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摯愛,喪親之痛,止不住的思念,是每個人必定會經歷的哀傷。之前錄完《Podcast:從鬼滅之刃看心理創傷與復原》,有一位朋友問我除了自我修復創傷壓力,要如何幫助一位經歷親人過世的朋友渡過嚴重情緒困擾?這可真的是一件充滿關懷但也需要細膩與耐心的事。
人一旦陷入長期的悲痛中,就會出現嚴重生活困難、社交障礙。2022年3月美國精神醫學會把「喪親之痛」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正式命名為「延續性哀傷(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也就是持續性的、過度延長的哀傷狀態。「延續性哀傷」最容易發生在至親突然死亡或非自然死亡的情況下,例如:自殺、謀殺、暴斃或意外死亡等。然後就會長期性出現情緒麻木、強烈孤獨感、自我認同崩潰、感覺到人生沒有意義,更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強烈的物質濫用、自殺的想法或行動。
幫助一位有延續性哀傷的朋友、親人,是一個很實際的挑戰。因為你會發現,當他陷入沉重的悲傷,我們往往不知道該說什麼、做什麼。甚至我們心裡也會想:「我怕說錯話,他會更難過。」但同時,我們又不想什麼都不做。為了克服這樣的困境,我分享【三個陪伴、兩個鼓勵】的方法,希望讓大家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勇氣,去陪伴正在失落痛苦中的家人朋友。三個「溫柔陪伴」的方法:
1.傾聽而不急於建議
「我願意聽你說」比「你要想開一點」更有幫助。陪伴著對方,讓對方能安心慢慢說,慢慢地對方就能聚焦內容,抒發出情緒感受,減緩壓力。所以,千萬不要急著對朋友說:「你要振作起來」、「不要一直哭了」、「時間會沖淡一切」。因為這些話,可能會讓他覺得:他的痛苦被輕忽、被否定。我們可以說得更溫柔,也更貼近一點:「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這真的很不容易。如果你願意,讓我陪伴你面對。」
2.允許對方有情緒反應
情緒是人面對問題的正常反應,讓對方不良的情緒能宣洩出來,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悲痛有人可以共情共感,就能減緩他內心的創傷影響。我們常以為,悲傷就應該是大哭、悲慟。但事實上,每個人表達哀傷的方式都不同:有人會痛哭失聲,有人變得沉默、無表情,有人故作堅強、像沒事一樣,甚至有人開始對事情失去興趣,什麼都不想做。這些反應,都很正常。哀傷是一種內在撕裂的過程,不是一條筆直的路,它像海浪,有高有低,有時還會反覆襲來。重點在於:有人能理解他正在難過,陪在他身旁沒有離開。
3.接納創傷者的步調
不要急著讓對方「趕快好起來」,這會讓對方陷入配合期待,而不願意開放負向的內心感受。每個人都有內在復原的力量,要給他時間和空間,耐心等待復原的契機很重要。但是要記得,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主動的方式去陪伴,因為他們可能已經沒有力氣,甚至連自己需要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說一句「我今天中午有空,能不能來陪你吃飯?」「最近天氣好熱,有沒有睡好?需要我幫你買點東西嗎?」這些主動而不強迫介入的關心,會讓對方感覺到:他不是孤單的。
很多時候,創傷復原的力量來自「被理解的經驗」、「被接納的感受」,被人理解與接納所產生的溫暖,可以說是治療失落創傷的「面速力達母」。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他走在那條路上,在旁邊陪他慢慢走。

陪他走在那條路上,在旁邊陪他慢慢走。
二個「支持鼓勵」的方法:
1.鼓勵建立日常的「復原力」儀式
復原力儀式有兩種,一種是靜心的儀式,一種記憶的儀式。創傷者的情緒是起伏的,有時想安靜,有時想訴說。他想要沉靜,我們就陪他鼓勵他做一些讓心情平靜的事,例如運動、繪畫、唱歌、與寵物互動等;他想要宣洩心情,我們就陪他聊天或幫助他完成一些相關創作,例如寫信給已逝的人、種植一株植物、為對方留一張照片,這些儀式有助於心裡完成「說再見」的過程。不用擔心談論逝者會讓對方更傷心,對於正在哀傷的人來說,想說能說出來,就是一種療癒。記得鼓勵他讓這些事情成為他日常的習慣,漸漸地他就會脫離哀傷。
2.鼓勵向專業求助
如果你的朋友續半年以上都情緒低落、失眠、無法專注、封閉自己,到了無法進行日常生活,或出現自傷、自責言語,那可能已經進入「延長性哀傷反應」。這時候,專業的心理治療協助會很重要。你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但有時候,專業的人可以幫得更多。我陪你一起找。」徵求他的同意之後,幫他找資源,例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輔導老師、支持團體等。然後陪他去晤談、幫他預約時間,跟著他一步步走向療癒之路。
對於失去親人的人來說,很多時候並不是「放下失落」,而是「把失落放在心裡的某個位置」。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忘記那個人,但他們可以慢慢學會,帶著思念繼續生活。而復原力儀式與專業協助,就是幫助他早一點找到適合的地方放著。

陪他一起找到適合的復原方式。
最後,我想提醒陪伴哀傷的朋友,你可能會被冷淡對待,你可能會不小心說錯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但請記得:你願意陪在他身邊,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你不是專業心理師,也不是人生救世主。但你是那個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沒有轉身離開的人。如果你不知道該說什麼,請記得,這一句話永遠都不會錯:「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但我會在你身邊。」願我們都能成為更溫柔的陪伴者,也願每一顆受傷的心,都能找到溫暖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