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也會疲勞:嘗試讓心休息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心,也會疲勞

你是否也會覺得做事提不起勁?身為人,不只是身體會疲勞,心也會疲勞。所以,我們的心也需要休息。

無論是身或心,我們都可以將它們的狀態歸納成兩類:休息/活動。


身體的休息或活動看似比較易於了解,而心的休息或活動則較難被我們所感知。有時候其實心已經很疲憊了,但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所謂「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的概念,顯而易見的,是會讓心逐漸疲勞的原因之一。而大家常說的「內耗」當然也是。


心,也需要休息

該如何讓心真正的休息呢?除了離開高壓環境,或嘗試解決自己內耗的問題之外,chatgpt也提供了幾種方法:正念冥想(Mindfulness)、接觸大自然、寫日記、創作、看喜劇、進行深度的人際交流。

而我卻覺得,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感知到自己在那個當下是「從內而外的放鬆」的。

例如我個人就覺得運動也是可以讓心休息的方式。當在騎腳踏車、溜直排輪或溜冰的時候,我的身體是不停的在活動,但我的心能夠趁機休息。在那些投入運動的時刻,我們不需要煩惱工作、煩惱生活、煩惱金錢、煩惱未來;而是專注在當下,正在運動的自己,每一次的呼吸、每次抬腳時的微微痠痛感,以及周遭的風景。

因此,達到「心流」的狀態,也可能是讓我們的心休息的方法之一。


真正放鬆,比活動的形式重要

確實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放鬆的主觀感受,比活動本身的形式更重要。


Herbert Benson提出「放鬆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理論——這是與壓力反應相對的自律神經調節過程,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誘發,包含冥想、祈禱、瑜伽、甚至編織。──Benson H. et al.,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


Kabat-Zinn說,正念(Mindfulness)的重點是「有意識地活在當下,不帶評價地觀察自己的狀態」(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Activity Fit Model 這個模型顯示,正向心理活動(如感恩練習、冥想等)只有在參與者真心覺得有意義、感到放鬆時才有顯著效果。否則即使再科學的方法,也可能沒有效果。──Lyubomirsky et al., 2011


讓心休息的方式,每個人不同

因此,如何讓自己的心休息的方式,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AI提供的方法也許不適合你,我所說的運動也不一定能適用在你身上。

所以,如果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心休息的話,就去嘗試吧!重點是要專注在當下觀察自己的狀態,自己能不能放鬆,相信試著感應一下,身心會告訴我們答案的。



希望大家身心的疲勞能夠逐漸恢復!

