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心管理學》─如何避免倚老賣老?如何與同仁交換「使用說明書」?主管點燃人心的管理聖經

7 個月前,我在 Linkedln 發表了一篇文章,創下了我發文有史以來最高的按讚數跟瀏覽量 – 1,347 個讚、106,004 個觸及,且獲得《商業周刊》轉載。那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我可能錯了。當小主管 10 年來,我從在意到鈍感的 9 件事】

▍ 在走廊間擦身而過不打招呼,也沒點頭示意
▍ 會議邀請沒按「接受」回覆
▍ 訊息已讀不回
▍ 一大早看到人沒說早安
▍ 沒有按照死線繳交作業
▍ 各種微表情抑或眼神逼視
▍ 開會時眼神飄向遠方
▍ 把私事的情緒帶到辦公室
▍ 遲到

10 年前,剛為人主管,我覺得職場禮節蠻重要的,上述 9 個行為可能都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

然而,這幾年來,漸次變成「成熟大人」後,我認為同事把事情做好,如期如質如預算,比上述這些「枝微末節」更加重要,我真心寧願他們把精力花在將工作做得更苛刻、更精益求精、更獨樹一格。只要我的同事能展現做事的實力與正確的工作心態,我就服,上述 9 個行為,我都提醒自己不需要放大,甚至,一點都不重要。因為,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 在走廊間擦身而過不打招呼,也沒點頭示意 - BUT, 我找他談公事時,他來了。
▍ 會議邀請不按「接受」回覆 - BUT, 會議時間一到,他出現了。
▍ 訊息已讀不回 - BUT, 當我詢問狀況時,他很明顯「在狀況內」。
▍ 一大早看到人不說早安 - BUT, 要談正事時,他有在聽。
▍ 沒有按照死線繳交作業 - BUT, 我問專案進度時,他答得出來,而且能說明原委。
▍ 各種微表情抑或眼神逼視 - BUT, 你好好跟他說時,他能夠調整。
▍ 開會時眼神飄向遠方 - BUT, 你問他問題 / 想法時,他能提出觀點。
▍ 把私事的情緒帶到辦公室 - BUT, 你好好提醒他時,他會改變。
▍ 遲到 - BUT, 他通常是最後一個離開的 Team-Member。

為什麼我練習並提醒自己不再在意這些「繁文縟節」?

很可能我意識到 10 年前,那樣子、那副德性的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中,有我很喜歡的 7 個金句,可以對付 10 年前,那樣子、那副德性的我:

1. 適時放下執念,即便它是對的
2. 可能是,可能不是
3. 我一生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沒發生過。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我永遠無法預料
4. 不要相信你的每一個念頭
5. 我可能錯了
6.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7. 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其實只有一個小祕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新的世代有自己的「格」,我努力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他們不是很在意這些不起眼的事情或俗套的「待人接物」,因此我也告訴自己,我自己對內對外、對上對下一定要懂得應對進退,但不需要把這套標準,強加在同事身上。

職場一輪遊,做人還是做事重要?人本是萬物的尺度,但也不非得都丈量一切,對人對事的評斷,最好綜合考量,而經常,都是「自由心證」罷了。

恰好,這就是河泉老師在《帶心管理學:降低離職率,創造高績效》的線上課的 Chapter 3 --〔不是吃不了苦!打破世代誤解與迷思〕提到的,年輕人的原生家庭的父母,早就「放下身段」,不再威嚴,不會要求他們「道早安」。所以,這沒有對錯,就是世代差異。既然沒有對錯,主管,應該有包容的雅量。

———————ʕ·͡ˑ·ཻʔ♥︎ ——————

儘管歷練多個產業,帶過不同年齡層的同事,我依然覺得自己不夠稱職,因此,我第一時間上了李河泉老師《帶心管理學:降低離職率,創造高績效》的線上課,而且獲益良多。這堂網課,不僅探討「跨世代領導」與「帶心管理」的具體方法,也強調領導 2.0 的核心精神,是以影響力取代權力,讓管理者能降低離職率、提升團隊績效(保護文字:此篇撰文是以純互惠、零報酬的方式進行,沒有收取任何稿費)。整體結構大概分為以下幾個重點模組:

1. 世代差異與價值觀衝突

👉 老一輩工作為了養家,新世代工作為了自我實現。 👉 說教與指責無法解決問題,需要同理與引導。

2. 學習任務與案例設計

👉 每章都設計「學習任務」與「解題指引」,例如:

(1) 如何設計「創新實驗專案」,讓部屬能在安全框架內嘗試新方法。
(2) 如何進行「薪資透明溝通」,將抱怨轉化為成長動力。
(3) 如何設計「主管使用說明書」,讓部屬知道你的管理習慣與底線。

