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導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學習初衷:為什麼選擇團隊引導與 ORID ?
在報名前參加 ICA 團隊引導法-ORID 團隊共創法的學習時,我心中其實帶著一個渴望——究竟要怎麼引導,才能讓我的團隊在不受個人內在情緒或團體動力牽動的情況下,自在而真誠地展開對話?
那時的我,滿懷好奇,也藏著一些不安。或許是身為團隊領導者的焦慮,總希望一切順利、有序,做好領導者該做的事;也或許,是單純想要學習一種方法,能更溫柔而有力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合作。
什麼是「團隊共創」對我來說?認識ica
過去,我對「共創」的想像,其實和日常工作中帶團體、設計活動的經驗很類似——透過互動、任務,引導大家一起完成一個目標。
在 ICA 的架構與精神中,我重新認識了「共創」的真正意涵。它不只是完成任務的過程,而是一場有結構的體驗旅程。在這樣的引導中,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合作,更是一種集體的思考、創意的激盪,以及對彼此貢獻的尊重與承擔——原來,每個人都可以為團隊帶來價值,每個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方法與實作:ORID 共創流程的五大體悟
ICA 的共創流程——從設定焦點問題、腦力激盪、組織與命名群組,到最後提煉出團隊的共識與意義——再加上三種不同面向的焦點問題設計(定義、挑戰、行動),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許多深刻的感受:
• 結構的重要:我開始明白,流程設計的存在,不是為了限制或控制對話,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安全的框架,讓多元的聲音都能被看見、被聽見。
• 引導者的中立性:所謂中立,不是沒有立場,而是對於答案的開放。引導者守住這份中立,是為了把「選擇的權力」還給團隊。
• 空間與節奏的掌握: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方法,而是缺乏那個讓想法自然浮現的安全場域與剛剛好的時間。
• 關於共識: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同意,有時候只要 80% 的共同認可,就足以讓我們踏出下一步。
• 聚焦的力量:焦點問題的設定至關重要,不僅要明確,更能視情況與團隊共同釐清,才能真正對齊方向、激發深度。
個人轉化的時刻:從領導者到引導者
今年,我多次在我們團隊中的讀書會與團體督導的議題討論中嘗試練習——設計流程、思考問題,嘗試用 ICA 的方式引導團隊共創、形成共識。從一開始對流程的生疏,到逐漸熟悉,過程中我不斷練習用 ORID 框架思考問題的設計,也漸漸發現,自己愈來愈能自在地掌握節奏,不再那麼緊張了。
我特別記得,有次夥伴們在結束後回饋我:「我好喜歡這樣的討論過程。」也有人說:「感受到被尊重,彼此也有很多學習。」
那一刻,我的心真的很開心、也很感動。因為我知道,這樣的引導方式,對團隊是有意義的。我不再需要扛起所有責任、不再是唯一要帶領大家的人,而是讓每位夥伴都有機會參與、貢獻,甚至被看見、被接納。我來說,這已經不只是「一種引導技巧」的學習,更是一種角色的鬆動與轉化——單一主導的主管角色,走向促進共創的引導者角色。這樣的轉變,讓我感受到更深的連結與信任,也看見團隊的更多可能。
結語:讓共創成為日常,我想繼續練習的是..
我愈來愈明白,共創並不是一場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種需要持續練習的態度。未來,我期許自己能在團隊的每個議題裡——不論是工作上的推進、人際互動的細節,或是那些一時卡住的時刻——都能更有意識地實踐這份精神。
讓「共創」不只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在場之道」——成為我日常中的姿態,也成為我與人同行時,溫柔而堅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