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朋友說:「最近真的好煩,你能不能陪我一下?」其實那天你也很累,還是勉為其難的答應了;家人習慣讓你幫忙處理瑣事,閨密習慣打電話對你訴苦,久而久之,你成了24小時免付費的「客服中心」,心裡明明不舒服,總勸說自己:「算了,他們是我最在乎的人。」
某天,你突然發現,自己好像隱身了——
你委屈,你疲憊,你有些埋怨,卻又說不出口。
同時,你開始懷疑:「我這樣想,是不是太自私了?」
其實,只是忘了為自己劃出界線。。。。
18年前有一次對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上一份工作,我的主管是集團副總裁,他每個月會從香港飛到上海,與經營團隊開會,也與每位高階主管面談。我記得那是在6月,他一到上海,找我到他辦公室,按照慣例我會先報告這段時間的工作進展。
在聽完之後,他忽然問:「Johnny,你覺得自己上半年績效表現如何?」,我有點意外,回覆到:「我覺得還行,三件事目前…」聽了一會兒,他打斷我並說道:「老實說,我只會給你C,及格邊緣。我知道你花了許多時間解決公司內部的問題,大到團隊,小到個人,工作很辛苦,也常加班,你記得年初時,我特别強調的關鍵人才儲備計劃,目前進度又如何呢?」
他接著說:「你的業務範圍很廣,要學習抓大放小,而不是鉅細靡遺。別人的問題,不一定是你的問題,人才儲備是公司未來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提醒你」。這是很有衝擊力的一次對話,也給我了很大的反思:自己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以及思考我與他人的界線在哪裡。
今天這集,我們來聊聊:
真正的正向關係,不是只能犧牲自己,而是懂得「設下界線」。
什麼是界線?
界線,不是冷漠,也不是築牆,更不是自私。
界線,是一種健康的距離感,一種清楚自己在哪裡、他人在哪裡的洞察。常見而重要的界線包括:
1. 情緒界線:區分「我的」和「你的」,包括情緒、想法、需要。我可以傾聽、陪伴、理解你,但不等於我們要為對方的情緒與需要負責,不等於你的不開心與不滿意都是我的責任。這樣能避免情緒勒索或情緒共沉,也可以對方過度依賴。
2. 責任界線:釐清在關係或工作中,誰該負責什麼。防止「一方過度承擔、另一方逃避責任」。舉例來說,同事常把工作推給你,每次你也無條件接下來,表面看起來你「隨和」、「好相處」、「樂於助人」,甚至在他人眼中的「老好人」。其實,正在默默累積壓力與怨氣。這時可以說:「我願意在時間允許時協助你,但最近我很忙,完成報告仍是你的責任。」
3. 溝通界線:表明你願意接受或不願接受的說話方式、內容與時間。這樣可以幫助雙方理解,怎樣溝通是相互尊重的,避免語言暴力、態度侵犯或過度干涉。例如:「我不喜歡我們在爭執時互相指責、人身攻擊,這樣只會讓彼此感覺更差,我們可以冷靜後再談嗎?」
4. 時間界線:對於願意花費時間的對象、場合、頻率與範圍所設定的界線。藉此保護自己的節奏與能量,不讓他人隨意佔用或浪費。這點在職場協作或親密關係中尤為重要。例如:「現在我需要專注處理手邊的急事,明天再和你討論預算,可以嗎?」、「親愛的,我很在意你,但我每週還是需要保留半天屬於自己的時間,讓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可以嗎?」
5. 經濟界線:關於金錢、物品、資源的使用與分配,商議並確認規則,避免出現財務或物質上的依賴、混淆或摩擦,維護雙方的公平性與自主性。除了在工作中,朋友之間、甚至親人們,這點都很重要,需要審慎對待,否則會讓關係產生裂痕。例如:「我們這次出遊,每個人自行負擔交通與住宿費用,餐飲部分則按人頭平分,大家覺得OK嗎?」。
其他的界線,還包括身體界線、價值觀界線、信仰信念、依附信念等等。你可以回憶一下,最近一次感到「明明不舒服,卻仍然勉強答應」的情境是什麼?那時,對方跨越了哪一條界線、同時也是你所在意的呢?
