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我比較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今年一月底,我人間蒸發了一陣子,下高雄展開了一場為期十日的內觀之旅,在那段日子裡,我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晚上九點半熄燈,一天要靜坐將近十個小時。全程不能使用手機、不能與人交談、不能閱讀、不能書寫,連飲食也得全面吃素。說是修行般的生活,一點也不為過。
有些朋友其實關注這個活動很久了,非常期待我能分享心得;也有些人聽到後一頭霧水,甚至懷疑我是不是信了什麼邪教?還有人跑去問我老公:「她是不是接下來就要剃髮當尼姑了?」No!真的不是這樣啦!這次,就讓我用這篇文章,來為大家揭開內觀課程的神秘面紗吧!
為什麼會想去內觀?
在這邊先不提自己家族的複雜病史,總之這幾年,雖然我的內在狀態算是穩定,沒什麼工作和人際關係的煩惱,但在健康方面,卻持續受一些從小到大、醫學無法解決的狀況折磨。身體每天都感覺相當沉重。
在短短幾年內,無論是正統醫學、預防醫學、中醫、心理諮商,甚至連催眠、家族排列和靈氣療癒,我全都嘗試過。保健品能吃的也都吃了。雖然與過去相比,確實有非常大的進步,但體力方面,仍無法順利應付育兒和忙碌的行銷工作,每天早上起床,身心經常都感到莫大的痛苦,第一個念頭總是:「好想趕快撐過這一天。」(目前已持續療癒中,謝謝大家的關心 🙏)
面對不穩的身體狀況,雖然我不太會遷怒身邊的人,但多少還是影響了另一半。每當我病倒在床,先生就得扛下所有事情。他雖然從不抱怨,卻讓我心生極大的罪惡與無力感。雖然大部分時間,我都保有樂觀態度,但內心仍有一種「人生被卡住了」的迷惘感受。
正好在去年,先生的一位朋友,趁著待業空檔,參加了台灣內觀協會的十日內觀課程。回來後他說,在那裡只能不斷打坐、與自己對話,結果那些原本執著的事情,竟然在短短幾天內自然放下了。這讓我對這樣的課程開始感到好奇。
由於這是一個免費、無宗教色彩的課程,先生聽完也鼓勵我去試試看。於是趁著年初工作減量、時間較彈性,我終於決定踏出這一步,看看這套修行法是否能帶來一些轉變。
但在分享這次的心得之前,我想先帶大家探討一個問題——
「人為什麼會有痛苦的感受?」
依照我過去的理解,當我們平時面對憤怒、憂鬱、焦慮或恐懼,等不舒服的情緒時,不同學科的專家,可能會給出截然不同的解釋:
- 以現代醫學的角度解釋,答案通常是:
「這是因為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例如多巴胺或血清素不足,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
- 以整合醫學的角度解釋,答案通常是:
「這是身體機能運作失衡,可以透過飲食、瑜伽或自然療法來調整。」
- 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答案通常是:
「這是未被處理的潛意識創傷,或是童年累積的經驗所導致,可以透過心理諮商來改善。」
- 以非主流知識體系—如醫療靈媒的角度解釋 答案通常是:
「現代人的情緒困擾,大多來自體內病毒與重金屬等毒素造成的神經發炎,透過淨化肝臟、調整飲食等方式,才能真正清理根源。」
以上這些解釋,我認為都很合理!過去的我,多虧了主流醫學的藥物治療,才得以在疾病的重壓下維持生活;藉由對國外整合醫學新知的探索,我開始重視抗發炎飲食,以及營養素對身體的重要性;透過心理學的學習,我逐步梳理並放下原生家庭的課題,重建了更穩定的內在狀態;透過另類療法書籍,我開始用全然不同的視角,重新理解身體的運作與療癒的可能性。
即使在內觀課程結束後,我仍然持續從以上不同的角度學習,試圖以更全面的方式,理解身心靈的相互影響。
那麼,從內觀法的角度來看,痛苦的根源來自哪裡呢?
「是生而為人,貪愛、瞋恨的習性」
第一次聽到時,確實是有種被當頭棒喝,將過去理解的所有知識,瞬間串聯起來的感覺。
什麼是貪愛、瞋恨的習性?簡單來說,
「貪愛」就是:當我們遇到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事物時,便渴望能永遠持續下去。
「瞋恨」就是就是:當我們遇到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物時,便恨不得想立刻擺脫。
擁有貪愛與瞋恨的習性,一定是不好的嗎?
