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段重要的關係,是否遇到:「我明明付出了很多,為什麼感覺依然遙遠?」
或是:「他到底在意什麼?為什麼總有這麼多抱怨?」
或是:「我這麼為他著想,為什麼他卻對我如此反感?」三年前,我為一家公司做高潛力人才教練。其中有位女性經理,評價很兩極。主管認為她有才華,積極認真。總經理與其他部門主管則認為她容易情緒化、狀態不够穩定。記得前兩次教練,她有些拘束,說話都點到為止。第三次我不再談工作,而是從她眼神、表情中的疲憊開始,好奇也關心發生了什麼。
她開始談工作的壓力,談丈夫的冷淡,談生活上的孤立無援。聆聽了近30分鐘,我只是溫柔的回應:「感覺妳此刻心裏很無奈、委曲,想要有人可以理解妳,但現實生活卻沒有,我的猜測是對的嗎?」
瞬間,她的眼淚就掉下來,並對流露的情緒表示不好意思。我回應:「謝謝妳的信任,願意讓難過出來,我很願意陪伴它…」接著,她放下防衛,開始啜泣。這次教練,我只在旁陪伴,做個聆聽者,嘗試去理解、靠近那份不容易。之後,她的主管主動與我聯繫,回饋這位經理有了出乎意料的變化,除了積極依舊,狀態變得平穩而有能量、上班也會帶著笑容。主管問我發生了什麼,我只回答:她找回了內在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太關注「事」,著急地給出建議或只顧著解決問題,卻忽略了關係中的「人」。也許,對方當下所在意的不一定是“解答”,也許是“同在” (being present);不一定是“建議”,也許是“理解”。沒有心的連結,再好的建議或方法,就像閉著嘴的孩子,你是怎麼都無法把食物餵進口中。
我們可以想像,正向關係就像一顆樹,土壤就是上集談到的真誠、尊重、共好,沒有它們,樹苗很難長出來,即使長出來,也極不穩固。若要進一步長高、茁壯,還需要透過有效的栽種。「溝通」,是建立、維護或深化關係的最重要途徑,也是可以後天習得的技巧。今天,想與聽眾分享「有效溝通」的三把鑰匙:「積極聆聽」、「同理回應」與「真實回饋」。
積極聆聽:讓對方被「完整地看見」
繁體中文的「聽」字,很具體的表達了如何「聆聽」:不只是用耳朵,更要用眼睛觀察、用心體會,整個人專注地臨在。「積極聆聽」,不只是聽到了聲音,而是聽到了心情。不只是點點頭、說「我明白」,而是用身體、眼神、語氣都表達出:「我全然在這裏關注著你」。
積極聆聽有四個技巧:
● 減少干擾:除了少數身體有障礙的人,聆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你願意,保持專注、有意識地減少干擾,就可以做到。因此,聆聽時,放下手機,眼睛離開電腦屏幕。除了日常閒聊,避免一邊做事,一邊聆聽。
● 延伸提問:提問是一種邀請,表達了你的好奇與關注。你可以說:「你願意多說一點嗎?」、「可以舉個例子嗎?」,甚至用最簡單的「然後呢?」。提問,讓對話持續,也讓你可以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對方。
● 保持耐心:很多人在溝通中不習慣「留白」,還沒聽完,就急著回應。其實,空白時間,可以讓對方整理思緒、醞釀情緒,想想怎麼表達,往往會引發更深刻的敍說。有時候,不打斷,就是最大的尊重;願意等,就是最溫柔的姿勢。
● 覆述內容:也許是對方表達的太簡略、或敘說的過多、太複雜,也許是我們的專注力下降或對話題的理解度不夠,這時,我們可以簡明扼要地覆述原話,並與對方確認。例如:「你的意思是xxxx,我理解的是對的嗎?」這裡要提醒的,請務必用問號結尾。也就是你不確定,想核對看看。如此,同時表達了一份尊重。
不論是與客戶開會確認需求,或是培訓中回應學員提問,還是引導中處理不同意見,我最頻繁使用的技巧就是覆述。雖然簡單,效果卻是出奇的好。鼓勵聽眾,不要理所當然認為理解對方了,嘗試覆述,你會有許多發現與收穫。
除了內容,有時更重要的是對方沒說的。當你發現對方語速忽然變慢、語調變低、表情變化或開始沉默時,這可能是情緒波動、難以啟齒或需要安全感的徵兆。當我們能聽到對方尚未表達的部分,讓人驚喜的,更深的連結會因此展開。
同理回應:I see you,不只是「聽懂了」,也「感受到你」
一天早上,我載孩子去學校,路上她提及了與同學發生種種不愉快的事。也許是慣性或是開車無法專注聆聽,我隨口回了兩句:「妳可以如何如何….」「這樣做…可以減少誤會」。當下,孩子停止分享並沉默起來。
睡前,太太與我分享孩子的回饋:她只想讓爸爸知道發生了什麼、還有此刻的心情,僅此而已。這個事件對我是個很好的學習。有時,夫妻間的對話,我也會不經意掉進「顧問模式」,此時,太太會善意的提醒:「周老師,我不是你的客戶哦」。愈親密的關係,在意識鬆懈的狀態下,慣性的力量愈大,我們容易著急,想趕快「解決問題」,卻忘了對方最需要的是「被理解」。
當我們開始聽,就會發現——只聽到內容還不夠。真正讓心得以靠近、感到被深深理解的,是「同理回應」。
「同理回應」有兩個部分,前者是「同理」,後者是「回應」。
我們常把 「同理」與「同情」給混淆。「同理」不是對方難過,你也跟著哭;也不是一起痛駡對方的另一半、或共同埋怨老闆。這樣做,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當你與對方共同沉浸在情緒時,很難保持清醒。當一起發洩情緒時,你很難提供支持。「同理」是感知對方的情緒,願意站在對方的視角,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理解他所感受到的世界。
只有「同理」還不夠,還要「回應」。把你所感知的,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們來比較常見的說法與同理回應的表達:
- 常見的說法:「他那樣對你,真不是個東西」
- 同理回應是:「聽你這樣說,感覺你心裡很難過也很委曲,是嗎?」
- 常見的說法:「哎呀,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別放在心上」
- 同理回應是:「能感覺到你有點生氣,我想知道這件事讓你介意的是什麼?」
如果,當下真的捕捉不到對方的情緒,但直覺又感覺似乎有什麼,你可以這樣回應:「我感覺到你內心有些情緒,那是什麼呢?」、「聽到你的語調改變了,願意跟我分享此刻的心情嗎?」
以上,不是技巧的賣弄,而是先真實的感受到,然後出自於關心的真誠表述。它想傳遞一個信號:「你不是一個人」、「我很願意理解你」。當我們願意走進對方的心,而不是站在岸邊搖旗吶喊、指點江山,關係就會慢慢加深,溫暖彼此。
真實回饋:在信任裡,說出你的感受與觀點
有沒有一種經驗:你和某人相處雖然愉快,也聊了很多,但始終停留在「還好啦」、「不錯啊」這樣的客套對話?
