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往往只看分數、對錯,忽略孩子坐下、專心、撐過不會題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是「努力也沒用」,轉向逃避。本文主張把「過程」納入評價:把做一半、從30到50的進步都算數,並與孩子進行分面自評(專心度、完成度、遇到不會是否求助),共同決定努力/結果的比重,透過提問「這題花多久?最難在哪?怎麼解決?」讓付出被看見。改變的是標準,更是價值觀:建立內在評量,從怕被罵轉為想進步。下次看到不完美的作業,先問孩子最認真或最滿意的部分,給予具體肯定。

大人往往只看分數、對錯,忽略孩子坐下、專心、撐過不會題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是「努力也沒用」,轉向逃避。本文主張把「過程」納入評價:把做一半、從30到50的進步都算數,並與孩子進行分面自評(專心度、完成度、遇到不會是否求助),共同決定努力/結果的比重,透過提問「這題花多久?最難在哪?怎麼解決?」讓付出被看見。改變的是標準,更是價值觀:建立內在評量,從怕被罵轉為想進步。下次看到不完美的作業,先問孩子最認真或最滿意的部分,給予具體肯定。