3. 帶心管理的核心技巧

👉 同理與傾聽:先理解對方的動機與想法。
👉 設定框架:建立安全邊界,避免失控。
👉 責任賦予:讓部屬對專案成果承擔責任。
👉 公開回饋術:批評不傷人,保持平等尊重。
👉 影響力領導:少用命令,多用影響力驅動。

4. 跨世代衝突與協作

👉 AI世代 vs. 資深前輩:設計「跨世代協作計劃」,結合新工具與經驗。
👉 老鳥 vs. 年輕主管:用「台階式回饋」保留尊嚴,避免正面衝突。
👉 年輕人責任感不足:用「非強迫性升遷流程」先啟動動機。

5. 留才與離職管理

👉 「平時的肯定勝過臨時慰留」——要先留心,才能留人。
👉 離職面談應以尊重為前提,採用「離職溝通五步驟」,好聚好散。

6. 主管自我能量守則

👉 學會「有效賦權」,避免事必躬親、爆肝卻被嫌。
👉 「放過同仁 ≠ 放棄同仁」,建立陪伴式引導與心理預期。
👉 找回人生主導權,讓自己能持續發揮影響力。

———————ʕ·͡ˑ·ཻʔ♥︎ ——————

一、導言:缺工時代的管理困境

「為什麼我們要每天早上八點半到公司?不能九點嗎?」
「這樣做太老派了吧,我可不可以用新的方式?」
「週末可以不要發訊息嗎?那是我的私人時間,揪咪。」

這些聲音,對很多主管來說再熟悉不過。

在台灣職場,許多管理者常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太難帶了!」——管得鬆,團隊做事拖拖拉拉;管得嚴,又被嫌是職場霸凌。尤其在「缺工又缺人才」的時代,傳統的權威管理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加速人才流失。

讀完李河泉老師的《帶心管理學》,我特別有共鳴的一句話是:

👉 「跨世代領導的關鍵,在於以影響力取代權力。」

這堂線上課程引用了許多實務情境:員工挑戰規範、老鳥與年輕主管摩擦、新人離職的溝通……幾乎每一幕,我都在職涯裡遇過。回頭看,工作近 20 年,當小主管也 10 幾年,我一直不覺得是個太稱職的管理者,直到我終於可以尊重部屬的工作邊界、解決部屬的問題、給予恰當的回饋、指引明確的方向,在他人跨越鴻溝時,給予微薄的助力。上完《帶心管理學》,我才發現,自己從過去到現在的帶人經歷,其實正是一場「帶心管理」的修煉。以下,我想分享幾個章節給我的啟發,並結合自身經歷,聊聊什麼叫做「真正的管理不是管人,而是點燃人心」。

———————ʕ·͡ˑ·ཻʔ♥︎ ——————

二、世代差異:從「不行」到「試試看」

還記得我在某間公司時,有個同 Team 的新鮮人對我們當時的共同主管提出一個大膽的點子:

「老闆,我們這次新品上市能不能不要只是印 DM?我覺得可以試試直播試吃,會更有趣。不,乾脆不要印 DM 好了,沒人看,好浪費錢。」

在當時,那種想法算是「離經叛道」。傳統主管的直覺是:「這不行,誰要看直播?」但我們的主管卻有心胸,選擇讓那個「小屁孩」「小規模」試驗,設定一個「安全框架」:只在特定通路先試,成本控制在最小。

結果呢?雖然直播效果不算驚人,但卻帶來意外的顧客互動,甚至有幾位觀眾隔天真的來門市消費。更重要的是,那位新人因為被允許嘗試,從此更願意主動提出點子。

這就是河泉老師在《帶心管理學》中說的:當部屬提出新方法,主管若能從「不行」改成「試試看」,並設計可控的安全框架,團隊就會進入「創新循環」。

回頭看,這和我過去文章裡寫過的「慣性思維 vs. 逆思維」是一樣的道理。慣性會讓我們說「不行」,逆思維則提醒自己問:「如果試了,會怎樣?」有時候,管理不在於立刻成功,而在於能不能點燃一個人願意再試的勇氣。

《哈佛商業評論》:
組織與個人最危險的,不是缺乏策略,而是無法察覺原本的策略已不再有效。

「這是 SOP」、「大家都這樣做」、「公司規定」、「找往例如此」這些都是我們在不同組織會聽到的答案,經常一秒被惹惱。我們自己都不爽了,何況乎活蹦亂跳的 Z 世代?

