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會議上氣氛低迷,你下意識想講點話來化解尷尬;
同事回信冷淡,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說錯了話;老闆皺了皺眉,你一整天都心神不寧。
你不是不夠專業,也不是不夠努力,只是——你太習慣「負責」,甚至連別人的情緒也一起扛。
為什麼愈負責,愈委屈?
我曾經諮詢輔導過一位外商企業的中階主管 Lisa。她聰明、可靠、懂得察言觀色,無論對上或對下都處理得滴水不漏。
但在一次晉升評估中,主管說她「太過委屈自己,缺乏主見」,讓她感到深深打擊。
她不解的問我:「我不就是在顧全大局嗎?難道是我不夠好?」
後來我們深入聊才發現,她早已在潛意識裡,把「讓別人滿意」當作自己的責任,也因此,慢慢失去了自己的聲音。
她不是沒能力,而是過度把能力用在討好別人,卻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三步掙脫「情緒回收桶」模式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情緒承擔者」,以下三步驟,或許能幫你開始找回界線:
- 分辨:這是我的責任,還是我的習慣?
別人情緒不好,不等於你做錯事。請對自己說:「這不是我的錯,只是我習慣為別人負責,但現在的我,已經可以選擇了。」
- 覺察: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當你又想立刻幫忙、配合、安撫時,先暫停 10 秒問自己:「我此刻感覺如何?」「我真的想這麼做嗎?」
- 行動:把「討好」變成選擇權,而不是自我價值的依附
你可以願意幫人,但不必用自我犧牲來換取價值感。真正成熟的關係,是彼此都有空間照顧自己。
「當你總是為別人點燈,別忘了也要替自己留一盞。」——《療癒力》
我們都在找自己的路上
希望你在職場上再也不是那個永遠退讓、默默扛起一切的人。
學會說「這不是我的事」,不是冷漠,而是開始尊重自己。
你不是情緒的回收桶。你有選擇——選擇不再讓自己在關係裡一直縮小、委屈與失衡。
如果你也曾經為別人的情緒內疚不已——
請選一個你最想試試的方式來開始練習放過自己👇
A|我會提醒自己:「這只是習慣,不是我的責任」
B|我會練習覺察「我此刻的真實感受」
C|我願意重新定義「討好」,不再拿它證明我的價值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歡迎轉發給那個總是太懂事、太容易心軟的朋友。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