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也會疲勞
你是否也會覺得做事提不起勁?身為人,不只是身體會疲勞,心也會疲勞。所以,我們的心也需要休息。
無論是身或心,我們都可以將它們的狀態歸納成兩類:休息/活動。
身體的休息或活動看似比較易於了解,而心的休息或活動則較難被我們所感知。有時候其實心已經很疲憊了,但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所謂「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的概念,顯而易見的,是會讓心逐漸疲勞的原因之一。而大家常說的「內耗」當然也是。
心,也需要休息
該如何讓心真正的休息呢?除了離開高壓環境,或嘗試解決自己內耗的問題之外,chatgpt也提供了幾種方法:正念冥想(Mindfulness)、接觸大自然、寫日記、創作、看喜劇、進行深度的人際交流。
而我卻覺得,使用的方法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感知到自己在那個當下是「從內而外的放鬆」的。
例如我個人就覺得運動也是可以讓心休息的方式。當在騎腳踏車、溜直排輪或溜冰的時候,我的身體是不停的在活動,但我的心能夠趁機休息。在那些投入運動的時刻,我們不需要煩惱工作、煩惱生活、煩惱金錢、煩惱未來;而是專注在當下,正在運動的自己,每一次的呼吸、每次抬腳時的微微痠痛感,以及周遭的風景。
因此,達到「心流」的狀態,也可能是讓我們的心休息的方法之一。
真正放鬆,比活動的形式重要
確實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放鬆的主觀感受,比活動本身的形式更重要。
Herbert Benson提出「放鬆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理論——這是與壓力反應相對的自律神經調節過程,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誘發,包含冥想、祈禱、瑜伽、甚至編織。──Benson H. et al.,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
Kabat-Zinn說,正念(Mindfulness)的重點是「有意識地活在當下,不帶評價地觀察自己的狀態」(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Activity Fit Model 這個模型顯示,正向心理活動(如感恩練習、冥想等)只有在參與者真心覺得有意義、感到放鬆時才有顯著效果。否則即使再科學的方法,也可能沒有效果。──Lyubomirsky et al., 2011
讓心休息的方式,每個人不同
因此,如何讓自己的心休息的方式,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AI提供的方法也許不適合你,我所說的運動也不一定能適用在你身上。
所以,如果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心休息的話,就去嘗試吧!重點是要專注在當下、觀察自己的狀態,自己能不能放鬆,相信試著感應一下,身心會告訴我們答案的。
希望大家身心的疲勞能夠逐漸恢復!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