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在「臺語文字之謎」就主張過臺語具有文字,最近在讀黃宣範教授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1993)這本書時,又發現一些有趣的文獻,所以我決定寫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如同「這個語言叫什麼?」、「從『白馬非馬』看『臺語不是閩南語』」曾經提到的:臺語屬於閩南語底下的一個分支(閩南語並非一個語言,而是語言種類)。所以我會先從早期的閩南語文獻開始介紹,如果早期閩南諸語言就有自己的文字系統,臺語承接使用也理所當然,說明它們都是有文字系統,「臺語」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是一個沒有文字的語言。
最早完整的口語文獻:《荔鏡記》
《荔鏡記》,又名《荔枝記》、《陳三五娘》,是明代戲曲作品,作者不詳。故事講述一位泉州書生「陳三」與潮州黃九郎之女「五娘」相愛的故事,旨在歌頌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婚姻,並且克服禮教規約束縛的過程。全書經過許多不同作者先後改動、世代累積,形成現今的樣貌。
這本書彌足珍貴的點在於其內文是以潮州話、泉州話混用而成的,可以說是現存最早完整保留早期閩南語口語的文獻。以下是三民書局校注本的書影,從「今冥」、「阮」、「食袂」等用字可以知道該書紀錄的語言與閩南語一類接近,可見早在「國語」形成之前,閩南語就已經使用漢字紀錄語言了。傳教士的文字紀錄
閩南諸語言的文字歷史,除了前述戲文外,還包含韻書或傳教士所編的辭典等。前者如紀錄泉州音的《彙音妙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時語言的怎麼說;後者則以英國傳教士杜嘉德所編的《廈英大辭典》(1873)為代表。
《廈英大辭典》記錄廈門音為主的閩南方言,以白話字書寫,並搭配英文解釋。之後,巴克禮牧師在1923年出版《廈英大辭典增補》,增加了搭配漢字(有可能和現代學者考證的有些出入)。除此之外,傳教士甘為霖於1913年出版之《廈門音新字典》,內文包含白話字、漢字等。這些辭書都證明一百多年前,用文字(無論是羅馬字或漢字)紀錄這些語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下面的書影舉了「食飽」和「逐家」這兩個大家很常誤用的詞(呷飽、打給),可以發現這些漢字並非單純語音對應,而是包含形音義搭配考量後的結果。至於這些傳教士是怎麼知道這些音與字的對應呢?很可能是當時的人也是這樣使用,就如同華語一樣用漢字寫閩南語。
日本統治下的臺語文字化
時間到了日本統治時期,日方為了統治需要,開始進行語言調查與記錄的工作,陸續出版了許多辭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臺灣總督府委任語言學家小川尚義主編,分別於1931、1932出版的兩冊《台日大辭典》,其中「台」的部分就是臺語。
從書影舉隅可以發現辭典的編排包含日語假名標音、漢字、日語解釋、俗諺造句等。這套書的出版可以說是臺語首次由官方進行的文字化、標準化的行動。編者選用漢字紀錄臺語,也再次顯示臺語一直以來都有漢字紀錄的傳統(至少大多數是如此),說它是一個有音無字的語言,我想並不太合適。
說到這裡,想必各位讀者都能夠認同閩南語、臺語,甚至是各種漢語方言,都是可以用「漢字」紀錄流傳的,漢字並不是「國語(華語、普通話)」所專享的書寫系統。下次我會再分享幾部有趣的臺語文獻紀錄,讓大家更瞭解這個語言的歷史。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1]洪惟仁,〈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台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1期,2010,頁81-108。
這篇論文是洪惟仁教授關於臺灣閩南語書寫方法的檢討,我認為要討論書寫方法的人,一定要讀讀這篇文章。論文針對漢字、羅馬字兩個部分進行討論,說明這些書寫發法的歷史源流,會發現它們背後都有複雜的來源。舉例來說,這些漢字也分成戲文、日治時期漢字、教會漢字、流行歌漢字、華文漢字、臺語漢字等不同的類型,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之後洪惟仁教授也針對全漢文、全臺羅、漢羅混雜等書寫發法進行比較與檢討,優劣並陳。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或許透過這篇文章,讓自己的觀點更加清晰。
[2]黃宣範,〈台語文字化〉,《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1993年),頁370-388。
這本書是民國82年出版,內容以臺灣的語言為主,討論語言與族群、語言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中第12章詳述臺語文字化的歷史,並且討論不同文字化方法的優點與缺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