有一次參與產品開發,明知某項設計可以優化,卻因為「主管說照流程走比較穩」、「過去也是這樣處理」而作罷。結果,不出所料,收到的仍是消費者一樣的負評。

不是沒人看見問題,而是沒人質疑流程。不是沒人發現貓膩,而是沒人挺身而出。

我在那件事情之後,變成在合理的尺度內,爭取作法上能彈性些、不死硬。為了熱鬧,我鼓勵部屬主動拋出想法、提案、問題,只要是對公司有益,不存在任何錯誤的想法、提案、問題。

———————ʕ·͡ˑ·ཻʔ♥︎ ——————

三、規範挑戰:捨說教改引導

在新創公司時,我帶過一個實習生。他第一天就跟我說:「為什麼我們要每天實體晨會?超沒效率,能不能改成線上 Standup 就好?」

傳統企業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懂規矩」,甚至「挑釁」。但我想起書裡的一句提醒:新世代對規範的挑戰,不等於不尊重,而是追求彈性與效率。

我答應讓他小範圍嘗試。結果一週後,我們發現 standup 的效率更高,大家更願意分享「真實進度」而非「場面話」。

這段經驗讓我想到自己在〈閱讀空氣+洞察人心的溝通課〉心得裡寫過的一句話:

👉 「有時候,表面上的頂嘴,其實是一種溝通邀請。」

員工挑戰規範,主管若只是用「規定就是規定」堵住,只會讓關係越走越遠。但若能先聽,再引導,就可能把「抱怨」轉化成「改進的起點」。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後來應用在管理上,也就是「管理者對部屬的期待,會影響部屬的表現。若管理者告訴部屬他們能勝任某些工作並可獲致成功,部屬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而且做得更好。」

一體兩面,若管理者技巧不好,很可能會搞得部屬不爽、委屈,不僅不成事,對自己的評價和觀感也會降低;但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勵的方法,增強部屬自信,他們的潛能也會被激發出來,生產力因而隨著提高。總歸而言,管理者要求部屬「Engagement」(敬業投入)時,應該明確地與 Team-Member 進行「期待同步」的流程:

• STEP 1: 建議管理者透過開放式傾聽與暢談,先了解並接受 Team-Member 「對自身的期待」;

• STEP 2: 管理者根據 Team-Member 提供的資訊,結合對其背景、專業、能力與個性的洞察,提出「對該名 Team-Member 的期待」,此期待應該明確、具體、量化、可達成,並設有時間長度。

• STEP 3: Team-Member 可能接受、抗拒、猶豫、不置可否,但管理者需要以開放的心胸接受反饋或者反提案,最終雙方「同步期待」,並開始執行。

———————ʕ·͡ˑ·ཻʔ♥︎ ——————

四、興趣導向:從「為公司」到「為自己」

 《帶心管理學》提醒:老一輩重職務,新世代重興趣。主管若能把公司的任務轉化成「賦能專案」,讓他們學到新技能,就能同時滿足個人成就與組織目標。

這和我在某間公司的經歷很相似。我們曾設計一場「用戶社群活動」,讓同仁不是單純「辦活動」,而是能「建立自己的社群經營作品」。那一刻,我看到的是員工眼裡的光——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為公司,而是為自己累積一份能帶走的能力。

也因為 Z 世代工作是「為自己」,因此會主動要求加薪,李河泉老師在第一章 --〔一言不合就離職?成長背景型塑不同價值觀〕就直球對決說到這題,提醒老闆們可以用「也不是不行」模糊的肯定句,製造一些緩衝,而且同時討論權利與義務,告訴同仁你一方面願意幫她談,二方面也要同時賦予可以達成加薪的作法(任務)。

說到這裡,我也想換到相對的角度,分享給想加薪的年輕的工作者幾件事:

 (一)照照鏡子、掂掂斤兩

當你準備出手跟老闆談加薪時,先照照鏡子,問自己幾個黃金問題:

1. 你的本錢夠嗎?你是因為幫公司做出很多實質貢獻才希望談調薪?還是覺得自己很努力、很辛苦、很累?
2. 立足點夠嗎?你是因為無意間知道同事的薪水比你高不服氣才想爭取?你有做過市場上類似產業、職能、資歷的薪資分析嗎?
3. 你有把握老闆會點頭同意嗎?公司有沒有非你不可?你覺得自己有何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不怕老闆不但不加你薪,反而加貼一張標籤給你?開口前,如果沒有 8 成談成的把握,代表你斤兩不夠、福氣未至。

