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1
上班的途中在某間便當店用餐。一位小女孩坐在用餐桌,旁邊放著OO幼兒園的書包,女孩正拿著鉛筆寫著注音符號的練習本,對面坐著的應該是女孩的阿媽。剛好有位身穿制服的警察走了進來,阿媽對小女孩說 :「還不趕快寫,等一下我叫警察把妳抓走」。
但小女孩好像不為所動,依然是坐不住無法專心在寫注音符號這件事,也可能是她對於這樣的話語已經聽過很多次了,知道大人說的話不是真的。(印象中幼稚園好像不太適合提前學寫字,這點我還要再確認一下是否不同的幼稚園作法有差異)
場景2
某位學生考上警專,剛好在我居住的城市受訓。某天她計畫在下課後順道過來補習班探望我一下。於是我先告知行政的老師,晚上會有一位以前的學生來找我。
行政老師是個媽媽,她的孩子大約2歲了,她會帶孩子來補習班。這點我個人覺得不錯,因為工作的環境還算是對有小孩的父母很友善的工作環境。
當學生來的時候,我和她在大廳碰面。小聊了一下之後,聽到後方的老師對女兒說 : 「警察真的來了喔,不要以為我在騙妳喔。妳再不聽話,我就叫警察把妳抓走」。
此時我和學生只能用一種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帶過。
場景3
和家人一同出遊,停紅燈時剛好路口有一台警察車。此時同輩的親戚便對她的小孩說 : 你們看喔,警察車就在對面喔,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喔,你們不乖就直接被警察抓走,到時候不要怪我沒告訴過你們」。
無意識的複製行為或語言
可能小時候長輩也都這樣說,雖然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會知道長輩只是在嚇唬人,那不是真的。但開始育兒之後,卻不自覺複製這樣的模式。如果你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可以試著理解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真實的情緒和背後可能的需求,並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
為何家長會這樣說?
情境1
- 希望孩子服從/專心寫字,但無其他有效策略引導孩子。
- 使用「外部權威」來威嚇孩子服從:警察 → 代表力量與懲罰。
- 阿嬤可能缺乏教學技巧,感受到挫折或無力,就以威脅語言取代引導。
情境2
- 小孩正在鬧情緒或不配合,家長急於讓他安靜下來。
- 剛好真的有「警察」出現,便借用情境加強語言的威脅力。
情境3
- 想用真實的「警車出現」作為即時教育工具,提升語言威嚇力。
- 也是一種「長輩語言的複製」,無意識地模仿過去長輩的做法。
背後的心理需求是什麼?
情境1
- 控制感:想掌握孩子的行為。
- 降低焦慮:可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想加快學習。
- 面子與期待:在公共空間裡,小孩不專心會讓照顧者感覺被旁人評價(怕丟臉)。
情境2
- 減少尷尬:補習班是職場,怕小孩吵鬧被人側目。
- 快速解決問題:2歲的孩子尚未能用理性溝通,因此家長本能用「恐嚇」來壓制。
- 同時也有一種潛在的無助感與疲累感:長期照顧孩子的壓力下,缺乏耐心和時間慢慢教。
情境3
- 管教需要:想讓孩子「學乖」或「不要太吵鬧」。
- 無效語言的慣性使用:這類語言曾經在自己身上被用過,也許曾經有效,因此繼續使用。
- 也可能是出自玩笑或輕鬆語氣,沒意識到語言的後果。
對兒童的發展有何影響?
情境1
- 破壞對「警察」等公共角色的信任,造成誤解(將警察視為「抓壞小孩的人」)。
- 長期下來,孩子會對「恐嚇語言」免疫 → 不信任大人語言,缺乏安全感。
- 容易內化為「表現不好=被處罰=沒人愛」的信念。
- 學習動機轉為逃避與恐懼,不是出於興趣或內在動力。
情境2
- 孩子會產生「恐懼服從」的模式 → 外在有壓力時才聽話,平時反抗更多。
- 信任關係受損:孩子不再相信家長是保護者,而是會「叫警察來對付我」的人。
- 情緒發展上,容易產生焦慮型依附,日後人際關係不穩定。
- 若此語言長期出現,孩子可能對「制服者、權威」產生負面投射。
- 認知混淆:「警察是壞人?是要來懲罰小孩的嗎?」
- 這種語言會讓行為與道德無關,只跟「會不會被抓」有關,造成價值觀偏差。
- 孩子未來若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如迷路、受傷),可能害怕找警察。
- 長期下來,孩子學會「說謊避懲罰」,而不是「誠實為對」。
情境3
- 孩子會產生「恐懼服從」的模式 → 外在有壓力時才聽話,平時反抗更多。
- 信任關係受損:孩子不再相信家長是保護者,而是會「叫警察來對付我」的人。
- 情緒發展上,容易產生焦慮型依附,日後人際關係不穩定。
- 若此語言長期出現,孩子可能對「制服者、權威」產生負面投射。
我們可以如何做出改變?
若家長希望孩子守規矩、配合,其實可以試著用以下方式取代恐嚇語言:
原始語言建設性替代語言
- 再不乖就叫警察抓你,改成「我們來一起數到五,然後開始寫字,好嗎?」
- 趕快給我坐好寫功課,不然我就要怎樣怎樣, 改成 =>「我知道你現在不想寫,我們寫完三行就休息,這樣應該比較容易做到。」
- 你再不趕快吃飯,待會我就走掉不理你。改成 => 「爸爸媽媽現在有點累,我們先深呼吸一下,再一起想辦法」。
當父母是人生重新學習和體驗的契機
沒有人天生就很會當父母的,也沒有從小到長所受的教養是完美的。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小孩而有情緒的時候,可以視為是更深度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情緒被觸發的原因。畢竟每一個小孩都有他/她的特色,每個父母在意或有情緒的事情都不一樣。
但我們不要被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與習得性行為(learned behavior)給帶著走,而習慣性的用反射行為和言語來對待小孩,我們可以透過覺察與反思來打破這個循環。
我一直相信如果父母是會讓自己學習、成長和改變,那孩子也會培養出這樣的人格特質。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有讓自己開心快樂而且幸福的生活,
每一個孩子也都能在生活的事件中成長、培養出能夠讓他/她照顧自己的能力,體會世界上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