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透過瑜珈找到內在的寧靜,有些人則在岩壁上感受到與自然的連結。對 Nairi老師而言,這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一種向內探索的修練,一種向外挑戰的奔馳。這篇文章,我們將帶你走入她融合瑜珈與攀岩的獨特旅程,看看當呼吸與岩石交會,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力量與改變。
※ 攀登的方式非常多樣,從抱石、運動攀登、傳統攀登到高牆路線,每一種路線與風格都有其魅力。但這篇文章不著重在分類攀岩類型,而是更聚焦於瑜珈與攀岩兩種練習的交集:如何在伸展與抓握之間,找到身心合一的平衡點!
目錄
一、攀岩相遇,從瑜珈開始二、瑜珈與攀岩如何彼此補位?
三、我的身體因此改變:從墊上到岩上
四、讓練習相輔相成的安排法
五、攀岩者推薦必練瑜珈動作
六、編輯偷偷說
一、 與攀岩相遇,從瑜珈開始

對Nairi來說,瑜珈是一段從壓力中走出的旅程。
十年前,她在米蘭某個平凡的傍晚走進了一家瑜珈教室,起初只是為了紓壓、拉筋,沒想到身體柔軟了、心也靜了。練習不久,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晰感與自我連結。
攀岩則是另一段開啟身體與自然對話的經歷。在新冠疫情之前她首次挑戰室內攀岩,後來轉往戶外實岩場後,感受到與大地連結的奇妙。從岩石紋理到高度挑戰,每一個觸點都喚醒她的覺知。
二、 瑜珈與攀岩如何彼此補位?

攀岩不是單靠體力完成,它需要專注、情緒穩定與耐挫力,而這些正是瑜珈訓練的核心。
- 呼吸與專注:透過瑜珈的呼吸法與冥想,幫助她在攀岩時更能沉住氣、穩住節奏。
- 身體覺察:瑜珈提升關節活動度與核心力量,進而讓她的動作更精準,身體更能自如地延伸與變換。
- 挫折容忍度:無論是練習一個高難度體式或是卡在一段路線,Nairi都學會把每一次失敗當作觀察與成長。
三、 我的身體因此改變:從墊上到岩上

從瑜珈而來的柔軟與核心肌群,讓她能抓住更多原本不可能的支點。她分享自己特別仰賴以下幾個體位:
- 高棒式(Plank)與船式(Navasana):培養核心耐力,讓她攀岩時更穩。
- 側角式(Utthita Parsvakonasana):強化腿部與側身延展,提升移動範圍。
- 躺姿鴿式(Supta Kapotasana):開髖的關鍵,有助於腳勾與轉動。
而攀岩帶來的臂力與肩膀力量,則反過來幫助她在孔雀式等手平衡中停留得更久。
四、 讓練習相輔相成的安排法

Nairi將兩者的練習安排出一種「能量互補」的規律:
- 攀岩日:早上練簡單瑜珈熱身,放鬆身心後再專注挑戰。
- 休息日:則專心練動態瑜珈,如Ashtanga Vinyasa,鍛鍊體力與耐心。
這樣的安排幫助她避免過度疲勞,也讓兩種熱愛彼此支撐,不會互相衝突。
五、 攀岩者推薦必練瑜珈動作

🧘攀岩前暖身:
- 下犬式(Adho Mukha Svanasana):延展全身,打開肩膀與腿後側
- 棒式(Plank):建立核心穩定與耐力
- 躺姿鴿式(Supta Kapotasana):開髖,為腳勾與轉體做準備
- 側角式(Utthita Parsvakonasana):延展側身、強化腿力與穩定度
🧘攀岩後恢復:
- 兒童式(Balasana):回到中心,釋放背部壓力
- 坐姿前彎(Paschimottanasana):紓緩腿部與脊椎緊繃
- 仰躺扭轉(Supta Matsyendrasana):調節脊椎與消除壓力
- 腿靠牆(Viparita Karani):恢復雙腿疲勞與浮腫
六、 編輯偷偷說

我們都嚮往突破極限、追求更高的境界,這是人之常情。 但在這條路上,穩扎穩打的經驗累積,以及對「安全性」的堅持,才是持續前進的根本。
不論是從岩壁上尋求突破,還是在瑜珈墊上挑戰極限,我們追求的不是把生命當作賭注的刺激,而是透過一次次踏實的練習,讓身心更強壯、靈魂更自由。
願每一次的冒險,都是走在對自己負責的路上。
你可能也有興趣:
延伸閱讀 >> 孩子的第一堂瑜珈課:從小開始,一點都不嫌晚!
延伸閱讀 >> 2025瑜珈枕推薦排行|從入門到進階,這些品牌不容錯過
延伸閱讀 >> 身體是一座海洋:從瑜珈感知「水」的療癒力
延伸閱讀 >> 媽媽也能自在練習|孕期瑜珈老師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