(二)時間點很重要。超重要。可能是最重要的因子。

我曾經有一次一口氣 12.5% 的大幅加薪。那時待的公司,一整年的營運數字都非常漂亮,整個是 Double-Digit 的數字成長,所以公司不希望我們這群中階主管有任何異動,怕因此形成「骨牌效應」;另一方面,我當初也有在外頭拿到約莫比當時薪資高 15% 的新 Offer,作為談判籌碼。兩個因素加總起來,造成我的小老闆 May 超努力幫忙談薪的,因為她明白,如果我走了,對她是影響最大的。講到這邊,順帶一提,在整個談判遊戲中,你要非常清楚,誰能夠幫到你?大部分時間,可能是你的直屬主管,但會不會也有可能是某位資深老臣?其他部門的主管?人資長?甚至老闆的太太?你必須清楚握有加薪決定權的老闆最信任的人是誰?透過他(他)幫你談,成功率才會大增。以我當初的 Case,我非常清楚 May 是老闆心中的紅人,請她幫忙絕對不會錯。

(三)永遠可以妥協,不要硬梆梆的。

不要過於執著。只有當你學會放棄,你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優勢談判高手。否則,你最終很可能會被迫放棄一些自己本來可以得到的東西。
~羅傑·道森,《優勢談判》

許多年輕人在談加薪時是蠻橫不給人留退路的。

你不加嗎?那我走人。

你不加到 5,000 這個數字嗎?只有 4,200?那我走人。

你不下個月就幫我加?一定要等到下個季度?那我走人。

你搞甚麼用 SOGO 禮券來搪塞我不給我加現金?那我走人。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談這類「自身利益」時,很常把氣氛弄得很僵,甚至弄死掉了。我建議談加薪時,不要過於執著,要有妥協跟讓步;不要把局弄死了,遇到僵局時,讓子彈飛一下,下個禮拜或下個月再談又何妨?來日方長啊;談判卡住時,是否不要糾結在數字上?是否不要硬梆梆地一定要該時該刻有答案?能不能有其他的談法?「例如,我理解您現在無法馬上答應(暫時擱置、表達同理),但如果我下個月做到 xxx 的成績,你能夠重新審視我的想法嗎?」

———————ʕ·͡ˑ·ཻʔ♥︎ ——————

五、溝通密碼:交換「使用說明書」

在 Gogoro 門市管理時,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已經講清楚標準,結果交付回來的東西還是「不是我要的」。

後來我才明白,問題不在於能力,而在於「猜」。部屬猜主管的期待,主管猜部屬的心思,雙方都在浪費能量。

《帶心管理學》(Chapter 4 -- 〔我給了,卻不是你要的?交換自我使用說明書〕)建議,主管應該主動公開「管理使用說明書」:我重視什麼、底線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希望你自己解決、什麼時候要立刻告訴我

當我開始這樣做,很多誤會自然消失。

👉 「清楚說出期待,比事後抱怨更有力量。」

很多時候,員工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不知道你要的「好」是哪一種。

舉另外一個例子 -- 作為中階主管,對於單位內的有效會議及開會守則,我有一套自定義。現在公司表定工時是:08:30-12:15 / 13:30-17:00,若不是天塌下來或火燒屁股的事情,我約同事會議的7大原則是:

👉 1. 早上9:30後才開始約會議

我不吃早餐5年了,但同事需要填飽肚子,把早餐解決、沖杯咖啡,心穩定了、肚子飽了,再開始談事情,不遲。

👉 2. 中午休息到13:30,14:00 後再開始約會議

午休之後,大家都需要醒腦。腦醒了、心平衡了,再開始談。

👉 3. 下午最後一場約會議的時間是16:00,約束自己在17:00前結束

讓自己跟同事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前,有60-90 分鐘的「彈性時間」來復盤、清掃Email及趕報告死線,而不是陷溺在會議中。

👉 4. 週一早上原則上不約會議

禮拜一中午前,告段落;禮拜一中午後,超展開。

👉 5. 不開週會,或流於形式的「例行會議」

有需要,再開會;沒需要,放自由。

👉 6. 約會議以15分鐘為單位,而非30分鐘

👉 7. 1-on-1會議一定要做,頻率為每1.5個月一次

最後,作為一個自轉能量強、創意發想多的主管,我也認為有必要讓同事知道6 個使用守則 —

🚀 我的想法很多,但我可能是錯的,如果你說服了我,我們就照你說的做;
🚀 我的想法很多,即便我可能錯了,但若你說服不了我,我們就照我說的做。做錯了,我會扛下責任;
🚀 我的要求很多,但不是每一項都非常急,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先後順序;
🚀 我的要求很多,但不是每一項都是金科玉律,如果你說服了我,我們可以不做。有時候,減法管理更為高明;
🚀 我的意見很多,但有時候你比我專業,我可能是錯的,我期待你反將我一軍;
🚀 我的時程很緊,但也許我沒有顧全到你還有其他更緊急的事情,請務必跟我討論。在舒服的節奏上做事,很重要;
🚀 我的時程很緊,那是根據當下的賽局判斷,但我們要有動態思維,隨時調整,因為世界不一定會跟你納許均衡。

這個時代,很多年輕人的「邊界感」很強,我們這些老人有時候會有點吃驚 --「咦?這樣做,或這樣說,也不行嗎?」但彼此謀合、彼此尊重,「邊界感」也不是壞事,畢竟工作的本質還是把事情做好,不是?