2025.07.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所思,有所感∣一隻自由靈魂的貓
26會員
151內容數
與我一起探尋自我,在思考與感悟之間找到成長的方向。
2025/07/20
探討自己難以信任他人的原因,並追溯其根源到童年時期長輩過高的期待。藉由反思過往經驗,體悟到自身價值並非由他人定義,進而釋放對他人期待的執著,尋求更輕鬆自在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2025/07/20
探討自己難以信任他人的原因,並追溯其根源到童年時期長輩過高的期待。藉由反思過往經驗,體悟到自身價值並非由他人定義,進而釋放對他人期待的執著,尋求更輕鬆自在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2025/07/18
今天是關聖帝君聖誕。我忽然想到,由於與這個AI劇本互動的關係,讓我對於關羽這個人也有多了一些認識。來介紹幾個我印象深刻的特質:好女色、心機重、剛愎自用(須注意:關羽並不等於關聖帝君)
2025/07/18
今天是關聖帝君聖誕。我忽然想到,由於與這個AI劇本互動的關係,讓我對於關羽這個人也有多了一些認識。來介紹幾個我印象深刻的特質:好女色、心機重、剛愎自用(須注意:關羽並不等於關聖帝君)
2025/07/16
分享閱讀「蒲公英希望月刊」的深刻經歷,以及這些勵志文字如何影響他的成長。文字具有力量,能鼓舞人心,但也反思了心靈雞湯的適用性,並呼籲需考量不同個體的處境。
Thumbnail
2025/07/16
分享閱讀「蒲公英希望月刊」的深刻經歷,以及這些勵志文字如何影響他的成長。文字具有力量,能鼓舞人心,但也反思了心靈雞湯的適用性,並呼籲需考量不同個體的處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想知道你是否累過頭了嗎?這篇文章將分享身體和心理疲勞的症狀,並提供12個實用的深度休息小撇步,讓你找回活力!精準時間管理、晨間能量啟動、均衡營養補給等方式都將助你充電滿滿。另外,心靈SPA、探索新知、數位斷捨離等方法也將幫助你讓五感重新甦醒。適時的休息,能讓你走更長遠的路!
Thumbnail
想知道你是否累過頭了嗎?這篇文章將分享身體和心理疲勞的症狀,並提供12個實用的深度休息小撇步,讓你找回活力!精準時間管理、晨間能量啟動、均衡營養補給等方式都將助你充電滿滿。另外,心靈SPA、探索新知、數位斷捨離等方法也將幫助你讓五感重新甦醒。適時的休息,能讓你走更長遠的路!
Thumbnail
會寫這篇文章 源自於玄玄心的文內有提及 因此觸動了我想要針對《鬆弛感》這議題,提出個人見解 現代人的壓力真的很大,都處於容易緊繃狀態。 被急速的節奏壓得喘不過氣來如被工作、經濟、家庭等帶來的焦慮恐懼濃罩,內在能量也因而被不停消耗(內耗之大)~ 人有時會感到焦慮,來自內心對外在環境的高壓、
Thumbnail
會寫這篇文章 源自於玄玄心的文內有提及 因此觸動了我想要針對《鬆弛感》這議題,提出個人見解 現代人的壓力真的很大,都處於容易緊繃狀態。 被急速的節奏壓得喘不過氣來如被工作、經濟、家庭等帶來的焦慮恐懼濃罩,內在能量也因而被不停消耗(內耗之大)~ 人有時會感到焦慮,來自內心對外在環境的高壓、
Thumbnail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應學會停下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例如透過靜心、運動、親近大自然以及與親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與自己連接的方法。
Thumbnail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常常感到壓力重重,應學會停下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例如透過靜心、運動、親近大自然以及與親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與自己連接的方法。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透過忙碌暫時忘卻痛苦。然而,若沒有忙碌,我們是否只能被憂鬱吞噬?正向心理學提到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等方法。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命中微小的美好。在這過程中,我們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悶,感受宇宙的力量,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透過忙碌暫時忘卻痛苦。然而,若沒有忙碌,我們是否只能被憂鬱吞噬?正向心理學提到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等方法。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命中微小的美好。在這過程中,我們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悶,感受宇宙的力量,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分心的因素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專注。 透過靜坐和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讓自己脫離外界的干擾,專注於內在的寧靜和平衡。這不僅有助於訓練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啟發我們大腦神經的新迴路,促進心智的放鬆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分心的因素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專注。 透過靜坐和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讓自己脫離外界的干擾,專注於內在的寧靜和平衡。這不僅有助於訓練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啟發我們大腦神經的新迴路,促進心智的放鬆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Thumbnail
今天要跟你聊一下放鬆身心的小訣竅,還有超實用的放鬆技巧!這些撇步不僅能幫你緩解壓力和焦慮,還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喔!
Thumbnail
今天要跟你聊一下放鬆身心的小訣竅,還有超實用的放鬆技巧!這些撇步不僅能幫你緩解壓力和焦慮,還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喔!
Thumbnail
你是否感到每天醒來後依然感到疲倦,感覺不到精力的恢復及活力?或許你需要的是開始進行「社交休息」! 社交休息能協助我們放鬆與恢復活力,提供歸屬感與和睦感,預防心臟病與癌症,並帶給你樂趣、目標及愛。
Thumbnail
你是否感到每天醒來後依然感到疲倦,感覺不到精力的恢復及活力?或許你需要的是開始進行「社交休息」! 社交休息能協助我們放鬆與恢復活力,提供歸屬感與和睦感,預防心臟病與癌症,並帶給你樂趣、目標及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