在關係裡,我們常有一種誤解:要維持和諧,就少說真話,否則可能出現裂痕,漸行漸遠。其實,當我們秉持善意說出真實的聲音,反而能成為關係轉化的起點。
有一次,陪伴某個客戶的總經理開會。他忽然問我:「Johnny,我們也相處一段時間了,你覺得我的領導力哪些方面可以改善?」如果是過去的我,可能會說些不痛不癢的話。這次,我能感覺他的真誠與開放,於是說:「我有三個回饋,首先是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我觀察你介入的事務有點繁雜了,總經理的時間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其次是取捨,外部的機會很多,但不是每一個都需要花時間、花心力去關注。最後是耐心,策略實施有個過程,有時需要一點時間才能見效,太快下結論有時並不公平也很可惜。對的事情,需要保持耐心。以上是我的視角,也許偏頗,供參考。」他聽完後靜默片刻,接著說:「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對我很重要。」
「真實回饋」不是批評,也不是潑冷水,而是出於關心,經過思考後的表達。是一種深度的情感投資,在傳遞一個訊號:「我很在乎這段關係,所以願意冒些風險,與你分享真實。」
給出「真實回饋」,有三個關鍵原則:
1.目的是關心、希望幫助對方成長,而不是批評或發洩:同樣一句話,「出發點」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舉例來說:
- 批評的表述是:「你怎麼搞的,最近老是起不了床?」
- 真實回饋是:「我注意到這週你有三天起床都遲了,讓我有點擔心,是不是最近太晚睡或身體不舒服嗎?」
我們可以自我提醒:如果不是出於關心,就先不要說;如果只為了發洩,就先冷靜一下。
2.對事不對人,用具體的描述取代主觀的結論:試著用「描述觀察到的行為或狀態」來取代「對人的判斷」,更容易被對方接受。舉例來說:
- 主觀的表述是:「你怎麼總是亂丟東西,生活習慣這麼差?」
- 真實回饋是:「今天整理房間,地上發現了你的穿過的襪子與衣服,上週也有相同的情況,這讓我感到困擾,希望你能主動拿到待洗衣物的籃子裡」
回饋不等於否定,希望透過具體的觀察,讓對方有機會看見忽略的部分,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3.情感先行,觀點後到
當我們要給出真實回饋時,不妨先表達「關係的重要」與「內心的感受」,以此開路,再引出觀點:
Why(為什麼我想說)-What(發生了什麼?我的感受)-How(如何可以更好) ,舉例來說:
- 不考慮效果的表述是:「你一點都不在乎我,你到底還愛不愛我?」
- 真實回饋是:「因為我很在乎這段感情,想讓你知道我們已經一週沒有一起坐下來好好聊聊了,這讓我感到孤單,我希望每天晚飯後你可以保留一些時間留給我們彼此。」
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讓對方知道:你正是因為在意,才願意坦誠,為彼此打開一個真實與信任的空間。
聽眾可能會好奇,回饋沒有提及認可、贊賞,這個部分對人際關係的意義呢?正是因為很重要,我計劃之後用一個特輯專門來探討,敬請期待。
結尾總結:理解、陪伴、成長——關係的三把鑰匙
今天我們談了建立正向關係的三把鑰匙:
- 積極聆聽:不只人在、心也在,專注理解對方想表達的
- 同理回應:不只聽到說什麼,而是努力理解對方的感受
- 真實回饋:不只是鼓勵與安慰,也願意表達真實的聲音
本週實踐的行動:接下來一週內,嘗試挑戰以下三件事:
第一,專注傾聽一個人5分鐘,不插話,不建議,可以提問,可以覆述
第二,當對方有情緒浮現時,猜測他的感受,做出同理回應
第三,對一個你在意的人,給出一個真實的正向回饋
可以把挑戰後的心得寫下來,在留言區、 email或分享到社群上私訊我。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正向的人際關係也是,它是透過每一次對話去深入與擴展。願我們都能成為讓人願意靠近的聆聽者;願我們在關係裡,都能聽見彼此的心,也能勇敢說出真實的聲音。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