———————ʕ·͡ˑ·ཻʔ♥︎ ——————

六、如何避免倚老賣老?5 招「不顯老」

李河泉老師在 Chapter 3 --〔不是吃不了苦!打破世代誤解與迷思〕舉出有年輕員工因為被「直呼全名」就老大不爽,因為他一輩子沒有被直呼名諱過,因此非常不舒服。「年輕世代從小就跟爸媽平起平坐,因此,當他們進入職場時,在意的不是大人說的話,而是態度。他們習慣了被尊重。」河泉老師提醒。

另外,河泉老師也提醒「職場老人」不要倚老賣老,那要如何不老氣橫秋,只談往年英勇事蹟呢?2025 我讀過最棒的一本書 --《從內做起》(Developing the leader within you 2.0,P. 363-364) 提到,「要未來更好,要持續自我成長,要避免老態龍鍾」,有 5 個刻意「不顯老」的方法:

▍ 「問問題」── (大部分的)老人都沒有好奇心。問問題代表你仍然對萬物好奇,代表你依舊對生命感興趣;
▍ 「提高卓越標準」── (大部分的)老人會降低標準,因為他們累了,覺得「這樣就可以了」。不顯老,我們,得持續提高標準;
▍ 「以人為中心」── (大部分的)老人會變得自我中心,倚老賣老,談過去的豐功偉業,談現在的疾病和醫療。我們,應該關注他人;
▍ 「注意姿態」── (大部分的)老人會彎腰駝背,看起來就是老邁。我們,應該把腰桿挺直;
▍ 「聚焦在今日」──(大部分的)老人因今日了我無生趣,會談論往昔彎腰駝背。我們,應該聚焦當下。

因此,做主管的,若能勤於「對部屬問問題」,激發想像;「對自己提高卓越標準」,不要得過且過,應該持續學習;「以同事為中心」,他們好,你就好;「注意姿態」,把腰桿挺直,心態就正確;「聚焦在此時此刻」,並且規劃未來,究責、檢討過去意義不大,把經驗作為未來成功的基石,對你、對同仁、對團隊,才有意義。

———————ʕ·͡ˑ·ཻʔ♥︎ ——————

七、影響力領導:認同、參與、改變

在前公司擔任要職時,有一次團隊做了一篇百萬曝光的貼文。年輕同事滿臉驕傲地說:「主管,你看!觸及超高!」但我心裡卻清楚,沒有轉單,終究不算成功。

如果我直接潑冷水,說「這沒有用」,那一定會傷了團隊的心。於是我先肯定他的努力,接著邀請他一起討論:「要不要試試把這些流量導去活動頁面?我們一起設計一個轉換機制。」

《帶心管理學》裡的「認同、參與、改變」原則,正是這樣:先認同,再邀請參與,最後推動改變。

管理不在於責罵,而在於透過同理、肯定,接著用影響力引導方向。這讓我再次體會,影響力比權力持久。

———————ʕ·͡ˑ·ཻʔ♥︎ ——————

八、留才與離職:先留心,才能留人

在前公司,有一次同仁提了離職。我很捨不得,但沒有選擇質問「是不是想拿這當籌碼?」而是先尊重他的決定,甚至感謝他這段時間的貢獻。後來,他離開後在社群上仍然替公司說好話。

《帶心管理學》提醒我們:平時的肯定,勝過臨時的慰留。

關係的延續,不一定是形式上的留下,而是心的連結。離職不必撕破臉,笑著送走,各自安好,才可能在未來換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助力。

———————ʕ·͡ˑ·ཻʔ♥︎ ——————

九、主管自我能量:放過同仁,也放過自己

新創時期,我常常在最後一刻發現簡報沒做好,然後自己爆肝收尾。那時候,我覺得「不放心交給別人」,結果就是越來越疲憊。

後來我才理解,《帶心管理學》(Chapter 12 --〔拚到爆肝還被嫌!主管自我能量守則〕)所說的:要學會設計「責任賦予清單」,用有預期的方式賦權。

我開始改成「階段性追蹤」,例如專案開始、中期、結尾三個檢查點。中間出問題,我會用陪伴式引導,而不是代勞式承擔。

這個轉變,讓我終於放過自己。因為管理不是事必躬親,而是讓人承擔。也唯有如此,主管才有空間繼續成長。

另外,(《從內做起》(Leadership from the Inside Out),頁 93-95)一書中提及另一個有趣的觀點 ─ 領導者應該「保留餘裕」,跟「自我能量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那麼,領導者為何需要「保留餘裕」?因為 ─

