逐漸被理解或者劃歸成通往成功的高風險競賽。而成人所感受到的競爭,旋即毫無保留地轉嫁到孩子身上。更有甚者,無所不在的消費文化,偏偏又強化了父母認為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是一項極為重要且不容失敗的投資。所以得要不斷地進行預期回報的評估,那更形成無時無刻都存在的評價與壓力。
讓人驚駭可偏偏卻又難以否認的是,書中點出,父母對於身分地位的敏感度往往會決定其教養方式。也就是說,倘若父母常常會關注各種身分地位的象徵,那麼往往就會時時留意,任何會讓孩子勝過或輸給同儕的條件。書中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地位保護」。父母為了確保後代不會因為世代交替而失去現有的身份地位,所以往往會為孩子做出長達數十年的生涯規劃。那不僅僅含括學校教育的內容,甚至還延伸到活動參與、興趣愛好,乃至社交狀態。而根據書中所言,通常地位保護的責任都會落在媽媽身上,也就是媽媽將負起打造一條保證通往成功的道路。
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那當只是一條參考的道路,只是一個可以依循的標準。然而,書中直陳在那過程中,如果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地位有上升的趨勢,就會在生理上以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等來感受到那份愉悅。甚而延伸到內心的滿足與心安,彷彿一切都如預期般的進行。相較於此,若地位有下降的危機,那麼就會感到焦慮與壓力,此時就換成皮質醇來讓人感受那份不安。而非得做些什麼不可的念頭,以及不斷檢視這過程中哪裡出錯的焦躁,都將帶來身心的磨難。更何況潛在社會地位下降的斜率,往往在頂層是最陡峭的,也最敏感。這也不難想像,處在那樣的狀態裡,對於下降的感受會更為凸顯,遂也更容易感到憂懼。
尤有甚者,作者還特別引用「煙霧偵測原理」跟「匱乏心態」來更進一步闡述,那樣的感知對於心裡所造成的負擔。就前者來說,其實大腦內的杏仁核主要負責面對外在威脅的警報器,然而為了擁有最快的反應時間,以及秉持「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的基本原則。所以即便我們的生存實際上沒有受到威脅,演化的設定也會因為感知上的反應而產生壓力。也就是說,由於所接收到的信號往往處於模糊的狀態,再加上為求效率,所以大腦並不會花費時間去區分真正的威脅和感知上的威脅。尤其是在快節奏與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那關乎輸贏勝敗的場合裡,更容易發生誤判假警報的狀態。只是警報一響,不論真偽那都得付出相對的代價。
就後者來說,當我們感到沒有足夠的資源時,大腦就會陷入「匱乏狀態」。此時很容易對於我們所缺乏的東西產生追求的執著,而這可能會造成看不見大局的狀態。匱乏心態可以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生存在重要的事物上,那原是進化的優勢。但是如果我們感受到不確定性時,也會同樣觸發這樣的反應,結果可能變得更保守、控制欲更強,更想要保護所遭受到的威脅,比如說前述所言及的地位。正是上述兩個條件的相加,使得即便當代的極端教養模式未必符合常理,甚至帶著神經質的偏頗。但因為那牽動著對於不安全感的憂懼反應,遂依舊認定那是非如此不可,甚至是眼下所當採納的最佳方法。
當然這裡頭還有社會的推波助瀾,書中接續又提及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狀況也與所採取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作者舉出教養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寬容式,允許孩子自由和自我探索的空間,二是獨裁式,限制孩子的自主權,要求服從和尊重;三是權威式,主要透過溝通和明確的限制來鼓勵良好的行為。北歐的社會安全網較為完善,社會服務比較健全,所得分配不均也較不明顯,這使得父母比較傾向於採納寬容式教養。相較於此,在工業革命之後,獨裁式教養竟成為許多已開發國家的主流。這主要是因為貧富差距使得有錢的父母覺得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地防止地位下降,而寬容式教養是他們承擔不起的風險。
再加上社會安全網的不夠周延,以及父母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源,遂興起了努力為每個孩子打造一張個人安全網的想法。只是這一切卻沒有想像中來得簡單,那得要大量的金錢、勞力和腦力。如同書中所提及的,無論帶著孩子進行各種活動,或者不斷評估哪個興趣、課程乃至各項資源最能夠幫助孩子在面臨競爭時脫穎而出,都得付出可觀的代價。這也使得父母更想要確認與保證,一切都是值得且符合既有的規劃。再加上任何可能發生的差錯,都會讓失敗的焦慮快速蔓延。於是父母便更傾向於採用控制、過度參與的教養方式來因應這一切。