界線,就像一道無形的緩衝區,它不是阻擋他人靠近,而是清楚劃出「這是我的空間,你可以靠近,但請先敲敲門」。
沒有界線的關係,很容易變成混亂、消耗,進而造成勉強、委曲與壓抑;有了界線,情感才能自在地流動,關係才有呼吸的空間。
設立界線常見的誤區:過度討好 vs. 被動冷漠
很多人一想到設立界線,內心會冒出一個擔心的聲音:「我這樣是不是太自私?」
於是,就不自覺滑向了「過度討好」的極端。
此時,我們會說:「沒關係啦!」、「我來就好!」。這樣的「好人」角色,其實會讓關係失去平衡,慢慢消耗自己。
我再以本集開始提到的自身經驗來舉例。那時的我,除了負責人資,一度還兼管法務、行政、採購與若干專案,事務比較龐雜而瑣碎。公司正在快速成長,難免制度或流程不夠完善、人員配置或能力也跟不上,因此,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不只是我的直屬主管副總裁,其他部門的主管,或是自己的團隊成員,都會在遇到問題時找我,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其中,有兩個隱藏的信念是:「別人的求助,我理應伸出援手」、「拒絕求助,可能讓他人失望、甚至影響關係」。心態決定行為,於是我花了大量時間與精力,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在責任界線與時間界線中模糊了,導致他人的問題變成了我的問題,自己的時間不停的被打斷或被佔用。結果就是疲憊、心累,消耗了自己,卻收到上級主管對我的嚴肅提醒。
另一種極端,是「被動冷漠」。
曾經因為未設立界線而受傷,於是學會自我保護,用冷漠隔開他人。不再主動關心、不願深入連結,彷彿一切都與你無關。但這樣的界線,真的成了一道巨大而灰暗的牆,隔絕了雙方的心。
幾年前,我有一個一對一教練學員,面對職業發展與內在成長的難關,除了約定的教練時間外,他常常會寫長文,抒發心情點滴給我,我也會認真回應,有時一天就好多封。之後,我覺察到是界線的問題,我開始簡短的回覆,並嘗試將這些思緒總結成可能的教練主題,嘗試與他約定這些主題,哪些他感覺更重要、更感興趣。之後,我們達到了新的平衡,他依然寫,我依然簡短的回應,但把佔用時間的深入交流,放在正式的教練之中。
傳統文化強調中庸之道,執其兩端而用其中,而佛教也有「中道」概念,意指離開兩個極端,走一條平衡之道。健康的界線,是一種剛好的距離,讓彼此都能自在呼吸;同時也保持彈性,可以視當下狀況,適當的靠近或分開一些。
你呢?想一想,現在的某段關係,如果讓你感覺不舒服、有壓力、想逃避,是偏向「過度討好」?還是「被動冷漠」?你想要怎麼調整,如何溝通,讓關係可以更平衡也更健康呢?
🌿 成長型關係 vs. 消耗型關係
最後,我們可以用一組概念:成長型關係與消耗型關係,當成一把量尺來檢視。我們來橫向比較:
成長型關係相信: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可以一起變得更好;而消耗型關係相信:我要改變你,或你必須滿足我、配合我
成長型關係的互動模式:尊重彼此差異、界線清晰,鼓勵探索與溝通,願意理解與包容;而消耗型關係則是:忽視彼此差異,容易批判、陷入控制,或是過度依賴、情緒勒索
成長型關係在面對情緒時:有空間說出感受,願意給予真實回饋,不怕脆弱,而消耗型關係則是:壓抑自己、無法安心表露情緒,容易陷入評價,或迴避表達真實觀點
成長型關係在應對衝突時:嘗試看見衝突背後的需求,視衝突為理解與深化關係的機會,而消耗型關係則是:爭輸贏、逃避衝突、甚至冷暴力
成長型關係在相處過程中感知到:被理解、被接納、被激勵、渴望共同成長,而消耗型關係則是感到:疲憊、緊繃、無力、被榨乾、埋怨對方、懷疑自我
成長型關係會帶來安全感、信任感、深度連結、願意自我探索與成長、自我價值提昇;而消耗型關係會導致能量減少、疲憊、疏離或相互糾纏、自我懷疑、壓抑真實的自我,甚至走向破裂或造成內在創傷。
在親子、伴侶,以及職場關係的上下級或同儕,最容易出現消耗型的關係。例如:控制欲強、事事干涉的父母;過度強勢、說一不二的主管;或極度依賴、內心無法獨立的伴侶等等。
以上的原則只是參考,沒有一組關係是完全的成長型或消耗型的。以我們夫妻為例,如同第20集中談到的往事,太太更願意直接表露情緒、有勇氣直面衝突,而我卻是傾向於壓抑情緒、迴避衝突的一方。
而我更願意給彼此空間去探索與發展,她更希望我們更加靠近與相互依賴,並有更多人生交集與共同愛好。很值得感恩的,我們都看到了自己身上可能影響關係發展的部分,也願意做出改變。如同健康檢查,這組概念提供了審視現狀與自我反思的座標,讓我們找出調和之道,學習自我成長,彼此相偕同行。
🎯 總結
節目到了尾聲,今天聊了:
- 什麼是界線?有哪些重要的界線?這些界線對建立正向關係有著什麼意義?
- 在關係中常見的誤區:我們容易在過度討好或被動冷漠之間走極端提供一組概念:
- 成長型關係 vs. 消耗型關係,可以自我診斷並做出調整
🎁 本週的實踐行動:請思考現在的讓你感覺不舒服、有壓力、感到疲憊的某段重要關係:
- 覺察一下,是沒有設定哪個或哪些界線?
- 以成長型關係 vs. 消耗型關係的各項特徵來檢視當下的現實
- 嘗試寫一段你想說的話,表達出你的感受與期待。例如:
- 「我很在乎你,但天天都靠在一起,有時我會覺得累。我也需要時間陪伴自己,讓自己放鬆、充電,你願意留給彼此一些獨處時間嗎?」
- 「我想幫忙,但這件事我完全無能為力,可能需要你自己來處理或轉向其他人求助。」
- 「我願意聽你說,但希望我們能一起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批評與抱怨之中,這樣只是原地打轉且消耗能量。」
不設界線的愛,終究會變成怨;
真正在乎你的人,不會因為設立界線而離開;
只有願意互相尊重與共同成長的關係,才能長久維繫。
願你在關係中同時保有親密與自由。
記得訂閱「做自己的幸福教練」,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