▍餘裕,可以增進自我察覺的能力
▍餘裕,可以提供思考的空間
▍餘裕,可以讓我們恢復精力

作為領導者,必須從時間、精力、管理等等維度,「保留餘裕」。不管是用來自我察覺或者觀察同仁的心情或表現;用來思考、反省或是與夥伴們溝通、對話;甚至只是好好下班、恢復精力,尊重同仁的「非工作時間」,都能將狀態維持得更好。「領導者的餘裕」──

▍能讓你的心情更穩定,好好跟同事說話,你的團隊也會更「心理安全」;
▍能讓你的腦袋更清晰,好好對同事交辦,你的團隊也會更「聰明工作」;
▍能讓你的力量更乾淨,好好向同事鼓勵,你的團隊也會更「持久作戰」。

———————ʕ·͡ˑ·ཻʔ♥︎ ——————

十、結語:帶心 ≠ 討好,真正的管理是點燃人心

Chapter 5 -- 〔管理不靠喊!影響力讓部屬動起來〕指出:「員工的配合度來自於態度。要啟動同仁的工作意願,先幫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才可能全力以赴。」

從食品業到新創,從跨國企業到金融業,我看見世代的差異,也一點一滴體會了管理的本質。

帶心,不是討好;帶心,也不是放縱。

它是一種「柔中帶剛」的領導力:有原則,也有彈性;能尊重,也能堅持。

好比給回饋時,河泉老師的 9 字訣 -- 「先認同、再融入、才調整。」這當中,有兼容並蓄、有急中帶緩,更是原則與彈性的中和體。 

回頭看,李河泉老師在書裡的提醒,其實就是一句話:

👉 「主管要拿捏 On-And-Off。氛圍的營造,是主管的責任 — 先丟球、不打壓、會關門。真正的管理,不是管人,而是點燃人心。」

領導與管理這門課,是我現在跟未來的職涯最想深造的技術,《帶心管理學:降低離職率,創造高績效》這門課,是我在領導路上的「思維再造」,真心推薦給正在帶團隊的每一位朋友。天下學習也提供 Elvis 好友優惠 250 元,折扣碼:ELVIS。請點擊連結:https://hi.cw.com.tw/u/j8dwrfX/

(再次註記:此篇撰文是以純互惠、零報酬的方式進行,沒有收取任何稿費。)

———————ʕ·͡ˑ·ཻʔ♥︎ ——————

〔附錄一:李河泉老師 14 個金句選〕

▍ 主管要適時對同仁展現實力。讓同仁感受你的「稱職」,而非「職稱」。
▍ 年輕世代不是沒有忠誠度,只是他們忠於的是「自己」。
▍ 什麼是「團隊精神」?「願意把自己放在第二順位的觀念。」
▍ 對事不對人,可以調整為:「對事明快,對人和緩。」
▍ 「一份工作,不要低於 2~3 年。而且,一定要學到甚麼。吃乾抹淨再走;公司已經沒有事情可以學再走;沒有未來再走。這樣,至少 3 年,雙方合意分手,笑著離開,將來,江湖再見。」
▍ 長大後的態度,就是小時候的教養。
▍ 老一輩靠專業做事,年輕一代因興趣入行。
▍ 「不要以人設事,也不要以人廢言。不要因為他是誰,就很快否定他說的話,可以先聽聽、想想,說不定是有道理的。
▍ 大多數的直覺性回應,都夾帶著「權力」跟「情緒」。
▍ 現在的主管,請「不要點到為止」,以前一點就通,現在不會通的。
▍ 年輕人 5 F 特質 --
‖ Feeling 重感覺
‖ Future 希望走自己想要走的路,會用「二分法」來看 -- 我要這個,我不要那個
‖ Free 自主性、彈性、自由度,然而,許多大企業並無法提供這麼多自主性
‖ Fast 要快速得到
‖ Fair 年輕人進企業就覺得跟老闆是平行的,因為在原生家庭,他們就是跟父母平起平坐
▍ 「年輕人非常不擅長等待和忍耐,未來,只要是需要等待和忍耐的企業,人都會跑很快。他會去到可以快速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的地方。」
▍ 帶心,不是討好。
▍ 別高估與同仁的關係 – 1. 給回饋仍要尊重;2. 不倚仗權力指責。