以我理解的靈性學觀點來說,正是因為這些執著與情緒,我們才得以以「人」的身分,來到這個世界、體驗人生。如果一個人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毫無執著,那他可能也就再也不需要以人類的形式,存在於地球上了。(放心,就算你對靈性或輪迴完全沒興趣,也不影響閱讀~我不是來傳教的 )
回想起修行的每一天,我最期待的部分,就是每晚七點,聆聽內觀大師——葛印卡老師開示音檔的時刻。也是透過這些知識的傳授,我才知道,最初佛陀發明內觀法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最終能去除一切執著,從輪迴的痛苦中徹底解脫。但我相信,對於我自己,或是身邊的大多數朋友來說,目前都還沒思考到那麼深遠的生命課題。大多數人的修行,僅是為了讓內心更平靜快樂而已。
所以,以下我簡單舉個例子,讓大家了解「貪愛」與「瞋恨」的習性,若在心中過度滋長,在生活中,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
假設今天,你是一位自媒體創作者。一開始只是抱著開心、好玩的心態,在社群上分享一些自己所學的常識,卻意外獲得了大量關注與讚賞,粉絲數迅速成長,留言區也充滿了正面的回饋。這時候,你也許會開始感覺自我良好,期望關注自己的人能越來越多,並對這種成就感,產生一種「貪愛」的感受。
然而,當某天影片流量下滑、粉絲數停滯,甚至開始有人批評你時,你內心的「瞋恨」習性便會浮現,而感到焦慮、憤怒,甚至恨不得想趕快擺脫這種挫折感。
如果你的情緒總是隨著數字、他人評價載浮載沉,過度深陷於這樣的感受時,最後創作熱情可能就會被壓垮,甚至迷失自我,忘記當初只是單純熱愛分享的初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你持續創作,最終成為一名人人稱羨的知名網紅,擁有過去夢想中的名氣與收入,也不見得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反而可能更常陷入自我懷疑的無限循環裡。
以上我舉的這個例子,僅是中了貪愛、瞋恨毒的其中一個狀況。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情形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小至人際衝突,大至老病死所產生的痛苦,其根源全來自於這樣的習性。只是我們早已習慣到不自知。
當身體一感受到疼痛等不適感,心中就馬上升起痛苦的反應;事情不如你的預期,或他人不聽從你的意見時,心中就會不自覺燃起熊熊怒火。於是,表面上生活一切如常、井井有條,內在卻總像失去了掌控權般,在暗流中被推著走,不斷翻湧。
那麼,內觀是如何去應對這樣的習性呢?
若以比較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它是一種透過對身心的「純觀察」方式,來訓練大腦「對感受的反應模式」。當腦中湧現紛亂的雜念、情緒或記憶時,我們不評價、不反應,只是如實地覺察當下身體每個部位所感受到的無常變化。
藉由這樣的靜心練習,我們得以打破大腦過去的慣性,讓自己不再被情緒牽著走,不再一再重演那些熟悉又痛苦的循環。總而言之,培養出一顆對任何感受都不過度執著的「平等心」,便是內觀技法的價值所在。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體驗快樂和痛苦,不就是人生的本質嗎?」
「刻意追求平靜,不也成爲一種執著嗎?」
以上問句,其實是在我內觀課程的前幾天,腦中反覆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刻意不在參加完課後就馬上分享心得,而是刻意沈澱幾個月,讓自己細細感受,這十天的靜心,究竟是否真正對我有實質的幫助?或者,這僅像聽完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講後,當下感覺自己如獲新生,卻在回歸日常生活後,回歸舊有的習性,生活仍無任何改變。
半年過去了,我對內觀課程的心得如下:
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參加內觀課程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的體驗之一。而且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它會跟演唱會一樣難搶了——因為十天包吃包住,素餐又超級好吃!! (好啦~開玩笑的,但餐點真的出乎我預料的美味,到現在都還有點想念。)
先不論我這輩子是否要認真成為一名內觀修行人,這十天密集的打坐訓練,確實幫助現在的我,能以更平靜、更清明的心,面對那些過去曾感到痛苦不已的瞬間。
透過十日內觀的訓練,我發現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容易轉換,過去那種卡住、糾結的感受,現在能更自然地流動與釋放。雖然身體仍在調整期,每天醒來的狀況依然難以預測,但當疲累與疼痛再度來襲時,我已不像從前那樣,容易被仇恨與委屈淹沒。
每當日常生活中遇到讓我感到不太舒服的情境時,我會下意識地把注意力帶回呼吸,或輕輕地覺察身體當下的感受。當情緒變得較為強烈時,也會適時地提醒自己,記得那份對「無常」與「平等心」的體會。這些充滿智慧的提醒,並不是來自書本或道理,而是近一百小時密集打坐後,累積出來的深厚體悟。
與現代靈性觀點不同之處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內觀法屬於比較歷史悠久的修行法,與近年興起的靈性觀點相比,確實存在著不同之處。前者強調透過訓練與紀律,不斷地精進、修行,來達到淡化執著、淨化心念的成果後者則更傾向於,藉由拋開過去的限制性信念,回到內在的核心頻率,讓情緒自然流動。
這兩種新舊視角,看似存在些許矛盾,但從我的角度看來,它們都擁有共同的核心觀念——就是「回到自己」的力量。
無論路徑是否相同,願我們都能在回到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
以上是我個人梳理出的心得,僅供參考。有興趣的人,不妨實際報名體驗,說不定會有更獨到的見解。想了解內觀的報名方式,請至「台灣內觀中心」官網,參考更多資訊。(但它真的很難搶,所以我想了好久才決定發這篇文 😅)
至於在內觀課程中,有哪些特別的體驗,以及我如何在這 10 天中面對自己的內心,我還在思索,自己到底該不該分享——因為牽涉到一些比較私人的經驗與主觀感受。
如果最後真的有分享的話,也建議未來打算參加的朋友,可以先看這篇就好,避免產生太多先入為主的期待,影響到自己的體驗。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