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不起,我讓你失望了。」
「其實我一直都很害怕你。」
「我需要你,但我不知道怎麼說。」這些話,你有對家人說過嗎?
有趣的是,我們對陌生人說話比對家人更客氣,對朋友表達感受比對家人更直接,對同事設立界線比對家人更容易。為什麼最親近的人,反而是最難溝通的人
我們總以為家人應該懂我們。畢竟生活在一起這麼久,他們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應該理解我的感受,應該明白我的需要。
但這裡有個陷阱:熟悉不等於理解。
什麼意思呢?熟悉是指我們知道對方的習慣、喜好、反應模式。比如我知道我媽喜歡吃什麼、討厭什麼、會在什麼時候生氣。但理解是指我們知道對方內心真正的感受、需要、恐懼和渴望。
問題是,正因為我們太熟悉對方的表面行為,我們就以為自己已經完全了解他們了。我們會根據過去的經驗,自己腦補他們的動機。媽媽嘮叨,我們就覺得她愛管閒事;爸爸沉默,我們就覺得他不關心;兄弟姊妹跟我們唱反調,我們就覺得他們故意找碴。
做父親的,每次你犯錯時都會很嚴厲地指責你,所以你一直以為他是個很兇、很難溝通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告訴你,其實每次罵完他都很後悔,他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關心,怕你走歪路才會這樣。原來他內心的擔心和愛,你從來沒看見過。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對家人說:「你怎麼會這樣想?」或「我完全不知道你是這種感覺!」明明生活在一起這麼久,為什麼還會有這些驚訝?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問過,也從來沒有真正說過。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假設裡。
家庭關係有一種慣性。即使現狀不完美,但至少是穩定的。我們害怕一旦說出真話,會打破這個平衡,會讓關係變得更糟,甚至覺得說了也沒用,乾脆不說,避免爭吵。
所以我們選擇忍耐,選擇迴避,選擇用其他方式表達。但這些沒說出口的話,會像石頭一樣沉在心底,越積越重。
家人是最愛我們的人,但也是最能傷害我們的人。正因為在乎,所以更容易受傷;正因為愛,所以更不敢冒險。
我們害怕說出真話會傷害他們,也害怕他們的反應會傷害我們。於是,我們選擇了沉默,但沉默有時候比話語更傷人。
「我需要你的認可」,這可能是最難說出口的話之一。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獨立,要堅強,承認需要別人的認可好像是一種軟弱。
但事實是,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都需要被肯定,特別是來自家人的認可。我們可能已經很成功了,但內心深處還是那個渴望父母說「我為你驕傲」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事業非常成功,但他從來沒聽過父親誇獎他。他一直想聽到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又覺得這個要求很幼稚,所以從來沒說過。直到父親生病住院,他才鼓起勇氣說出來。父親聽了很驚訝,說:「我一直都很驕傲,我以為你知道。」
在家人面前,我們常常扮演堅強的角色。特別是家中的長子長女,或是被期待要照顧別人的人。我們習慣報喜不報憂,習慣把問題自己扛。
但有時候,我們也想要被照顧,也想要有人對我們說「沒關係,有我在」。可是這些話太難說出口了,因為我們害怕打破別人對我們的期待。
嫚嫚自己有位非常尊敬的長輩,從小就覺得她好漂亮,有氣質,長大後,她更是在事業投資上非常成功,但是我們的相處,對我來說卻像惡夢,甚至一度到了,只要她說哪天要見個面,在那之前,我就會焦慮到睡不著覺,她對我說話總是直白不修飾,常常刺傷我,雖然我明白她對我的付出及關心,但卻永遠等不到一句溫柔的說法,慢慢地,我承受不了,終於在她面前情緒潰堤,大哭起來,像這樣我把自己的感受,一點一點地,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經歷幾次類似的發洩,現在才終於能夠,好好跟她吃一頓飯,而不感到坐立難安,是舒服的彼此陪伴,而現在我們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好,前不久,第一次聽到她說了一句:「你也是辛苦過來的。」
這句話深深擊中我的內心,被認可的心情,在幾十年後,終於找到。
別人不是我們的猜心人,很多話無法迂迴,不能隱晦,尤其是在情緒感受上,更要想辦法,練習讓自己勇敢的說出來。
「你傷害了我」,這可能是最難說的話。因為說出來,就等於承認關係中有問題,等於要面對衝突,等於可能要改變什麼。
我們常常選擇原諒和遺忘,但其實傷害還在那裡。沒有被處理的傷害會慢慢發酵,變成怨恨,變成距離,變成那些我們說不清楚的不舒服。
當初我沒有說這句話,但在大哭時把想說的說出來,也是直接表達了自己受的傷害。
「我愛你」這三個字,諷刺的是,在家人之間也很難說出口。我們會對朋友說,會對戀人說,但對家人,我們總覺得愛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說出來。
但愛需要被表達,需要被確認。特別是在華人家庭裡,我們習慣用行動表達愛,卻很少用言語。但有時候,一句「我愛你」勝過千萬個行動,如果真的太難,或許,適時的謝謝,你真的好好喔,這樣的表達,也是一種直接示愛的方法。
那究竟要如何開始說出那些難說的話?