可想而知,當父母對於這個極度競爭的世界感到焦慮,甚至承擔不起任何落後、失敗的風險時,家長的壓力必然會表現在對孩子的要求、評價與批評。舉凡對於成績的過度反應、強烈主導與干涉孩子的行程與計畫。最嚴重的莫過於因為焦慮與不安,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便會嚴厲地批評與指責。然而,親子之間的連結,往往扮演著孩子是否心裡健康的關鍵要素。當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高度期望時,家庭關係就會從原本安全的避風港,變成避之唯恐不及的危險風暴區域。而對孩子來說,害怕自己不被愛的恐懼,會逼使他想盡辦法去滿足父母的期待,甚至去追求理想與完美的樣貌,以進一步贏得父母的關愛,並藉此贏得他們所渴望的安全感和愛。
長此以往,孩子們會將這些過高的期望內化,甚至將這些當作自我價值和贏得親情的指標。倘若順利達標,則將助長這樣的想法;倘若沒有順利達到目標,則將造成自我譴責的理由。然而,讓人極其憂心的是,如同上述所言,青少年這個階段,正是自我認同建立的關鍵期。當他們努力地找尋「我是誰」這個身分認同的答案時,偏偏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符合外在的期待與要求。甚至他們覺得自己受到重視,是因為自己達到了外在要求的條件,而非因為他們的內在價值被肯定,那其實反而可能逐漸背離真實的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對於價值的看法,將會侷限在外在所關注的自己的表現,而漠視其他的觀點與可能。
他們小心翼翼地面對父母的焦慮,甚至把父母焦慮不安的責任全都拉到自己身上。誠如書中所說的一段值得深思的話語:「如果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教養焦慮,這些焦慮就會控制他的孩子。」當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越來越高,而整個社會的模式中需要孩子表現優秀的領域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高,那所造成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研究指出,過去四十年,年輕人完美主義的傾向大幅成長,這些大都肇因於社會與父母把不切實際的期望全都一股腦兒地加諸到孩子身上。
然而,如同書中所點出的核心概念,當討論著孩子的壓力、完美主義、焦慮等議題時,更重要的是去看見那背後藏著「一種未被滿足的需求」。也就是在撇除讚美、獎項之後,能夠無條件地被父母或重要他人看重與珍惜的需求,以及能夠只是因為單純地存在著而被接納與喜愛的需求。如果青少年認為自己必須要能符合父母所設定的標準,才能贏得父母的愛,那麼就會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這樣的想法,會妨礙他們建立健康且穩定的自我認同。
據此,書中特別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心理學家羅森伯格在青少年議題的研究中所提出的「重視感」。那點出讓青少年感到幸福的關鍵,是覺得自己受到重視。一如上述所言,青少年的許多心裡議題與情緒表徵,往往源自於未能滿足被看重與關愛的需求。當被看重時,往往能夠感到心安,因為那意味著擁有穩固且有意義的連結。也就是說,重視感滿足了被周圍人看見、關心與理解的深層需求。不僅如此,重視感可以視為一種衍生需求,其捕捉有所價值的感覺,例如歸屬感、社群和依附,以及圍繞著自己能夠有所貢獻感覺。重視感可以有很多層次,最初幾乎都肇始於父母的重視,然後慢慢地向外擴張。當人們被重視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產生價值,也更願意做出貢獻,進而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這裡頭的關鍵在於,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內在價值,我們往往是透過生活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而慢慢去發現與形塑。所以當我們因為自己的核心本質而受到重視時,就能夠建立穩固的自我價值。甚至是我們若能夠在這過程中學習或者感受到,我們之所以被重視,單純是因為我們真的很重要,而非我們做了什麼。那樣的看重將成為我們活著最有利的後盾,也將成為我們願意相信自己的基礎。因為自我重視感影響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強化的訊息以及我們處理失敗的方式。更有甚者,高度的自我重視感可以作為緩解壓力、焦慮、憂鬱和孤獨的保護屏障。無怪乎,書中言及重視感是回歸我們內在價值的途徑。