———————ʕ·͡ˑ·ཻʔ♥︎ ——————

〔附錄二:《管理者每天精進 1% 的決策躍升思維》書摘,曾國棟董事長〕

▍能處理麻煩問題,才有存在價值。
▍每天成長 1%,一年可成長 37 倍。
▍假設 95% 的事情是壞消息,當遇到麻煩,就不會消極抱怨。
▍儘量解讀他人的動機是出於「善意」,從正面看,接納對方的意見。
▍「簽核」(表單)不是主管「權限」的表徵,而是一種提醒,提醒主管可以利用簽核的機會聯想,並以產生後續「行動」為目標。
▍領導者要了解:高度不同、視野不同,觀點自然不一樣,所以不要期望不同高度的幹部想法會一致。
▍企業的「企」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止」,缺乏人才,企業就「止」,成為一灘死水,停滯不前。
▍「重視與人相關的事,重視人的感受。」
▍如何鼓舞員工?
找尋員工的故事,讓員工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ʕ·͡ˑ·ཻʔ♥︎ ——————

〔附錄三:陳煥庭老師《帶人的技術》暨〔關鍵指導力〕課程摘錄〕

1. 同理於前,引導為中,教導於後。
2. 不要說「講重點!」
3. 文字有限,影響力就會受限。
4. 無禮打斷 ≠ 合理中斷
5.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熟大人。」
6. 不要隨著部屬的情緒波動。
7. 三個復盤事情的好句型:
(1) 學到了甚麼?
(2) 如何避免問題 / 事情再度發生?
(3) 如何讓事情 / 心情 變得更好一些?
8. 回饋三部曲
(1) 接納論點
(2) 銜接話語
(3) 給予建議
9. 讚美公式:我看到、我聽到、我發現
10. 轉折的句型 - 「如果可以更好的話,~」
11. 當溝通雙方情緒高升,應該 -
(1) 退出對話
(2) 重建安全
(3) 找尋時機(再次對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lvis Lin的沙龍
134會員
427內容數
曾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累積超過181場演講或訓練,主題涵蓋: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社群行銷、減醣心得與體適能、咖啡等;著作散佈在《大人學》、《Cheers》、《商業週刊》、《104》等。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
Elvis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9
👉 自律不存在,只是成功者留下的痕跡。 👉 自律(self-discipline)的 discipline 源自拉丁文 disciplina,意思是「教導、訓練」,而繼續追溯會知道源頭是 discere(拉丁文「學習」),核心接近「有意識、有系統地學習與訓練」,而非「硬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2025/08/19
👉 自律不存在,只是成功者留下的痕跡。 👉 自律(self-discipline)的 discipline 源自拉丁文 disciplina,意思是「教導、訓練」,而繼續追溯會知道源頭是 discere(拉丁文「學習」),核心接近「有意識、有系統地學習與訓練」,而非「硬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2025/08/18
《魅力學: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 Olivia Cabane ,胡琦君譯,台北市:天下出版,2013 )書摘 1.     三個提升魅力指數的談話技巧: (1)    句子結束時,降低說話的聲調; (2)    別急著點頭,次數也別太頻繁; (3)    開口前,先停頓整整兩秒鐘(頁 16 )
2025/08/18
《魅力學: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 Olivia Cabane ,胡琦君譯,台北市:天下出版,2013 )書摘 1.     三個提升魅力指數的談話技巧: (1)    句子結束時,降低說話的聲調; (2)    別急著點頭,次數也別太頻繁; (3)    開口前,先停頓整整兩秒鐘(頁 16 )
2025/08/18
1. 挫敗反彈力是成功速度的核心 👉👉 “一个人成功的速度取决于你从挫败中恢复的速度,你从挫败中恢复得越快,你成功的速度就会越快。” 這句點出「恢復力」與成功之間的關係,意味重整旗鼓的速度勝過才華本身。 2. 深思能避免傷害他人 👉👉 “一个人不好好思考,就张口说话,很容易给别人
2025/08/18
1. 挫敗反彈力是成功速度的核心 👉👉 “一个人成功的速度取决于你从挫败中恢复的速度,你从挫败中恢复得越快,你成功的速度就会越快。” 這句點出「恢復力」與成功之間的關係,意味重整旗鼓的速度勝過才華本身。 2. 深思能避免傷害他人 👉👉 “一个人不好好思考,就张口说话,很容易给别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這是一篇引導文,談談一個契機,剛出社會前幾年面試了許多工作,相比起我的表姐,出社馬上得到體面的工作,我前後碰撞了好幾次的面試,各種奇耙的主管,體驗了各種不類型的主管,當時的家人開玩笑說:你可以出一本書叫做我與我的一百位主管,原本聽了還蠻不服氣的,但十年過後的現在,我已經是職場老鳥,想起當初這個點子,