選擇對的時機就很重要了,絕對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說,不要在大家都很忙的時候說,不要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說。選擇一個安靜的時刻,一個你們都有心情好好談話的時候。
尤其要從感受開始,而不是指責,不要說「你總是...」或「你從來不...」,而是說「我感覺...」或「我需要...」。把焦點放在你的感受上,而不是對方的行為上。
比如,不要說「你從來不關心我」,而是說「我希望能感受到更多你的關心」。
當然,在要求別人改變之前,先承認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這會讓對話變得更平衡,也會降低對方的防禦心。
不要期待立刻得到回應。有些話需要時間消化,有些改變需要時間發生。給彼此一些空間和時間。於其擔心當家人不想聽怎麼辦?不如想想,接受你無法改變別人,但你可以先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如果對方暫時還沒準備好聽,那就先從自己做起。你一反過去的說話態度,對方一定也會感受到,一時之間可能不知如何反應,時間長一點,你一定會看到變化。雖然可能會有一些衝突和不舒服,但關係會變得更真實。你們不再需要猜測對方的想法,不再需要假設對方的感受。
你會發現,原來大家都有自己的脆弱和需要。
如此一來,愛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變成具體的話語和行動,愛就變得可以被感受到了。
但如果家人暫時無法給你需要的理解或支持,可以先從朋友、伴侶或專業人士那裡得到。這不是背叛家人,而是照顧自己。
如果你現在心裡有些話想對家人說,但還在猶豫,我想告訴你:
不完美的溝通,勝過完美的沉默。
你不需要等到找到完美的時機,完美的話語,完美的方式。你只需要一個開始,一個嘗試,一個勇氣。
記住,家人之間最珍貴的不是和諧,而是真實。真實的關係可能會有衝突,但也會有更深的連結。真實的愛可能會有傷害,但也會有更多的理解。
那些你一直想說但沒說的話,也許就是你們關係的突破口。也許就是讓愛變得更具體,讓理解變得更深刻的開始。
勇敢一點,說出來吧。你們的關係值得這個冒險。
最後,想跟大家推薦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的書,我個人很喜歡她的書,市面上這類的書真的非常多,我覺得她能夠真的看到我的問題,同時也在書中可以找到一些,我需要的答案跟幫助,大家可以去看看。
參考資料:
- Gottman, J. M. (1999). The Marriage Clinic: A Scientifically Based Marital Therapy. W. W. Norton & Company.
- Sue, D. W., & Sue, D. (2015). 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verse: Theory and Practice. Wiley.
- Forward, S. (1989). Toxic Parents: Overcoming Their Hurtful Legacy and Reclaiming Your Life. Bantam Books.
- 蘇絢慧 (2019).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會成長》。寶瓶文化。
嫚言漫語TALK:我與女兒是閏蜜!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EPYSyl0JEIVBraKgHmuUQ?si=58ae289d5f7044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