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做每件事都要有目標、有價值、有產出。
這樣的心態雖然能讓我們更有效率、更有方向感,但也可能讓生活變得只剩下不停的解任務。
如果你也曾因為總想把每件事做得有意義而感到疲憊,或許是時候停下來,試著做點「沒目的」的事。為什麼「沒有目的的活動」反而重要?
當我們投入一個沒有實際產出的活動,例如拼拼圖、畫畫、種花,過程中其實能產生一種「正向壓力」(eustress)。這種壓力不同於焦慮,而是讓人感到興奮、專注、充滿活力。缺乏這類感覺時,生活容易陷入無聊、空虛,甚至失去動力。
它能讓大腦更有創意
童年時期,我們透過玩耍發展社交與創造力。長大後,責任和壓力讓我們逐漸遺忘「玩」的重要性。事實上,保持玩心能幫助我們用更開放的方式去探索、嘗試與冒險。當大腦不被「功利思維」綁住時,更容易跳脫框架,提出新點子、解決問題。
過度追求目的,反而讓生活失色
凡事講求效率、價值和產出,會讓人不自覺地把興趣也變成績效工具。例如把興趣變副業後,你可能會發現做這件事的樂趣減少了,因為它再也不是單純的放鬆。長期下來,甚至容易導致倦怠、失去生活熱情。
試著「漫無目的」的去做吧
做些沒有實際目標的事,不代表浪費時間,而是一種自我探索與喘息的方式。
這樣的行為能帶給我們以下的好處:
- 找回生活樂趣
- 減少壓力、降低倦怠感
- 保持好奇心與創造力
- 提升對生活的掌控感與滿足感
給自己的小練習
- 做一件沒有意義、卻讓你覺得好玩的事,哪怕只是亂塗鴉或拼拼圖
- 嘗試新的小挑戰,不求達成目的,只求體驗樂趣
- 刻意安排時間「什麼都不做」
別再把生活變成無止盡的 KPI 清單了。
讓自己有空間去玩、去探索,體驗真正感受到活著的快樂。
今日重點
📍「沒有目的」的行動,能帶來很多好處
📍 玩樂、探索與創造力是大腦的養分
📍 過度目的導向,會讓生活枯燥、甚至導致倦怠
📝經驗分享
現代社會不斷強調效率和產能,許多上班族長期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可是一味逼自己完成更多事情,真的能提升效率嗎?
我曾經也被「目的導向」思維深深影響,總想著盡快完成待辦清單,卻忽略了自己需要放鬆。後來我開始刻意安排一些沒有特定目的的事情,像是隨意騎車亂晃。這段看似浪費時間的過程,反而讓大腦慢慢放鬆,甚至偶爾能在不經意間解開卡住的問題。這讓我意識到,大腦並不是一直保持緊繃就能不斷產出,適度的鬆弛反而能帶來新的想法和靈感。
我們習慣把每件事都和「目標、產出」掛鉤,但這種做法往往讓人越來越疲憊,甚至對原本喜歡的事失去熱情。偶爾讓自己做些單純為了開心的事,不求結果,只是去感受當下,反而能在長期維持更好的狀態。
學會在緊繃和放鬆之間找到平衡,不只是提升效率的關鍵,更是讓生活變得更有彈性、更有樂趣的方法。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