Thumbnail
這是一篇引導文,談談一個契機,剛出社會前幾年面試了許多工作,相比起我的表姐,出社馬上得到體面的工作,我前後碰撞了好幾次的面試,各種奇耙的主管,體驗了各種不類型的主管,當時的家人開玩笑說:你可以出一本書叫做我與我的一百位主管,原本聽了還蠻不服氣的,但十年過後的現在,我已經是職場老鳥,想起當初這個點子,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希望上回的分享,各位都能從中有些啟發。 職涯中第二回停留101大樓的時間,一年半左右,擔任高階主管職位。 號稱組織扁平的架構(確實也是如此),公司裡講話最大聲的就是業務,行銷、後勤都得聽命行事。業績做得出來,身為行銷企劃支援的人,做這做那、辛苦一點我無話可說,業績不好全怪別人,千錯萬錯都是⋯⋯
Thumbnail
這本書是前同事送我的~當時其實很多同事都在跟我提及關於我工作態度需要調整。
Thumbnail
這本書是前同事送我的~當時其實很多同事都在跟我提及關於我工作態度需要調整。
Thumbnail
因緣際會下知道這本書,一直都很好奇公關這份工作,所以就來看看這本書能從業界角度帶來怎樣的經驗傳承。
Thumbnail
因緣際會下知道這本書,一直都很好奇公關這份工作,所以就來看看這本書能從業界角度帶來怎樣的經驗傳承。
Thumbnail
最近都會看有關領導統御的書籍,管理是一堂修不完的學分。優秀的管理者應該要在不同的環境下需具備這些特色! 第一:勇氣 第二:有效的溝通能力 第三:謙虛 第四:自我認知 第五:熱情 第六:感染力 第七:真誠 第八:承擔責任 第九:有目標 第十:易於親近 主管的能耐是讓員工願意做不樂意的事
Thumbnail
最近都會看有關領導統御的書籍,管理是一堂修不完的學分。優秀的管理者應該要在不同的環境下需具備這些特色! 第一:勇氣 第二:有效的溝通能力 第三:謙虛 第四:自我認知 第五:熱情 第六:感染力 第七:真誠 第八:承擔責任 第九:有目標 第十:易於親近 主管的能耐是讓員工願意做不樂意的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主管常常害怕犯錯,但其實錯誤是成長的機會。文章分享瞭如何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自己、提升專業和以身作則。通過這些觀念,主管可以避免強勢驅離團隊,並建立一個正向的工作文化。文章內容豐富,並且涉及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主管常常害怕犯錯,但其實錯誤是成長的機會。文章分享瞭如何勇於承認錯誤、誠實面對自己、提升專業和以身作則。通過這些觀念,主管可以避免強勢驅離團隊,並建立一個正向的工作文化。文章內容豐富,並且涉及工作環境中常見的問題。
Thumbnail
初接管理職的感受與困惑,面對不同性格的團隊成員如何管理與引導,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一起來探討在管理職上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初接管理職的感受與困惑,面對不同性格的團隊成員如何管理與引導,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一起來探討在管理職上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作者提供充滿自身實務案例的書籍,並分享個人慘痛經驗以及在職場中避開困境的建議。對所有職場人士都具有啟發意義,強調培養自我遠見、重複做一件事、尊敬對手、堅持目標、以及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作者提供充滿自身實務案例的書籍,並分享個人慘痛經驗以及在職場中避開困境的建議。對所有職場人士都具有啟發意義,強調培養自我遠見、重複做一件事、尊敬對手、堅持目標、以及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不得不說,管理跟領導還蠻吃經驗跟觀念的,沒有在管理職很難訓練。我們可以在當一般員工的時候,藉由唸書與觀察來學習到一些基礎的觀念,但在實作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困難性。做決策的時候需要憑過往的經驗,還需要以實際的行為來讓下屬知道自己著重的重點在哪裡,就是身教的部分,最近也看了一些書,書裡面介紹的是管理的工具
Thumbnail
不得不說,管理跟領導還蠻吃經驗跟觀念的,沒有在管理職很難訓練。我們可以在當一般員工的時候,藉由唸書與觀察來學習到一些基礎的觀念,但在實作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困難性。做決策的時候需要憑過往的經驗,還需要以實際的行為來讓下屬知道自己著重的重點在哪裡,就是身教的部分,最近也看了一些書,書裡面介紹的是管理的工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