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職場互動中,我們常常思考:「我要怎麼做,才不會吃虧?」
這本書《給予》(Give and Take)提出了一個顛覆常理的觀點:
真正走得長遠、最容易成功的人,反而是那些最「看起來吃虧」的——給予者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將人際互動分為三種典型角色:
1. 索取者(Takers):只取不給,關係單向
索取者在互動中只關心自身利益,習慣主動索取而鮮少回饋
這樣的人可能在短期內看似高效率、快速達標
但長遠來看,很難累積真正穩固的人脈與信任
一旦沒有可利用的價值,關係就會自然瓦解
這類人是職場中最常見的類型
互利者相信「有來有往」,我幫你一次,你總有一天也會幫我一次
他們善於維持表面的平衡關係,但在這樣的互動裡,雙方通常都帶著計算與提防
關係容易停留在淺層
3. 給予者(Givers):主動付出,不求立即回報
給予者願意主動幫助他人,不以利益為前提
他們重視合作、願意分享資源,甚至在團隊中甘願做看似吃力不討好的事
不過作者也提醒,給予者雖有高潛力,卻也是最容易被利用、陷入疲憊的一群
成功與失敗的給予者差別在於:懂得篩選對象、設立界線
⸻
為什麼最終是「給予者」勝出?
作者透過大量實證研究指出
在學術界、銷售業、醫療工作、企業領導等領域中,最成功的人往往是給予者
原因在於,給予者能累積高度信任與良好聲譽
人際網絡自然會替他們說話、主動介紹資源
讓他們在看似「不計較」的付出中,意外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種影響力不是建立在「自我推銷」或利益交換之上,而是源自真誠與信任
就像書中說的: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看他如何對待那些無法給他半點好處的人。」
⸻
當給予者也需要智慧「給予」並不等於一味地忍讓與犧牲
最關鍵的,是能在給予之餘,辨別對方是誰
對於同樣也樂於合作的人,我們可以持續投入真誠;但當遇到索取者時,書中建議:
從給予者的角色轉為互利者,保護自己,同時也避免助長對方的利用行為
這種彈性的轉換,才是讓給予者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
⸻
思維的轉變:從「我能得到什麼」到「我能付出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人際互動的認知真的有了全新的視角
過去,我也總以為幫別人太多容易吃虧,或是害怕「被占便宜」
但書中點醒了我:
「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我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而是:我能為對方做什麼?」
這樣的思維轉變,不僅讓人際關係更紮實
也能讓我們建立出一個溫暖而可靠的職場圈,甚至影響更大的團隊與社群
⸻
從現在開始,練習當一個智慧的給予者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人際策略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面鏡子
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習慣與選擇
真正能走得遠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會計算的
而是那些願意主動付出、懂得經營信任與善意的人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更長遠、更扎實的成功方式,從當一個「智慧的給予者」開始吧!
書摘語錄:
✦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看他如何對待那些無法給他半點好處的人。」
✦ 「人只要了解自己工作能發揮的影響力,就會更有貢獻的動力。」
✦ 「給予者如何避免被傷害:秘訣就是遇到索取者時,自己就轉變成互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