相反地,倘若長期地不受重視、被忽略,那麼內在需求的渴望沒有被滿足,那所形成的焦慮與不安,便會逼使我們嘗試去引起注意,嘗試去得到別人的關愛,甚或只是關注。於是乎,如何滿足外在的要求遂成為極其重要的一環,而若搭襯前述所提及的父母的態度與社會的現況,那麼所謂打造完美形象,遂也很容易成為心中所認定非如此不可的標準。尤有甚者,自我重視感很低的人,往往很容易以偏蓋全,甚至是災難化自己的想像。他們會覺得眼下不受重視,那也將意味著將來也不會受重視。
那樣的絕望與威脅,往往會逼使他們想盡辦法來達到旁人所設定的標準。偏偏我們的世界充滿了衡量的機制,且伴隨著難以達到的高標準,這些都將一次次折損孩子被重視的感覺,甚至在挫敗裡逐漸堆疊自我質疑與自我否定的觀感。更讓人感到不忍的是,往往在那極度挫敗與絕望的時刻,甚至是徹底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才會逼使自己或者周遭願意去反思與調整那所謂的標準,所謂的應然。然而,畢竟身心都早已經超過負荷,這使得在那不得不的調整之後,往往仍舊難以達成那所謂勉強才接受的調降。於是乎,這樣的歷程將形成更為沉痛的重擊,原本搖搖欲墜的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彷彿在那一刻徹底被擊垮。
由此當可意識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書中提醒著父母的難為,因為整個社會的氛圍與高壓,使得養育的長期目標對他們不再有吸引力,眼前的地位乃至財富則吸引他們所有的目光。他們會告訴自己,在這過程中他們對孩子的愛並沒有打折扣。他們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卻沒想過他們在無意間剝奪了孩子在高壓狀態裡釋放壓力的關鍵。那就是親密、呵護與關懷的親子關係,以及那樣的關係所形成被重視的感覺。
是故,接續書中再次將焦點轉移到父母,其實過往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總會不斷聽見他們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辛苦。然而,作者卻點出極為關鍵的一環,那就是光是做到無條件的愛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孩子必須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也就是前述所言及的被重視感,往往不是因為父母說了什麼話,而是孩子聽到了什麼,關鍵在於接收者的感受。書中有句話,極為鏗鏘有力,卻也不免讓父母感到哭笑不得,那就是「孩子天生就擅長解讀父母表裡不一的言語」。
很多時候,父母的表現往往難以掩藏內心真正的想法,當然這裡頭也可能是因為溝通上的誤會。舉例來說,孩子表現出色的時候,父母往往會感到自豪,而表現出得意與歡欣的模樣。然而,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也許父母在言語上呈現出不在意,但行為上卻明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那份失落。而這種種的反應,都會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傳遞著微妙的訊息,甚至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不僅如此,有時父母甚至只是想要用沉默來讓孩子有時間自己整理自己的情緒,但卻可能遭致孩子的誤會。
書中特別點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來講者與聽者之間就可能存在著認知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往往在親子之間,或因為代溝、或因為較少溝通而更加凸顯。而那樣的困境,對於孩子處在青少年階段時,更容易被放大。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實乃因青少年天生就帶著一種負面偏誤,也就是說青少年對於負面事物所引起的神經反應會比正面的事情更強烈。而且青少年對環境中的威脅,往往具有較高的敏感度,這也更使得他們總能感受到父母極力隱藏的焦慮與壓力。而這一切種種與青少年的負面情緒較高也有相互關連的影響。與此同時,不難想像當帶著負面情緒面對溝通,往往也容易陷入泥淖,甚而形成更多的誤解與傷害。
由此都在在反映出父母對於孩子的高度影響力,當父母批評孩子,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缺陷,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甚至是讓父母失望的自己,沒有資格得到父母的愛。那會造成極大的痛苦,而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態,他們會隱藏自己真正的樣子,以便成為他們所認為父母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亦即孩子在潛意識中進行了一項令人驚懼的交易,那就是為了在青春期這段脆弱的親子關係中保持連結,他們決定放棄真實自我,進而發展出所謂的虛假自我。
