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不是你不努力,是你沒吃對
在健身房或檢驗科工作久了,我常聽到這類話:
「我有在運動啊,可是都瘦不到脂肪,抽血還是紅字!」
「我不吃澱粉、天天重訓,結果肌肉沒長、反而越來越沒力…」
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擾,別急著懷疑人生。你可能不是「練得不夠」,而是「吃得不對」。
身為醫檢師兼健身教練,我想告訴你:運動表現與健康,不只是靠運動本身,更是靠營養策略的搭配。
一、吃得夠嗎?先談「能量可用性」(Energy Availability)
在運動營養學裡有個重要觀念叫 能量可用性(Energy Availability, EA)。
EA 計算方式:
EA =(每天攝取熱量 − 運動消耗熱量)÷ 去脂體重(kg)
根據 ACSM 與營養學會的建議,EA 應該 ≥ 45 kcal/kg FFM/天,才能支持基本生理功能(內分泌、骨質、免疫、月經等)。
當 EA < 30 kcal/kg FFM 時,身體會進入「省電模式」,出現以下狀況:
- 經期亂/停經
- 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風險)
- 經常疲勞、免疫力差
- 肌肉不易增長
- 檢驗報告可能出現紅字(如貧血、維生素D不足、肌酸酐偏低)
這樣的狀態被稱為 相對能量不足症候群(RED-S),男性也會發生!
所以說,「吃少就會瘦、會健康」這種觀念,早就被推翻啦!
二、吃什麼?你的三大營養素攝取夠嗎?
碳水化合物:不是敵人,是你表現的燃料
很多人怕胖不吃飯,其實碳水是高強度訓練的關鍵燃料!
📌 建議攝取量(依訓練強度):

吃足碳水能讓你更有力、更專注、更耐操,也避免運動中「斷電」。
蛋白質:吃對時間,比吃多更重要
蛋白質幫助肌肉修復與成長,但不是愈多愈好,而是要吃對量、吃對時機!
📌 每日建議攝取量:1.2–2.0 g/kg體重
📌 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0.25–0.3 g/kg體重(約15–25g)
📌 每3–5小時分配一次蛋白質攝取,效果更佳!
最簡單吃法:一顆蛋 + 一杯豆漿 + 一份地瓜或飯糰,完美組合!
✅ 蛋白質來源推薦:乳清蛋白、雞蛋、豆製品、魚肉、優格、牛奶、雞胸肉
脂肪:不是壞東西,不該過度限制
脂肪是細胞膜、賀爾蒙與吸收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原料。
📌 運動員建議:脂肪佔總熱量 不低於 20%
過度低脂飲食會影響:
- 賀爾蒙(女生月經亂、男生睪固酮下降)
- 脂溶性維生素缺乏(A、D、E、K)
- 膽固醇太低也會不利於細胞修復!
記得選擇健康脂肪來源:橄欖油、堅果、酪梨、深海魚
三、什麼時候吃?時機比你想得還重要!
運動前:
- 1–4 小時前吃 1–4 g/kg 碳水化合物
- 避免高脂高纖食物(會脹氣或腸胃不適)
例如:香蕉+吐司、白飯+低油蛋白、飯糰+豆漿
運動中(>60分鐘):
- 每小時補充 30–60g 碳水(可搭配運動飲料、能量膠)
- 可提升耐力、延緩疲勞、維持專注力
運動後(黃金恢復窗):
- 30分鐘內攝取 碳水+蛋白質,如:
- 優格+水果
- 豆漿+地瓜
- 雞胸肉+飯糰
這樣能補充糖原、促進肌肉修復,避免「白練」。
四、血液檢查紅字?營養也會影響!
作為醫檢師,我常看到運動族群以下異常:
- 貧血(低Hb)或缺鐵(低Ferritin):可能鐵攝取不足或過度訓練
- 肌酸酐偏低、蛋白質總量不足:可能熱量攝取不夠或長期節食
- 維生素D過低:長期室內訓練、少曬太陽
補充方式請依醫囑與營養師建議,不建議自行亂補,以免過量。
結語:別再問「能不能吃」,要問「什麼時候吃、怎麼吃」
運動不只是在健身房流汗,更是從你餐桌上的選擇開始。
我們要的不只是好看的體態,而是:
- 有能量的生活
- 有效率的訓練
- 有韌性的身體
- 有健康的檢驗報告
所以,別再餓肚子練身體,也別再靠意志力硬撐。
用營養當你最穩的隊友,才能讓運動表現真正「吃得出來」。
如果你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腸胃功能異常,或對營養攝取有更深入需求,請務必諮詢專業的醫師與營養師,制定屬於你個人的飲食計畫。
別讓網路流行飲食或朋友推薦,變成你健康路上的絆腳石。
參考資料: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Dietitians of Canada,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16). Nutrition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8(3), 543–568. https://doi.org/10.1249/MSS.000000000000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