這將使得即便這個角色扮演非常成功,但卻會因為內心那個自己真實樣貌不被接受而深感羞愧。長此以往,虛假自我將會逐漸取代真實自我。他們會更專注且用力於取悅他人,而不是嘗試去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樣子。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們往往認為他們的價值取決於他們外在的成就,而非取決於他們內在核心真正的樣貌。並且認為只有在他們聽從父母的話語,達到父母所要求的標準才會被重視。殊不知,那卻越發背離真正的自我重視感。
接續這樣的討論,書中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當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會停止愛你,但他們會停止愛自己。這也不免讓父母感到壓力重重,畢竟當孩子的行為跟父母的期望不相符時,往往很容易就表現出失望。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點出,在這樣的時機點,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切記,在表達失望的同時,也需要表達溫暖。誠如書中所提醒的應對良策:「溫暖和連結是教養的靈丹妙藥,批評和排斥是教養的致命傷。」
不僅如此,書中特別提出另一個關鍵舉措,那就是我們需要將行為與人分開來看。你可以不喜歡這個行為,但仍然愛這個人。當父母能夠清晰地區分這兩者,孩子就比較不會將自己的價值和行為綁在一起。重要的是,這將為孩子提供犯錯的空間,也讓他們可以比較不怕失敗。當父母不再用力地把孩子塑造成周遭所認定傑出的樣子,而是去看見、接納他們當下的模樣,並且嘗試去認識他們美好且平凡的真實自我時,孩子就能夠更為自由地表露真實的自己。
當然這並非是一個非此即彼的課題,那也絕非意味著父母不該為孩子設定標準、尋找資源,更不是說父母當要放任孩子,不要有任何的意見。而是可以先回頭檢視,在父母這個角色上,是否已經被外在所說的成功所綁架。甚至不經意地發展出依附子女的自尊,也就是把自尊心跟孩子的成功綁在一起。甚至從未好好地回過頭看看自己,照顧好自己。只是不斷地拿孩子的成就來評價自己,檢視自己,彷彿那成了自己唯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書中提出社會學家所謂的「密集式教養」的概念,來嘗試瞭解與分析這樣的狀態。也就是父母扮演著孩子的聆聽者、教練、家教、監護人、司機等各式各樣的角色,那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全面,卻也讓人筋疲力竭的模式。不僅如此,內心還把孩子的需求放在家庭生活中最核心和最優先的位置,並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次要的位置。這種教養的方式,往往很容易造成父母做出過度的犧牲,自己的基本需求不僅無法滿足,甚至還設定了非常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書中舉出一個值得玩味的數據,那就是現在的職業婦女花費在照顧孩子的時間,竟然比1970年代的全職媽媽更多。這背後也許意味著整個社會對於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這也使得女性在發展職涯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己身選擇對於家庭角色的影響感到不安,而矯枉過正。那不僅會逼迫自己得要兼顧不同的角色,甚至還會因此而提高標準。而且誠如上述,雖然這幾年在社會角色的要求中,「好爸爸」的效應受到重視,使得父親參與教養的角色增加。但是,母親的角色往往仍然是「密集式教養」中的核心角色。
然而,職業婦女在角色兼顧的需求上,往往處於過度耗竭的狀態,而全職媽媽卻又覺得得要承擔所有孩子的需求與成敗。而當處於過度耗竭的狀態下,就會妨礙我們成為善解人意且能夠積極回應的父母。不僅如此,還會更容易變得情緒化、挑剔且變得有更高的控制欲。因為那背後都在在凸顯著對於失敗的憂懼,以及深怕那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畢竟當情緒已達飽和,彷彿任何風吹草動都將導致潰堤的發生。不難想像處於焦慮、憂鬱和疲憊的過度消耗狀態,將會影響洞察力與耐心,也更不容接收到孩子的情緒暗示。
書中點出「近距離疏離」這樣的概念,也就是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或者說親子之間即便共同生活,但是因為承受太多工作壓力,或者處於過度消耗的狀態,所以往往無法對孩子在情緒上給予適當的支持。這也將造成孩子容易誤解為父母的種種表現與憂懼,必定是因為自己出了問題。再加上上述所提及的青少年的負面偏誤,以及原所具備的自我放大,都將惡化對於己身的評價,以及加重內心的負擔。
作者特別點出,孩子不需要自我犧牲到極致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的復原力往往取決於他們主要照顧者的復原力。有鑑於此,若想要幫助孩子,就要先幫忙照顧者。也就是說父母若想要幫助孩子,就先要回過頭幫助自己。若只是一味地想要扮演完美母親的角色,不僅可能會讓人筋疲力盡,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可怕代價。那就是在完美的要求之下,不僅要做到最好,還必須隱藏自己外在面具的任何裂縫。也就是說,絕不可輕易暴露自己的弱點讓別人知道。那也意味著絕不可輕易示弱,更不可輕易求援。
然而,誠如書中的提醒,若要讓孩子有被重視感,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要教他們怎麼與他人相互依靠。也就是怎麼以健康的方式依靠他人,同時也允許別人依靠他們。不僅如此,深刻的自我重視感,往往建立在跟其他人的互動之中,那不僅是藉此瞭解到自己的價值,甚至可以說是成為一個人的關鍵。這裡頭還可以分成「打開視野」與「過度競爭」這兩個面向來剖析。
首先是打開視野,誠如上述,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路已經被設定安排好,他們只需聽命行事。甚至沿路都已經設好護欄,以確保他們不會偏離軌道。然而,這種乍看之下萬無一失的策劃,讓孩子在被安排好的極度定向路線前進,一來剝奪了他們尋找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可能,二來讓他們只在乎是否妥善地走在眼前的道路,只看得到得要達成的目標,其他都視若無睹,如此一來將更容易變得自私自利。
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少年原就比較容易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然而,當父母甚或外在允許他們過度專注自我,也沒有鼓勵他們向外去同理、欣賞別人,實際上那是在傷害他們。不僅如此,現在的年輕人感到壓力與焦慮,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一切的努力是為了什麼。只是在應該的框架裡,他們遵循給定的路線,卻從未深入地去瞭解他們為何要做這些事,也從未去理解做這些事情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孩子需要成年人幫助他們放遠視野,讓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角色,讓他們對外在的世界產生興趣,甚而開始思考如何為他人與世界帶來價值。如同書中所提及的,在你看見比自己寬闊的世界時,你才是最好的自己。作者甚至提及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成長過程最大的問題,實際上不是壓力,而是覺得沒有意義。
其次,則是關於過度競爭的省思,也就是處於高度競爭的狀態下,往往會讓人們把注意裡窄化到自己的目標上,甚至只在意如何贏過他人。這種有毒的文化,助長了極端的個人主義。而當那狹隘的視野,總是聚焦於拚了命的想要獲勝的自己的付出,那往往在無形中認為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甚至所謂的成功,也都全都仰賴自己的努力。而倘若父母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透過教養當能進一步影響到孩子。可怕的是,那也將助長凡事優先考慮自己的態度。不僅如此,越鼓勵競爭,往往就越容易體驗到嫉妒和匱乏。而兩個感受都值得更進一步去理解與反思。
競爭本身並沒有不好,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競爭的看法常常是不健康的。書中點出當我們不可避免的拿自己與他人相比,然後覺得不夠好時,往往嫉妒心便會湧現。這時大腦會試圖督促我們嘗試去拉近自己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以減輕不適感。於此,可分為努力提升自己的「良性嫉妒」,以及嘗試破壞競爭對手的「惡意嫉妒」。惡意嫉妒把競爭視為零和遊戲,別人的勝利就是我的損失;良性嫉妒則是把競爭視為雙贏局面。藉著競爭的過程,彼此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提攜,也激發出潛力。這關鍵就在於認可你需要對方,對方也需要你,而那樣的相互需要,不也就加強了前述所言及的「被重視感」。
至於匱乏心態在前述已經有所討論,倘若連結到視野的擴展,那麼找到更大的目標,會讓我們把人生視為更大整體的一部分。作者特別提出重視感是對抗匱乏心態的一劑強效解藥。如同書中所言,當能夠明白人們的價值在於他們是誰,而不是因為他們表現如何、呈現什麼成果,也不是因為他們得到了什麼,那麼就能讓我們擺脫競爭的束縛。因為這裡頭的核心在於,匱乏感讓我們一直想著所缺少的,而重視感則會聚焦於我們所擁有的。重視感可以連結到我們最好的一面,也連結到對方最好的一面。那提供了一個豐盈的觀點,更展現在我們怎麼對待自己,以及怎麼對待他人。
誠如書中所提及的,重視感是一種良性循環,當我們看見自己確實為他人作出貢獻時,我們會體驗到一種充實感。而這種充實感讓我們能夠跟別人分享,讓我們能夠向別人表達他們的重要性。於是乎,雙方都能夠在重視感中得到滿足,也都更願意為彼此付出。無怪乎,作者言及重視感是可以疊加甚至是相乘的,當我們感受到愛、滋養與照顧時,就更有可能欣賞別人,感受別人的喜悅,也更願意去付出。很喜歡書中所提到的一句話:「比別人好,不如對別人好。」
誠如上述,不論是密集式教養、過度競爭、或是極其限縮的成功意涵,容易導致孩子狹隘地只關心自己。不僅如此,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專心在既定的道路上前行,所以嘗試摒除他們眼中所謂的無益於成功的任何活動。這也使得,孩子得以逃過家務或者家庭活動。然而,這不僅會養成他們自私的想法,更無形中鼓勵他們只顧自己的舉措。書中特別點出,做家事不僅是培養責任感的學習,更是鞏固與自己最親密的家庭中的位置。因為有能力為家人作出貢獻,這會使得孩子覺得自己在家中佔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做家事往往可以增加孩子受到重視的感覺。
書中還舉出一個很棒的例子,也就是某間學校的老師交付給學生一個作業,要求他們寫下過去二十四小時內,他們在完全獨立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為自己成功所做出的努力。同時又要求他們列出過去二十四小時內,其他人為了支持他們而做過的事情。然後嘗試去比較這兩個清單,並且以百分比來呈現與比較。如此一來當能夠更深刻地去感受到日常生活中,並非如他們所以為的,所有的成功都來自於自己的努力。當他們可以覺察到他人為自己的付出,也就更能夠謙卑地看待周遭。不僅如此,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得到他人的幫助,那麼往往也更願意去幫助他人。那就像是開啟了善的循環,同時也較能避免惡性的菁英思維,總以為成功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那不僅鄙視與忽略外在的協助,也把自己推向過度努力的生活方式。
綜合上述,當會社會傳遞著匱乏與過度競爭的種種訊息,那著實影響深遠。在匱乏的幻象裡,在恐懼、焦慮與嫉妒的情緒驅動下,人們拚命地追求著極其狹隘的成功。甚至為了確保地位的延續,想盡辦法提高孩子成功的可能性,遂在模仿與競爭的模式下,制訂出一條必然且非如此不可的人生路徑。乍看之下,那彷彿確保了社會所認可的關於成功的標的,殊不知,那卻也同時限縮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更重要的是,那遮蔽了更廣大的視野,卻也同時讓人掉入追趕、不能落後的焦躁與恐懼之中。
尤其是當越發看不見己身的價值,就越容易耽溺在外在價值的追求。那不斷地被吹捧的外在成功,讓人們刻意遺忘內在渴望被重視與需求的想望。在那一股腦兒追求物質目標或外在成功的時候,卻鮮少省思那所付出的代價,其含括著自主性、自我認同、與他人的連結,甚或是快樂。也就是當找不到歸屬感、感受不到被理解的可能,甚或所有的愛都得依靠外在成就的獲得,那或許是逼迫自己前行的趨力,殊不知那卻也同時是傷害與漠視己身存在價值的利刃。甚或那還是成為真正的自己,或自己所喜愛的自己的最大的絆腳石。
當人們一味地批判現代的年輕人比過去幾代人更脆弱,或者現代的父母比過往還要更容易焦慮,也許是因為從未真正地去理解他們究竟經驗到什麼。很多時候,很怕聽見「我以前都…,為什麼你現在會…」的「過來人」的說詞,那語句裡帶著一種輕蔑的不解與質疑。殊不知,整個社會氛圍所導致成功的意義的限縮、地位的追求,以及那所造成的高壓,在書中的剖析裡,都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這是個什麼樣的年代,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也許透過書中所論述的種種,可以是一個契機,可以是一個翻轉。父母可以嘗試去卸下密集式教養的種種應然,可以嘗試回過頭看看自己、照護自己。父母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真正的成功來自於,找到身心健康的方式來追求卓越。當然,更重要的是,那還得以身作則。此外,父母可以給孩子自信,讓他們不必過度努力,而這背後就來自於重視感的賦予與強調。
綜觀社會現狀,也許無論是否為學罷,都在不經意中被推向懸崖邊。然而,那卻未必只能是一種結局,懸崖勒馬或許不單單是一種停止,那還是一種翻轉與回望。重新去看見世界的寬廣,重新去定義己身的價值,重新去感受被重視的美好,重新去發現他人的精彩。活著,不只是競爭,可以是合作。重要的是,若說成功只有一種樣貌,那麼當是活出自己真心最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